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750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docx

从原盘到封装高清名词浅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带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高清行列。

对于新入门的朋友,经常被一些什么诸如H.264、VC-1、HDre、MKV和原盘等名词搞得一头雾水。

为了使得各位网友更加了解高清方面的知识,享受高清品质更完美的生活,特此对一些高清专有名词作一个简单的解释,希望能够为网友提供一些关于生活中接触高清的相关内容时候能够游刃有余一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清储存载体。

高清储存载体基本可以分为光盘类以硬盘类。

其中光盘类包括DVD、HD-DVD、Blu-rayDisc,需要说明的是DVD的正规出版物是没有高清的,这里说的DVD是把高清内容刻录到DVD光盘里面。

硬盘类包括机械硬盘、固态硬盘和移动储存。

与载体相关的名词主要是“原盘”

原盘是指,HD-DVD或者Blu-rayDisc的光盘映像文件,常见的是ISO文件和以文件夹形式存在的零散文件,这两种形式都是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原版HD-DVD和Blu-rayDisc的防拷贝加密后得到的,其内容与原版并无二致,最大程度保存了原版的所有内容与特点。

这两种形式的原盘都可以储存在硬盘上或者刻录成相对应的HD-DVD和Blu-rayDisc来保存节目内容,但因为特殊的光盘结构,无法利用多张DVD刻录光盘来保存。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与制作有关的一些名词

原盘虽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HD-DVD与Blu-rayDisc的节目内容,但是由于存在诸如花絮和多画面多音轨等与正片无关的内容,导致文件体积过于庞大,使得带宽较小与储存空间受限的朋友只能望而兴叹。

对原盘的后期加工预处理可以起到给原盘减肥的目的,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后期加工主要有三种形式,REMUX、HDre和HDrip。

1.BD-remux、HDDVD-remux

所谓的BD-remux,直译过来就是“蓝光影片——导出、再混合”格式。

它的制作方法是,将原版蓝光碟的所有内容先通过软件拷贝出来,然后专门提出碟包中的正片文件,即某几个m2ts文件,这个m2ts原始文件一般以0000X.m2ts命名,其中包含了视频、多条音轨、PGS字幕等内容。

高清爱好者们拿到m2ts原始文件后,将其中的视频、音轨、字幕信息先剥离分开,然后单独合并视频和音轨,做成ts格式。

这样制作后得到的版本,称为BD-remux版。

这是目前可以得到的除蓝光原版以外的最清晰、容量最大的高清影片格式。

其画质、音质基本与蓝光原版的效果相同。

因此也是最原汁原味的一种高清影片格式。

除了BD-remux,还有HDDVD-remux影片存在,这是因为在蓝光碟未成为高清影碟的绝对标准前,HDDVD也是一个主要的高清影片来源。

只不过当HDDVD宣布停产后,这样的片子就逐渐被蓝光版所取代了(很多HDDVD独占影片后来都陆续发行了蓝光版)。

HDDVD-remux的制作原理、规格,与蓝光的BD-remux是相同的。

REMUX版本的特征如下:

画质:

由于其直接抽取自蓝光原版,因此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版的画质水准。

音轨:

音轨通常保留原版的音轨,因此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版的音质水准。

有时制作者也会加入其他音轨,如国语配音版等。

2.HDRe、HDRip

RE、Rip这两个词,就是“重新制作”、“压缩版”的意思。

为了进一步减小文件体积,而对源文件进行二次编码压缩,所得到的就是HDRe、HDRip

HDRe、HDRip是一种划分方法,同属于重编码序列。

HDRe采用720或者变形1080压制.比如16:

9的片子:

1280X720,1440X1080分辨率,只有个别80分钟左右只带AC3的片子可以控制在2G大小

HDRip采用变形720压制.16:

9的片子:

960X720的分辨率,可以有效降低码率,大小在1.4G-2.1G之间.和DVDRIP大小差不多,但是质量高多了

另外他们都是从原版压来的,并不是从hdre再压成hdrip。

关于音视频格式的一些名词

BD与HDDVD都可以使用VC-1、MPEG-2、MPEG-4AVC作为视频编码,REMUX继承了原版文件使用的视频编码方式;现在主流的HDRe、HDRip都是采用x264来进行编码的。

我们在详解各种主流的视频格式之前,先抛开各种视频格式的定义,来讨论这样一件事情:

你觉得目前的视频格式编码混乱吗?

