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745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国现代化发展特点文档格式.docx

6.现代化具有早发效应和后发效应

六.历史教训--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法西斯主义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现代化进程的大倒退,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德国和日本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但是由于没有全面推进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严重滞后,最终成为破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

德日意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建立起独裁统治,是这些国家现代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在民主制的范围内调节社会矛盾,也没有能力用经济的方式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

法西斯统治在国内彻底抛弃民主,实行恐怖独裁统治,畸形的战争经济阻碍了正常的经济现代化发展。

对外侵略战争耗费了本国现代化取得的物质财富,肆意践踏各国的主权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也打断了被侵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思想文化方面,法西斯企图消灭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成果,人的价值遭到蔑视,人的权利被取消,人性被泯灭。

发达国家现代化

英国

一.进程

1.经济

16世纪--18世纪中期:

手工工场时代,资本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最典型,重商主义政策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世界工厂,现代工厂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科技革命,发展滞后于美德两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最大资本输出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一战后:

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二战后:

战争中被严重削弱,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重建战后经济体系的方案未被采用;

《布雷顿森林协定》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

1973年加入欧共体,参与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经济改革,实行国家调控资本主义模式

2.政治

17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

18世纪:

宪政体制进一步完善

19世纪:

推行社会立法,缓和矛盾、化解冲突

大英帝国为英联邦取代

3.思想理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兴起启蒙运动,霍布斯、洛克为代表人物

亚当·

斯密《国富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马、恩长期在英国活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避免经济无序发展

4.外交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

1607--1732:

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

18世纪末:

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殖民统治被推翻

19世纪初--20世纪初:

排挤荷兰和法国,确立海上霸权,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殖民贸易体系头号世界殖民大国;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在上海建租界设工部局,参与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与瓜分世界,激烈争夺非洲、中东、东亚太平洋地区;

协约国核心参加一战

大英帝国开始衰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31《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正式形成;

一战战胜国,与美法主导巴黎和会进程,在凡-华体系中世界霸权遭到美国挑战;

1928与南京国民政府重订新约,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战中:

发表大西洋宪章,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参与二战后期三次国际会议,与美苏共同建立雅尔塔体制;

推动联合国建立

参与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丘吉尔富尔敦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追随美国遏制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北约成员国;

欧盟成员国

殖民体系崩溃,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

二.特点

1.现代化的领跑者

17世纪,英国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对专制王权的民主化改造,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搭建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为世界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榜样作用。

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分界点。

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站在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推动了世界现代化发展。

2.制度性创新是“强盛的秘诀”

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性创新,主要是指政治制度的创新,包括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等,其目的是适应英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利益的合理化分配,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持续发展。

制度性创新不仅保证了英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而且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欧美各国借鉴了英国的经验,创设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体制。

3.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最早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国家之一,19世纪确立海上霸权,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原有的手工工场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崛起为世界工厂。

殖民地成了英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地和人口移居地,殖民地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由于广大的殖民地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英国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超,大英帝国走向衰落。

三.贡献

最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最早兴起启蒙运动;

最早启动完成工业革命;

最早推行社会立法;

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

英语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工具

四.启示

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契机;

创新完善制度,保持政治稳定,健全民主法制;

重视科技发展

法国

16世纪-18世纪:

手工工场时代,重商主义,海外贸易和扩张活动积累巨额资金

18世纪下半叶:

从英国引进新技术,初步建立现代纺织业、冶金业等工业部门

工业革命发展和完成

拿破仑时代(1799-1815):

国家政策扶持和技术革新,新建机器生产的工厂,纺织冶金化学部门产量倍增

1815年后:

拿破仑战争结束,法国政局趋于平稳,工业革命进入大发展时期,各工业部门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五六十年代:

进入工业化完成阶段,建立以机器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工业

1870年:

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机器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实行国家调控资本主义模式;

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首批欧元国

1789-1815:

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

拿破仑帝国,《法国民法典》

1875年:

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3.思想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思想家辈出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

19世纪--20世纪初:

与英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上海建立法租界设公董局,参与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普法战争战败;

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出国;

协约国成员参加一战

与美英主导巴黎和会进程;

参与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推行绥靖政策签《慕尼黑协定》

殖民体系崩溃;

