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09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及成效

第五条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

2005年末,全市农用地13395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农用地中耕地455931公顷,园地66900公顷,林地655480公顷,牧草地117224公顷,其他农用地43970公顷;

建设用地1029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8010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934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545公顷;

其他土地5274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他土地中水域45764公顷,自然保留地481651公顷。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全市地貌总体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地表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只有小块山间平地和沿河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二)农用地比重大,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

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

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区及大小凌河两岸的阶地,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

林地在全市范围内均有分布,以努鲁儿虎山一带面积最大。

(三)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但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其他土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但是受自然、开发条件及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问题

(一)坡耕地比例大,耕地质量低。

全市2°

-15°

的缓坡和斜坡耕地比例达%,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层表土流失,出现角砾化、岩石化,造成土壤贫瘠,耕地质量低下。

(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6379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受地形地貌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利用率较低。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减少,城乡土地缺乏互动的二元结构,农村建设用地仍存在低效闲置问题。

(三)土地生态环境依然存在问题。

截至2005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91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3000吨/年·

平方公里。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荒漠化,全市沙地面积3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第六条现行规划实施成效

《朝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强化规划调控和引导,实施成效显著: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

全面落实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1996年到2005年,地均GDP由万元/公顷提高到了万元/公顷。

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

重点保障了白石水库工程、阎王鼻子水库、国道101线朝北路改造工程、锦朝高速公路、凌钢改造工程、引白水源工程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四、土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有序实施生态退耕13447公顷、土地复垦143公顷,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了个百分点,白石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扩大了水域面积,使土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五、规划用地意识得到提高

现行规划实施期间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的规划预审制度和农用地转用、征用制度,按规划进行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对违反规划用地的行为进行严肃的查处,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依法依规利用土地的意识。

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七条发展机遇

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市域经济的发展,并将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这将促进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二、辽宁省实施突破辽西北发展战略

突破辽西北战略明确“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发展目标,确定以环境改善为突破,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为保障,工农业并举为核心内容。

战略实施将极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促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土地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

三、其他区域发展战略

朝阳市地处京津、河北、内蒙古与东北地区的接合部,是辽东湾沿海区域的经济战略纵深地区,发展空间广阔。

规划期内,随着多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将拉近朝阳与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京津唐经济区的空间距离,使朝阳承接生产要素转移的机会不断增大,有利于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八条面临挑战

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全市的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公路沿线和城镇郊区周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这部分优质耕地,而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

虽然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但是开发利用存在一定难度,耕地保护面临形势较为严峻。

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未来15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小康社会,势必增加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

落实国家及省级重点项目还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从维护国家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考虑,未来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三、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闲地较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但大部分进城的农村人口仍保留农村宅基地,造成农村居民点闲置,城乡土地缺乏互动的二元结构,农村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状况难以改变。

四、土地生态环境恢复任务艰巨

朝阳市地处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是辽宁省的生态保育与恢复区,土地生态环境恢复任重道远。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第九条土地利用战略

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实施耕地保护战略、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战略和土地生态保护战略。

第一十条土地利用方针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贡献。

二、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

协调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

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封山育林,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调整农用地、建设用地及其他土地面积,优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四、节约集约用地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执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节土地利用目标

第一十一条总体目标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将朝阳逐步打造成更加开放的新兴工业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成为辽冀蒙三边地区最具综合竞争实力的城市。

第一十二条具体目标

一、耕地保护目标

优先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458000公顷和459700公顷,确保4112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质量有提高。

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81400公顷和82600公顷。

(二)交通、水利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交通、水利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分别达到24500公顷和34200公顷。

三、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目标

后备耕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工矿废弃地得到有效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取得重大突破。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分别不低于3600公顷和12200公顷,其中耕地占补平衡义务量分别为1100公顷和5500公顷,落实省下达补充耕地任务量分别为2500公顷和6700公顷。

四、土地利用效率目标

其他土地得到充分开发,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得到有效利用,工业项目逐步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为148平方米和147平方米,全市土地利用率分别达到%和%。

五、生态保护目标

自然保护区占全市面积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林业工程建设使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个百分点,全市基础性生态用地比例力争达到80%左右,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

第一十三条农用地结构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量,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完成省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量;

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适当增加;

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保持稳定。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农用地分别达到1435270公顷和15570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和%。

一、耕地

至2010年和2020年,耕地面积分别为458000公顷和45970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分别的%和%。

二、园地

至2010年和2020年,园地面积分别为72600公顷和74100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和%。