相信这个问题问出来,许多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思考,但是答案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混乱”。

视频国际标准化相关组织的的ISO和ITU-T

格式的统一肯定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的便利以及数据的传播,为什么还会有如此繁多的视频编码的方式,难道就没有专门机构或者组织来管理一下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认识一下底下的两个机构。

■ITU-T

ITU-T的中文名称是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ITU-TforITUTelecommunicationStandardizationSector),它是国际电信联盟管理下的专门制定远程通信相关国际标准的组织。

由ITU-T指定的国际标准通常被称为建议(Recommendations)。

由于ITU-T是ITU的一部分,而ITU是联合国下属的组织,所以由该组织提出的国际标准比起其它的组织提出的类似的技术规范更正式一些。

它制定的标准有H.261、H.263、H.263+等,目前流行最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H.264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H-视频音频以及多媒体系统复合方法

  H.223低码率多媒体通信复合协议

  H.225.0也被称为实时传输协议

  H.261视频压缩标准,约1991年

  H.262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2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约1994年

  H.263视频压缩标准,约1995年

  H.263v2(也就是H.263+)视频压缩标准,约1998年

  H.264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4第十部分内容相同),约2003年

  H.323基于包传输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

负责各种标准的制定,当然也少不了关于视频编码方面的。

它制定的标准有MPEG-1、MPEG-2、MPEG-4等。

并且已经制定出来了最新的MPEG-7,并且计划公布MPEG-2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主要集中在MPEG系列。

也就是由动态的图像专家组制定的一系列的标准。

由ISO下属的MPEG运动图象专家组开发视频编码方面主要是Mpeg1(vcd用的就是它)、Mpeg2(DVD使用)、Mpeg4(现在的DVDRIP使用的都是它的变种,如:

divx,xvid等)、Mpeg4AVC(现在正热门也就是H.264)

了解一下这两家机构是我们了解视频编码之所以会对现在所采用的主流视频的编码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两家机构根据不同的时期对于视频编码的不断地调整才使得目前的视频编码看起来混乱的原因。

其实本意是为了满足目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随着电脑性能的提高做得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视频的编码还是会多家并存,随着google、微软等巨头的涌入,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MPEG全称是MovingPicturesExpertsGroup,它是“动态图象专家组”的英文缩写,该专家组成立于1988年,致力于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压缩编码标准化工作,原先他们打算开发MPEG1、MPEG2、MPEG3和MPEG4四个版本,以适用于不同带宽和数字影像质量的要求。

 MPEG系列标准已成为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多媒体技术标准,其中MPEG-1和MPEG-2是采用以香农信息论为基础的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熵编码及运动补偿等第一代数据压缩编码技术;MPEG-4(ISO/IEC14496)则是基于第二代压缩编码技术制定的国际标准,它以视听媒体对象为基本单元,采用基于内容的压缩编码,以实现数字视音频、图形合成应用及交互式多媒体的集成。

MPEG系列标准对VCD、DVD等视听消费电子及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DTV和HDTV)、多媒体通信等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MPEG1已经在VCD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MPEG2在DVD以及广播电视上面得到了利用,而MPEG3最初是为HDTV开发的编码和压缩标准,但由于MPEG2的出色性能表现,MPEG3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好在半路就被pass掉了。

MPEG-4的规范

MPEG-4于1999年初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它是一个适用于低传输速率应用的方案。

与MPEG1和MPEG2相比,MPEG4更加注重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和灵活性。

MPEG-4(同时也是ISO/IEC14496)的制订并非只有动态视频的编解码而已,其中还包括诸多的环节与项目,真正与视频直接且密切相关的,其实就是MPEG-4Part2(也称为MPEG-4Visual)的部分,其余还有用于传送时的整合架构规范、文件格式、软件规范、相关定义等。

MPEG1、MPEG2技术当初制定时,它们定位的标准均为高层媒体表示与结构,但随着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MPEG1.MPEG2技术的弊端就显示出来了:

交互性及灵活性较低,压缩的多媒体文件体积过于庞大,难以实现网络的实时传播。

而MPEG4技术的标准是对运动图像中的内容进行编码,其具体的编码对象就是图像中的音频和视频,术语称为“AV对象”,而连续的AV对象组合在一起又可以形成AV场景。

因此,MPEG4标准就是围绕着AV对象的编码、存储、传输和组合而制定的,高效率地编码、组织、存储、传输AV对象是MPEG4标准的基本内容。

AV对象(AVO,AudioVisualObject)是MPEG-4为支持基于内容编码而提出的重要概念。

对象是指在一个场景中能够访问和操纵的实体,对象的划分可根据其独特的纹理、运动、形状、模型和高层语义为依据。

在MPEG-4中所见的视音频已不再是过去MPEG-1、MPEG-2中图像帧的概念,而是一个个视听场景(AV场景),这些不同的AV场景由不同的AV对象组成。

AV对象是听觉、视觉、或者视听内容的表示单元,其基本单位是原始AV对象,它可以是自然的或合成的声音、图像。

原始AV对象具有高效编码、高效存储与传输以及可交互操作的特性,它又可进一步组成复合AV对象。

因此MPEG-4标准的基本内容就是对AV对象进行高效编码、组织、存储与传输。

AV对象的提出,使多媒体通信具有高度交互及高效编码的能力,AV对象编码就是MPEG-4的核心编码技术.

在视频编码方面,MPEG4支持对自然和合成的视觉对象的编码。

(合成的视觉对象包括2D、3D动画和人面部表情动画等)。

在音频编码上,MPEG4可以在一组编码工具支持下,对语音、音乐等自然声音对象和具有回响、空间方位感的合成声音对象进行音频编码。

由于MPEG4只处理图像帧与帧之间有差异的元素,而舍弃相同的元素,因此大大减少了合成多媒体文件的体积。

应用MPEG4技术的影音文件最显著特点就是压缩率高且成像清晰,一般来说,一小时的影像可以被压缩为350M左右的数据,而一部高清晰度的DVD电影,可以压缩成两张甚至一张650MCD光碟来存储。

做一个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到MPEG-4(part2)的优点,如果传输一个1920×1080的HD高分辨率、24fps(每秒更新24张画面)传输频宽上MPEG-2需要12~20Mbps,相对的MPEG-4SP(第二部分)只要10Mbps多点,更直接地说,若将MPEG-2的频宽视为基准100%,MPEG-4SP要达相同体验效果只需60%频宽。

■MPEG-4的技术特点

MPEG-4则代表了基于模型/对象的第二代压缩编码技术,它充分利用了人眼视觉特性,抓住了图像信息传输的本质,从轮廓、纹理思路出发,支持基于视觉内容的交互功能,这适应了多媒体信息的应用由播放型转向基于内容的访问、检索及操作的发展趋势。

MPEG-4不仅可提供高压缩率,同时也可实现更好的多媒体内容互动性及全方位的存取性,它采用开放的编码系统,可随时加入新的编码算法模块,同时也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现场配置解码器,以支持多种多媒体应用。

MPEG-4采用了新一代视频编码技术,它在视频编码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编码对象从图像帧拓展到具有实际意义的任意形状视频对象,从而实现了从基于像素的传统编码向基于对象和内容的现代编码的转变,因而引领着新一代智能图像编码的发展潮流。

MPEG-4作为新一代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的典型代表,它第一次提出了基于内容、基于对象的压缩编码思想。

它要求对自然或合成视听对象作更多分析甚至是理解,这正是信息处理的高级阶段,因而代表了现代数据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方向。

MPEG-4实现了从矩形帧到VOP的转变以及基于像素的传统编码向基于对象和内容的现代编码的转变,这正体现了传统视频编码与新一代视频编码的有机统一。

基于内容的交互性是MPEG-4的核心思想,这对于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广泛应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主流H.264

■目前主流占优势的H.264

H.264是由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联合组建的联合视频组(JVT:

jointvideoteam)提出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部分。

而国内业界通常所说的MPEG-4是MPEG-4的第2部分。

即:

H.264=MPEG-4(第十部分,也叫ISO/IEC14496-10)=MPEG-4AVC

因此,不论是MPEG-4AVC、MPEG-4Part10,还是ISO/IEC14496-10,都是指H.264。

H.264也是MPEG-4的一部分。

H.264标准从1998年1月份开始草案征集,到2003年7月,整套H.264(ISO/IEC14496-10)规范定稿。

2005年1月,MPEG组织正式发布了H.264验证报告,从各个方面论证了H.264的可用性以及各种工具集的效果,从标准的角度,印证H.264的成熟性。

H.264

关于该技术的视频编码方案,现在正式命名为ITU-TH.264或“JVT/AVC草案”。

H.264/MPEG-4AVC作为MPEG-4标准的扩展(MPEG-4Part10),充分利用了现有MPEG-4标准中的各个环节。

H.264/MPEG-4AVC就在现有MPEG-4AdvancedSimpleProfile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的。