追随美国遏制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北约成员国;

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成员国

1.工业化起步早发展慢

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启动工业革命的大国,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从英国引进新技术,但直到1870年才进入工业社会。

法国工业革命的制约因素包括:

革命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会在一定时期内严重阻碍工业化进程;

煤铁资源缺乏;

小农体制的长期存在和人口增长缓慢等。

2.惯用革命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受到卢梭激进思想影响,调节社会各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政局长期动荡,政体多变

3.思想革命(启蒙运动)推动政治革命

启蒙运动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系统的政治构想。

4.法国革命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在法国革命中,民主成为普遍适用的价值,贯彻了人民主权理念,实践了平等原则等等。

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开启了方兴未艾的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

政治: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法典》

经济: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

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保持政治稳定有利于推进现代化;

从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趋势;

现代化进程中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美国

1607--1775:

殖民地时代

1775--1789:

独立与建国

18世纪末--1865: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内战

1870—1913:

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时期

1929--1941:

危机与改革

1945至今:

称霸--独霸世界

18世纪中叶:

各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8世纪9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工业革命。

始自纺织业,1793年怀特尼轧棉机;

交通航运、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

内战:

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以重工业为工业化标志;

农业机械化;

20C初取代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头号工业化国家

1929--1933:

美国股市暴跌,引发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

1933--1941:

罗斯福新政,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美国走出危机

1944--1947:

美国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20世纪40年代中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美国为策源地兴起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冷战结束后:

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成员国

1775--1783:

独立战争,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1787:

《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1861--1865:

南北战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罗斯福新政,国家调控资本主义模式,确立以总统为中心新三权分立格局

1776年《独立宣言》:

宣扬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被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1787年《合众国宪法》:

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构建联邦政府,宪政原则影响世界

19世纪中期追随欧洲列强侵华,在沪建租界;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

参与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一战中加入协约国集团

主导巴黎和会;

“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联;

提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建立华盛顿体系,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

《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美英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二战后期四大国际会议;

与苏英共同建立雅尔塔体制;

美苏冷战争霸;

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1.政治实践创新能力卓著

《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平等、自由、人权等原则,并在独立战争胜利后贯彻于建国实践,在现代国家的制度创设方面后来居上。

1787年的《合众国宪法》成功实践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民主理念,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成为18世纪末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对世界现代化运动做出重要贡献。

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二战后为西方国家普遍效仿,将私人资本主义推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同时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格局。

2.“双元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互为促进

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联邦体制,政局长期稳定,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激化,通过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迅速崛起奠定基础。

3.经济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英国纺织技术跨大西洋的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20世纪初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从农业社会快速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奇迹。

20世纪经两次世界大战从世界工业强国走向世界超级大国。

4.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助推器

在19世纪的两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从追赶者发展为引领者。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技突飞猛进,科技发明数量世界领先,美国崛起为世界工业发展领头人。

20世纪40年代成为信息革命先行者,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时代向信息文明时代转型。

美国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民主政治,宪政原则;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工业革命的成就;

信息革命策源地

自由平等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政策调控推动发展;

寻求社会公平

德国

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为经济现代化开辟道路,也埋下战争的种子

20世纪上半期:

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也导致德国的再次分裂

20世纪末:

德国再次统一,经济实力大增,政治地位提高,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19世纪上半叶: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决持续快速增长,一战前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城市化水平高;

英法之后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战败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

1929--1933经济危机打击沉重;

纳粹体制的经济措施

西德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经济改革,实行国家调控资本主义模式;

法德和解,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首批欧元国

宗教改革,直接打击天主教会,动摇西欧封建统治基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制度逐渐转变

19世纪中期:

普鲁士“铁血”政策,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1933--1945:

纳粹体制

被四国分区占领;

1949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国分裂

1990年: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标志雅尔塔体制瓦解;

欧盟成员国

马、恩科学社会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19世纪初:

拿破仑摧毁神圣罗马帝国

19世纪60-70年代:

三次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

首开在华强占租界地和势力范围恶例;

参与瓜分世界,激烈争夺非洲、中东、东亚太平洋地区

一战:

同盟国核心国家,1918.11投降,一战以同盟国战败告终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施严惩,激起民族复仇主义;