三、林地

至2010年和2020年,林地面积分别为724900公顷和82670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四、牧草地

至2010年和2020年,牧草地面积分别为135800公顷和15260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五、其他农用地

至2010年和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均保持在439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第一十四条建设用地结构

按照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用地需求;

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保障国家和省重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稳步增加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

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05900公顷和116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和%。

一、城乡建设用地

(一)城镇工矿用地。

至2010年和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分别增加到17600公顷和1940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至2010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63800公顷和6320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二、交通水利用地

至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分别增加到20922公顷和3037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三、其他建设用地

至2010年和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分别增加到3578公顷和383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第一十五条其他土地结构

结合土地适宜性及土地开发潜力,适度开发其他土地,科学引导其他土地向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同时严格保护河流、滩涂等公益性水域。

至2010年和2020年,其他土地分别减少到428744公顷和296044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一、水域

至2010年和2020年,水域面积分别减少到44710公顷和41997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二、自然保留地

至2010年和2020年,自然保留地面积分别减少到384034公顷和254047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和%。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

第一十六条农用地布局

一、耕地布局

重点保护沿河平原区的优质耕地,做好北部和东部丘陵区耕地的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在各县(市、区)城镇郊区发展蔬菜、天鹰椒、烤烟、食用菌和反季西瓜为主的特色产业;

重点发展建平县、朝阳县和北票市杂粮产业,在凌源市、喀左县重点发展棚栽花卉,建平县建设集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马铃薯产业中心。

二、园地布局

园地重点向浅山、丘陵和荒坡地发展,在外延扩展同时注重内涵提高,改造现有园地,着力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重点打造以朝阳县为主的大枣基地;

凌源市为主的大扁杏基地;

凌源市、北票市、朝阳县为主的山杏基地;

朝阳县、凌源市、喀左县为主的高酸度苹果基地;

龙城区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

三、林地布局

重点在北票和建平北部围绕内蒙科尔沁沙地建设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

加快凌源市、朝阳县及喀左县境内的荒山绿化进程,扩大林地面积;

加强各县(市、区)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景观林、河流沿岸防护林带的建设和保护。

四、牧草地布局

主要对北票市、建平县及朝阳县境内低山丘陵区坡岗地,采取围封、轮封轮牧、以林护草、草灌结合等措施,恢复植被,增加牧草地面积。

五、其他农用地布局

加强各县(市、区)中心城区及重点镇周边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且结合土地整理工程,优化沟渠、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布局;

统筹安排畜禽养殖用地,重点发展朝阳县为主的肉鸡,以建平县、北票市为主的肉牛、生猪,以建平县、朝阳县和龙城区为主的肉羊,以建平县为主的毛羊及以喀左县、朝阳县为主的肉鹅产业,。

第一十七条建设用地布局

一、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一)城镇用地。

全市城镇用地逐步形成“一带、双核、三轴、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

沿101国道城镇带,集聚着包括中心城区、北票城区、凌源城区、建平县城和喀左县公营子镇及朝阳县新县城,是城镇用地主要发展带;

双核:

以中心城区为主的中心城镇发展核心,以凌源城区、建平县城和喀左县公营子镇为主的西南部城镇发展核心;

三轴:

以锦赤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重点发展建平县黑水镇、建平镇及朝阳县的大庙镇、二十家子镇;

以305国道和306国道为发展副轴,重点发展北票市的西关营子乡和上园镇及喀左县的南宫营子镇、凌源市四官营子镇;

多点:

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以外的高等级城镇点,主要包括喀左县的北公营子镇、朝阳县大平房镇、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和杨杖子镇。

结合农村居民点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向人口相对集中、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设施条件的中心村集中;

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用于保障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市在条件优越的中心村建设二百个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中心村以外零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规划期内逐步拆并,不能拆并的要保持原规模不变,不得擅自扩大规模。

(三)能源用地。

利用朝阳市丰富的风力资源,在北票市、喀左县、凌源市、建平县建设风电项目;

在龙城区和北票市建设发电工程,保障电力需求;

在全市新建变电所和改造现有输变电线路,提高全市供电水平和供电安全。

二、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一)交通用地。

公路方面,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在朝阳市域范围内形成“一纵(京四高速公路)两横(锦赤和绥凌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布局;

铁路方面,将新建的沈阳至承德高速铁路、朝盘客运专线、叶柏寿至凌源铁路等多条铁路,全市逐渐形成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以省道和县级公路为辅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

