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71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docx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

从新课程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过程

一、美术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在探索中行进,在改革的实践中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

我们海淀区参加全国课程改革实验也已经近两年了,回顾两年来所走的路,思绪万千,需要认真的进行总结。

课程改革之初,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因为思想观念是指导实践的,没有确立新课程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课程改革行为。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单纯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现象,这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结果:

1、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加大;2、忽略其他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此次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

由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

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些观念上有所转变。

这些观念具体包括:

1.教育观

以往我们的美术教师主要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相对忽略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尤其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在,要求美术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具有广泛教育价值的课程。

2.教师观与学生观

中国历来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服从教师的教育。

现在则主张,教师与学生应体现为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

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其兴趣和经验是美术学习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学观

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讲授性和示范性,忽略个性差异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则基本是出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现在则主张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4.课程观与教材观

以前,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

因此,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以往很多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程就等于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材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容器,教学活动只是将课程内容单一地传授给学生,机械地看待和使用教材。

现在则主张拓展对课程与教材的认识,将教材视为师生之间开放、对话的平台,提出美术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服务。

要认识到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学习生活、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使用教材。

二、把握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以下这些关系,才能使课程改革顺利发展。

这些关系主要包括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常规与创新的关系。

1.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即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

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进而言之,教育功能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学习该学科必然导致与该学科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其二,该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承载其他教育意图。

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就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

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工具。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除了要适当地关注美术本体之外,更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

但是,“教育”必须是通过“美术”而获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美术本体。

以往我们的美术课程更多的是局限于美术本体,过于强调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超越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条件。

所以,这次美术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做法,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同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将美术本体的内容与生活、人文和经验联系起来,增强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

但是,应该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美术本体的东西将完全被忽视,由此导致的不仅是美术本体的丧失,而且是美术课程价值的消失。

课程改革与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抛弃知识与技能,而是适当地降低其难度和要求。

同时,要将对美术本体与关注生活、人文和经验结合起来,扩大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

只有在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关系变得平衡起来,才能有助于教师目的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

2.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一种典型的过于理想化的表现是对学生提出专业化的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的现实状况与我们对美术课程的理想的确存在一些矛盾和差距。

下面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1)并非所有学生都对美术感兴趣

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我们知道,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

我们给予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难度一定要与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吻合,否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衰减。

(2)美术不是考试科目

在我们现行课程体系中,有考试科目与非考试科目之分。

我们很难说,学生对考试科目就一定喜欢,但正因为它们是考试科目所以必须加以认真地学习。

美术科目与其他考试科目相比,学生在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

既然美术并非考试科目,我们就不能指望学生像对待考试科目那样,在美术学习上投人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不应该期望所有学生都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有太大的发展。

(3)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

学习美术从美术课程来看,学习内容几乎涉及美术学科的所有门类。

而学生课内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也不可能在课余投入太多时间学习美术,所以要在技法上形成熟练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存在着这么几个基本事实,我们向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形成一种专业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能够掌握的也只是一些无需长时间训练的技能。

有些公开课和示范课,表演的成分太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化倾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可操作性。

但是这些公开课具有探究性,通过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理念、方法和元素,可以给日常的教学提供新的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实到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我们的教学,从而给日常的教学活动带来活力和新意。

这是一种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有效态度。

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倡导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行为往往不同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教学行为,它们代表着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行为应该努力的方向。

但这些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是受到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条件限制的,这需要我们灵活地对待和处理。

3.处理好常规与创新的关系

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师不应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者,机械地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因此,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是值得推崇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方面。

美术学习方法,是一种多元的集合,新的方法要引入学习,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改造和运用。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接受性学习已被打人冷宫。

其实不然。

之习。

正确、有效而适度地使用接受性学习方法,对学生仍是必要而且有效的。

当然,新课程倡导的一些学习方法,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探究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一个相对的范畴。

从一种拥有广泛运用价值的学习方式的层面加以理解可能更具有实践意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地通过一些途径,如调查、访问、查阅、讨论、请教、观察、试验、思考等,得出结论,并以某种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一些大型的探究性项目还要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演绎,教师提出了现成的结论,学生通过认知接受,并通过向具体的实践层面的回复,加深理解和记忆。

探究性学习的逻辑路径是归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归纳出抽象的结论。

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给出现成的结论比比皆是。

而探究性学习则可能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将欣赏的作品与历史、当时的艺术加以比较,通过学生自己的判断,推导出合理的结论。

较高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制订和实施研究方案,最终得出结论。

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拟定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提供多种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

此外,还应该注意探究性学习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符合时间的要求等等。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必须有基本的教学秩序作为保障。