纳粹体制以扩张为目标

二战:

突袭波兰,欧战爆发;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战后:

二战战败国,被四国分区占领,国家分裂;

美苏冷战桥头堡,两次柏林危机;

东欧剧变背景下实现统一

1.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进程合一,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

2.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成就巨大,政治民主化严重滞后,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德意志民族也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多年就完成工业化,进入现代发达国家行列。

但普鲁士统一道路的历史保守性遗患无穷。

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被保留,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民族沙文主义情绪毒害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

法德结下深刻的民族仇恨,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争霸局面。

德国积聚工业化的巨大力量,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在二十余年间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破坏,同时也导致二战后被分裂为两个国家。

3.两次统一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次统一:

统一结束了政治上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后的德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20世纪的前50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破坏。

第二次统一:

德国重新统一后,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过英法,国际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从而促进了当代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人文大师辈出,丰富人类精神文明成果

反省精神、和平统一和推动区域一体化经验值得借鉴

四.教训

经济与政治现代化应均衡发展;

极端民族主义贻害人类;

“国之虽大,好战必亡”,坚持和平发展

 

俄国

一.进程:

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变化

1.帝国时代

通过沙皇主导的改革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跻身世界列强;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十月革命终结其发展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西化改革,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但强化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阻碍社会发展。

改革加强对外扩张军事力量,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两次雅克萨之战。

19世纪中期--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但社会政治生活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大量侵华权益。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参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协约国成员参加一战

2.苏俄苏联时代

十月革命后:

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参与二战后期四大国际会议,与美英共同建立雅尔塔体制,推动联合国建立

美苏冷战、争霸;

苏联解体:

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终结

亚太经合组织、世贸组织成员国

1.后发、外源性现代化,社会转型不彻底,现代化进程曲折漫长

俄罗斯虽是欧洲国家,但文明传统具有强烈的非西方特征。

近代俄国的社会改革是世界现代化进程推动下的无奈选择,社会转型不彻底,农奴制和沙皇专制长期延续,使俄国工业化发展迟缓,政治民主化进程严重滞后。

俄国现代化起步虽早,但发展缓慢。

2.改革与革命是推动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从彼得一世开始,为富国强兵学习西方,通过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追赶西方现代化步伐。

在农奴制难以为续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但改革的不彻底导致社会矛盾积重难返,20世纪初以革命方式推动现代化(1917年二月、十月革命)

3.十月革命开创了现代化进程中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苏联社会

主义现代化实践对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十月革命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实验。

实现工业化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使资本主义世界最落后的俄国一跃而为世界第2工业强国,苏联迈入现代发达国家行列。

苏联工业化建立在公有制、计划经济基础上,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革命,但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则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本身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

4.现代化进程伴随多次社会制度更替

1861年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苏联解体,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求强,革命求新;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贡献

改革必须不断深化;

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要同步发展;

和平发展不争霸

日本

1.明治维新时期,现代化的起点,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崛起为新兴工业化强国;

保留传统天皇制,未完全建立现代民主政体;

军部势力强大,军工放在发展首位,军国主义传统

2.19世纪末20世纪中,现代化发展和战争歧途

通过战争掠夺推动现代化发展,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建立法西斯统治,成为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军国主义战争不但打断被侵略国家现代化进程,也使日本自身现代化陷入歧途

3.二战后,复兴与强盛

创造经济奇迹,60年代崛起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

1.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成功范例

日本的现代化是对西方工业文明挑战的反应,属后发外生型。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口号下,通过全面移植西方文明来启动现代化,对传统社会进行全面改造,改革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属罕见。

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就完成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但避免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且实现“脱亚入欧”,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被视为近代东亚“稀有的例外”。

2.善于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创造出新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

3.依靠对外战争推动工业化,由“富国强兵”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为富国强兵,日本把军工放在发展首位。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战争促发展”的战略,对朝鲜、中国等亚洲邻国的侵略和掠夺,既是日本工业革命进展的条件,也是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从而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

4.工业化程度高,政治民主化发展滞后,天皇专制与军国主义合流,最终走向法西斯主义

日本凭借现代化的后发效应,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迅速崛起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但明治维新保留天皇制,未完全建立现代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