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5606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我们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国家应充当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让人们可以安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让每个公民在困难时获得帮助。

9、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0、宪法是国家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11、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12、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

任何公民的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1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从事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得到追究。

14、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出生方式取得;

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5、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

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以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国公民具有法定条件的,可以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

16、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国家为每个公民确定了公民身份号码——每个公民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身份代码。

17、公民身份号码有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

第1一6位是地址码,第7一14位是出生日期码;

第15一17位是顺序码;

第18位是校检码,如果校检码为10,用x代替。

居民身份证:

反面: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住址、18位公民身份号码

正面:

国徽、证件名称、签发机关、证件的有效期限:

未满十六周岁:

五年;

十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

十年;

二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

二十年;

四十六周岁以上:

长期

18、日常生活中,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求,依法有权查验居民的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

19、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0、护照是我们在海外证明中国国籍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

21、2014年9月2日,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24小时热线电话正式开通。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地方人民政府正职和副职、地方监察委员会主任、地方人民法院院长和地方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均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23、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

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因此,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权力。

24、12366是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热线。

25、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26、公民履行义务既包括做法律规定我们必须做的事,如纳税、服兵役,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权利,也包括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如不偷别人的财物,不伤害别人,如果我们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7、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

28、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

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20余项国际人权条约,认真履行已参加的国际人权条约义务,开展国际人权交流和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29、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通过国家机构实现,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国家机构的保障。

30、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

宪法是确定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

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等单位不享有宪法规定的职权,不属于国家机构。

31、国家机构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前者在全国范围内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国家在所在区域内行使职权。

32、不同的国家机关名称不同,职权也不同。

它们就像我们身体的器官,在承载着自己独特功能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有着严密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宪法是规定国家机关职权的根本法律依据。

3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员委员会,简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

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34、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代表国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提供公共服务。

人民政府包括政府自身及所属工作部门,这些部门行使政府的具体职能,我们经常会与它们打交道。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是国家的监察机关。

36、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检察机关,也是法律监督机关。

37、任何社会都有争议存在。

司法是解决社会争议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8、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9、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要求,保持同公民与社会的联系,倾听意见,接受监督,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职责。

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

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

40、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要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4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根据宪法,“一府一委两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42、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43、作为国家的主人,为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

44、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

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是全体选民行使选举权重要体现,每一张选票都应当认真对待和珍视。

45、每年的三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聚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代表全国各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共商国是。

46、人民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人大代表应当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履行代表义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47、关心国家大事不仅仅是人大代表的职责,其他公民也可以积极建言,参政议政。

这既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48、参政议政并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

生活中有很多和我们关系密切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来。

49、国家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

50、一站式服务,就像一个“政务超市”,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行政机关,承担着办理不同业务的职能,人们到这里办理业务时,到相应的区域就可以了。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52、为了更好地便民利民,政府建立了12345公共服务系统,设置12345热线电话,12345政府网站等。

53、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例如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54.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55、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56、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这既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又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57、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为成年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未成年人超过我国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

58、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制定的法律,于1986年通过,经2006年和2015年两次修正。

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是这部法律的重要特点。

6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

这部法律于1991年通过,经过两次修正,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该法为促进为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6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法律。

这部法律于1999年通过,2012年修正。

该法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司法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教育、防范和矫治等职责。

62、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

父母作为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未成年人,应听从父母的教导,孝敬父母。

子女在成年后,还有瞻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63、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将遏制家庭暴力纳入法律程序。

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3月正式施行,该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都属于家庭暴力。

64、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它的文明程度。

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65.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

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公民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66、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方面:

通过对实施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教育、矫治,将未成年人与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隔离开来,以保护其健康成长。

67、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一方面,在我们权利受到侵害时,需要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法犯罪。

68、针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向校园欺凌和暴力“亮剑”。

69、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

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将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向有关部门寻求保护,运用法律维护我们的权利。

70、未成年人在维护自身权利时,应要学会保护自己。

当遭遇侵害时,应当冷静应对,尽量避免危险,设法逃离现场,及时报警求助,以保证自身安全。

71、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1992年4月1日,《儿童权利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

截至2017年,该公约共有196个缔约国。

72、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

美国16周岁,英德法18周岁,日本、瑞士20周岁,奥地利、意大利21周岁。

73、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以提高国际社会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与进步。

74、依法维权要靠证据,一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例如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证人证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