它即保留了以往压缩技术的优点和精华又具有其他压缩技术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

H.264的技术特点:

H.264使图像压缩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能够在较低带宽上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传输,该优点非常适合国内运营商用户量大、接入网/骨干网带宽相对有限的状况。

在同等的画质下,H.264比上一代编码标准MPEG2平均节约64%的传输码流,而比MPEG4ASP要平均节约39%的传输码流。

全球很多IPTV业务运营商都将H.264作为编解码格式的标准,包括比利时电信,荷兰KPN,泰国ADC电信,中国电信等等。

根据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

国内普遍采用的MPEG-4编码技术在3Mbps的带宽下尚达不到标清的图像质量,而H.264编码技术可以在2M带宽下提供要求的图像效果。

因而运营商希望引入更先进的H.264编码技术,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下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其主要的特点是:

1.更高的编码效率:

同H.263等标准的特率效率相比,能够平均节省大于50%的码率。

2.高质量的视频画面:

H.264能够在低码率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在较低带宽上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传输是H.264的应用亮点。

和MPEG2和MPEG4ASP等压缩技术相比,在同等图像质量下,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1/8,MPEG4的1/3。

显然,H.264压缩技术的采用将大大节省用户的下载时间和数据流量收费。

3.提高网络适应能力:

H.264可以工作在实时通信应用(如视频会议)低延时模式下,也可以工作在没有延时的视频存储或视频流服务器中。

4.采用混合编码结构:

同H.263相同,H.264也使用采用DCT变换编码加DPCM的差分编码的混合编码结构,还增加了如多模式运动估计、帧内预测、多帧预测、基于内容的变长编码、4x4二维整数变换等新的编码方式,提高了编码效率。

5.H.264的编码选项较少:

在H.263中编码时往往需要设置相当多选项,增加了编码的难度,而H.264做到了力求简洁的“回归基本”,降低了编码时复杂度。

6.H.264可以应用在不同场合:

H.264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传输和播放速率,并且提供了丰富的错误处理工具,可以很好的控制或消除丢包和误码。

7.错误恢复功能:

H.264提供了解决网络传输包丢失的问题的工具,适用于在高误码率传输的无线网络中传输视频数据。

8.较高的复杂度:

264性能的改进是以增加复杂性为代价而获得的。

据估计,H.264编码的计算复杂度大约相当于H.263的3倍,解码复杂度大约相当于H.263的2倍。

技术上,它集中了以往标准的优点,并吸收了标准制定中积累的经验。

与H.263v2(H.263+)或MPEG-4简单类(SimpleProfile)相比,H.264在使用与上述编码方法类似的最佳编码器时,在大多数码率下最多可节省50%的码率。

H.264在所有码率下都能持续提供较高的视频质量。

H.264能工作在低延时模式以适应实时通信的应用(如视频会议),同时又能很好地工作在没有延时限制的应用,如视频存储和以服务器为基础的视频流式应用。

H.264提供包传输网中处理包丢失所需的工具,以及在易误码的无线网中处理比特误码的工具。

在系统层面上,H.264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在视频编码层(VideoCodingLayer,VCL)和网络提取层(NetworkAbstractionLayer,NAL)之间进行概念性分割,前者是视频内容的核心压缩内容之表述,后者是通过特定类型网络进行递送的表述,这样的结构便于信息的封装和对信息进行更好的优先级控制。

其实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看到了H.264跟MPEG-4(part2)都是为了互联网而生,而且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那么既生MPEG-4?

何生H.264?

有了MPEG-4(第二部分)为什么还要H.264,岂不是多此一举?

两者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

为何需要再订制出MPEG-4Part10呢?

直接沿用MPEG-4Part2难道不行?