(二)水利用地。

支持以大凌河,老哈河、小凌河和青龙河为主,其他中小河道为辅的河道防洪工程治理;

在北票市、喀左县和凌源市开发建设新的水库资源,满足全市生活、生产及农业用水需求。

三、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其他建设用地以旅游用地为主,依托现有自然景区及文化遗址等旅游资源,规划全市形成四个旅游用地片区。

北票市305国道片区:

集中大黑山森林公园、北票四合屯鸟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宁寺、白石水库等旅游景区;

朝阳县大庙镇至六家子镇片区:

集中劈山沟风景区、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清风岭自然保护区、凤凰山等旅游景区;

朝阳县大平房镇至凌源市杨家杖子镇片区:

集中燕山湖风景区、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河坎子风景区等旅游景区;

凌源中心城区至建平县黑水镇片区:

集中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燕长城遗址、惠州城遗址等旅游景区。

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加强耕地保护

第一十八条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一、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强化对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至2010年和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分别不超过1100公顷和5500公顷。

二、有计划地实施生态退耕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实施生态退耕,对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及纳入生态修复工程的耕地优先实施退耕;

严禁擅自实施退耕还林,对违规擅自退耕的,限期恢复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至2010年和2020年,生态退耕面积分别不超过151公顷和2050公顷。

三、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在保证不破坏耕作层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

至2010年和2020年,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分别为30公顷和231公顷。

四、积极预防和复垦灾毁耕地

通过修建水利及农田防护设施,增强耕地抗灾能力,将灾毁耕地数量降到最低;

同时,积极开展灾毁耕地的复垦工作。

至2010年和2020年,灾害损毁耕地力争控制在250公顷和650公顷以内。

第一十九条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一、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积极开展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结合新农村建设,适度撤并自然村,进行农村宅基地整理。

至2010年和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2265公顷和7500公顷。

二、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复垦

加快采煤沉陷、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的复垦。

至2010年和2020年,通过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不低于35公顷和200公顷。

三、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宜耕后备资源。

至2010年和2020年,开发宜耕后备资源补充耕地不低于1300公顷和4500公顷。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第二十条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落实

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将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趋于集中。

第二十一条基本农田集中区的划定

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面积为267280公顷,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

基本农田集中区分别布局在北票市台吉营乡、北塔乡、北四家乡等乡;

朝阳县的七道岭乡、乌兰河硕乡等乡;

建平县昌隆镇、喀喇沁镇、张家营子镇、黑水镇等镇;

喀左县白塔子镇、东哨乡等乡镇;

凌源市沟门子镇、四官营子镇等镇内。

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耕地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结合基本农田集中区,进一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二十二条创新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在4112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外,另将2900公顷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包括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企业搬迁等)占用基本农田的预先补划。

占用面积不突破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预留规模的,按一般耕地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

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第二十三条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重点发展优质果园,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引导园地向条件适宜的地区集中发展。

综合运用农业措施,改善果品生产条件,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加强林地的建设与保护

积极利用“三北”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强林地建设,优化林种结构;

对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

加强对现有林地的保护,加快疏林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提高森林总体质量和整体效益,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

第二十五条稳定牧草地

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牧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利用效率,加大人工草地的改良,防止草地退化,稳定牧草地面积。

第二十六条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其他土地发展畜禽养殖,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六章保障科学发展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第二十七条创新科学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各项建设,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时序,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

协调生产力布局和土地资源配置,创新土地利用高效模式,扎实推进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开源节流,构建科学发展用地保障新机制。

第二十八条统筹重点发展区域用地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在各项建设用地安排上重点保障朝阳市西部产业区的合理用地需求。

在完善的城市功能辐射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建设铸造机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电器、钢铁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极。

第二十九条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重点保障朝阳县新县城建设,同时强力推进北票市纺织和粉末冶金、凌源市玻璃、朝阳县镍锆锰、建平县陶瓷、喀左县冶金锻造等产业用地需求,充分发挥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二节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第三十条合理增加城镇工矿用地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合理增加城镇工矿用地。

城镇工矿建设原则上不能突破规模边界,可以在扩展边界范围内调整布局,但建设用地不得突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指标。

至2010年和2020年,新增城镇工矿建设用地1451公顷和4286公顷。

第三十一条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必要用地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通过实施旧村缩并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由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

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至2010年和2020年,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分别为35公顷和100公顷。

第三十二条合理增加能源用地

保障燕山湖发电厂、北票热电工程、朝阳热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