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教师对课堂的基本控制能力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该能控制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导人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探索课程改革中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必然导致我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认识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就今天的教育而言,“学习什么”固然重要,但“学习如何学习”可能更具价值。

与之对应的策略是,各学科都要精选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基础上,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终生学习的愿望和态度,就能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7个方面:

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1997年又补充了两种智能,即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但这两种智能尚在论证之中)。

多元智能论提出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否定了所谓一元智能观,以及基于此建立的智商测验对学生的多样性的否定和伤害。

多元智能理论不仅矫正了教育目的的单一性,肯定了课程多样性和均衡性的价值,而且也为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人们,学生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而且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

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在智能组合上的特征,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智能是具有综合性的,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采用语言的、逻辑的方法,也要采取视觉的、音乐的、运动的方法。

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在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鲜明的人性化色彩。

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育者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作到以下几点:

1、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4、要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使其养成了依赖于他人的习惯。

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创造性教学应鼓励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使教学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收获。

如:

在“欣赏·评述”活动中,通过比较、讨论、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学习方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又如在教学“设计·应用”课时,对于难度较低的内容,教师教学时可只作简单的引导,讲解制作的基本原理,而后鼓励学生通过互相讨论等途径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制作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在作业要求上也可分层处理,对于大多数学生要求他们只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即可;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难得一见的是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而这却恰恰是引导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邀请学生对教师本节课的教学提出他们喜欢的做法和不喜欢的做法等。

在每一学期的最后几课,可请学生对整个学期进行评价——如,“我最喜欢的课”、“我最不喜欢的课”等。

教学就是为学生服务,当教师的教学在逐步的积累中不断完善,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尊重,教师的课又岂能不受学生欢迎,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魅力。

2、创设生活情境,迸发创新火花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学中体验生活角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使思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

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示范、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来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相关性情境,以此来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用生活情境的设置来增加任务的虚拟效果和作业评价的趣味性,这样的作业和评价设计,符合学生好动、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感到美术课趣味无穷,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此外,恰当地把竞争引入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心理品质,也符合学生的求胜心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会为下次成功而努力。

学生在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充当角色,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自由表达,自由创造,使新想法、新点子蜂拥而出,从而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能迸发创造的火花,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

3、多角度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造

我们要多角度地选材,适时地更换课堂组织形式、创作形式,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灵活化。

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要注意灵活性,不能总是采用老的教学模式,这样会让学生觉得美术学习没意思,创造潜能的激发更无从谈起。

如经常开展作品评比、举办作品展览、师生同学间互相赠送作品;创作形式也经常改变,如个人创作、集体创作、命题创作、自由创作等等。

2、注意创造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创造形式已不断受到冲击,而随之出现的许多新颖的创作手段,深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所喜爱。

教学时,除了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外,也应适当地做出补充,使表现的形式更为多样,更有新意,更能吸引学生。

如砂纸作画、吹塑纸版画、巧用废旧物品的创意与制作、文化汗绘制、小型泥塑、各种拼贴画、各类纸工等。

3、注意创作材料的生活化。

美术教学来源于生活,其目的也是要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各种各样的媒体材料都可能是组合成美丽画面的最佳材料,会丰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发散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构建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教师组织教学过程。

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构成教学模式结构的要素一般有四个内容:

1、主题(即理论基础)。

它是教学模式构建所依据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实质;2、目标。

即教育者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的。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向而创立的;3、程序。

即教学模式操作的基本顺序和工作步骤;4、方法。

即师生在教学的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工作手段。

即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5、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6、教学评价。

是指某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亦有所不同。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由于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效力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所以教师要能针对具体的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地选用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自己的教学优势。

1、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模仿他人的先进教学模式,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理论涵养,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列特殊认知过程和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氛围及条件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

因此,我们借鉴与模仿他人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特点、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师条件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科而异。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如果是新授课(欣赏、美术常识等),可以选用“讲授模式”。

如果是练习课,可以选用“自学模式”。

如果是综合训练课,可以选用“合作模式”等。

讲授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理性认识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以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均有较高的要求。

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的被动地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来说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经验的概括,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有以下四种主要途径:

一是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二是介绍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三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四是创造性地利用学习内容对于生活的辐射,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力求使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

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

他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认为接受学习并不都是机械式学习,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关键在于教师要能使学生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采用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动的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联系的倾向)进行学习。

而只要清晰地组织教材并设法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而明确的有意义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界根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实践、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由于充分发挥视觉分析器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探索中求得知识的掌握与内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相互提示,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在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系统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解决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矛盾;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尊重他人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借鉴或模仿他人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学模式应用的起点,只有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创造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并经实践检验取得成功的,才是新的教学模式。

每种教学模式都各有长短,有其历史性和局限性。

只有我们创造性地应用,将多种多样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