虽然MPEG-4已针对Internet传送而设计,提供比MPEG-2更高的视频压缩效率,更灵活与弹性变化的播放取样率,但就视频会议而言总希望有更进一步的压缩,所以才需要出现了H.264。

首先就是上文提到的H.264对于带宽的要求低,在带宽比较吃紧的情况下一样可以正常的工作,只相当于MPEG-4第二部分的2/3,不要小看这些,这些就可以决定你看视频是否流畅。

更具体地说,H.264力求在40kbps~300kbps的有限带宽下尽可能得到流畅、清晰的表现。

那么到底压缩了更小的H.264能够有更高的压缩率,播放效果是不是大打折扣呢?

播放效果与MPEG-2、MPEG-4近乎相同嘛?

是的,其实视频的质量我们看不出多大的差别,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在于H.264采用了更复杂的编码算法,当然对于解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之所以未采用更复杂的算法,是考虑到解码(播放)端的运算能力不足,就会导致播放不流畅,失去视频娱乐观赏的意义,但如今不同,无论桌面电脑、移动终端的性能都突飞猛进,即便运用更复杂的压缩编码都可以实时解码、流畅地播放,这正是MEPG-4、H.264能够流行的一项先决条件。

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目前的宽带已经完全满足了mpeg-4第二部分的使用,但是为什么还要H.264呢?

就是因为授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H.264不仅压缩算法比以往的MPEG-4更优异,带宽耗用更低,还有一项最诱人的特点:

授权费用比较合理,因为H.264晚于MPEG-4问世,且两者定位接近,既然如此,H.264只好在授权费上降低定位,期盼以较宽厚的授权方式争取被采用,而这正是对了运营商的胃口,当初许多运营商对MPEG-4的授权深表反感,之后也都热烈拥护H.264。

x264

H.264是国际标准(单纯的技术文件),X264是这个标准的一种实现(可执行的代码).

x264是一个获得GPL认证的视频编码自由软件。

x264的主要功能在于进行H.264/MPEG-4AVC的视频编码,而不是作为解码器(decoder)之用。

自蓝光光碟推出以来,要制作蓝光光碟产品都需要利用昂贵的软件,例如索尼的Blu-code。

而x264是一款基于H.264标准的编码器,此外它是免费开源的。

巨头微软的VC-1(WMV)

■巨头微软力推的VC-1

VC-1是软件巨头微软力推的一种视频编码的格式,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可以说是历经坎坷。

直到2006年初,活动图像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才正式颁布了由微软提出并开发的VC-1视频编码标准。

VC-1

微软是在2003年9月递交VC-1编码格式(开发代号Corona)的,目前已经得到了MovieBeam、Modeo等不少公司的采纳,同时也包含在HDDVD和蓝光中,包括华纳和环球等影业公司也有采用这种格式的意向。

VC-1基于微软WindowsMediaVideo9(WMV9)格式,而WMV9格式现在已经成为VC-1标准的实际执行部分。

WMV(WindowsMediaVideo)是微软公司的视频编解码器家族,包括WMV7、WMV8、WMV9、WPV10。

这一族的编解码器可以应用在从拨号上网的窄带视频到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宽带视频。

使用WindowsMediaVideo用户还可以将视频文件刻录到CD、DVD或者其它一些设备上。

它也适用于用作媒体服务器。

WMV可以被看作是MPEG-4的一个增强版本。

最新的由SMPTE(电视电影工程师协会)承认的WMV-9,也就是我们说的上面的VC-1。

VC-1是最后被认可的高清编码格式,不过因为有微软的后台,所以这种编码格式不能小窥。

相对于MPEG2,VC-1的压缩比更高,但相对于H.264而言,编码解码的计算则要稍小一些,目前来看,VC-1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辅以微软的支持,应该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般来说,VC-1多为“.wmv”后缀,但这都不是绝对的,具体的编码格式还是要通过软件来查询。

总的来说,从压缩比上来看,H.264的压缩比率更高一些,也就是同样的视频,通过H.264编码算法压出来的视频容量要比VC-1的更小,但是VC-1格式的视频在解码计算方面则更小一些,一般通过高性能的CPU就可以很流畅的观看高清视频。

VC-1的发展有利方面以及发展中的障碍

VC-1具备迅速缩小差距的潜力,因为VC-1是在WM9压缩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与MPEG-4存在众多解释分歧的情况相比,该规范的分歧空间较小。

另一个对VC-1有力的重要因素是许多电信公司(包括SBC)已宣布支持微软的IPTV平台。

虽然H.264可以部署在微软的IPTV平台上,但已经采用微软IPTV的电信公司强烈倾向于实现完全集成的微软方案。

保证VC-1互操作性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