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765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 仿真模拟冲刺练2.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4部分仿真模拟冲刺练2

仿真模拟冲刺练

(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5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

这种现象表明(  )

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

C.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如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

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3.《唐律疏议》规定:

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

这表明《唐律疏议》(  )

A.坚持传统夷夏观念B.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

C.阻碍中西文化交流D.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

4.明代《织工对》记载:

“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5.“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此“文化选择模式”(  )

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D.批判了对封建儒学的落后性

6.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

这一现象表明(  )

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7.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

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

这反映了(  )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8.下表是1953-1959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投资总额(亿元)

比重(总100%)

注:

沿海指粤、闽、浙、苏、鲁、冀、辽七省和京、津、沪三市,其他省区为内地

沿海

内地

沿海

内地

1953-

1957年

230.08

262.75

46.7

53.3

1958年

105.05

163.45

39.24

60.76

1959年

126.58

223.14

36.19

63.81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沿海地区成为“大跃进”运动的重灾区

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

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

9.罗马帝国初期曾明令禁止主人判处奴隶与猛兽搏斗;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废除了奴隶主把奴隶卖给角斗场的权力;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年在位)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

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B.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张

C.自然法理念的深刻影响D.民主政治的逐渐发展

10.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11.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新态势。

20世纪70—80年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

A.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工业

B.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

C.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D.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

12.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

该条约(  )

A.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B.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D.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25分)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

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

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

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

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

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

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

1919年,胡适提出:

“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

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

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

(13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图一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 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

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

图二是其航行路线图。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

(要求:

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第15、16、17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清政府行政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在中央,裁汰胥吏差役,归并、裁撤部分机构。

在地方,裁撤河东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和滇、鄂、粤三省巡抚。

同时,创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1906年9月,成立“编制馆”编纂官制,拟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

守旧势力拼死反对。

11月,西太后明令“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

同时,改组中央各部,凡十一部。

1907年7月,清政府谕准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大部分督抚反对而收效甚微。

9月,清政府下谕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11月,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

1910年,资政院成立。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采取君主立宪之制”,裁汰军机处等旧机构,原十一部调整为十部;组织首届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蒙贵族占9名,其中皇族5名,被称为皇族内阁。

不到半年武昌首义爆发。

其后又不到半年,清王室主动下诏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

——摘编自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

(7分)

 

1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

从1948年起,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决定改变对日政策,加紧策划缔结对日和约,扶植日本。

1949年,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美国进一步修改其远东政策。

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大大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军事体系。

1950年10月,美泰签订军事援助协定。

1951年8月,美菲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9月,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同日本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3年和1954年先后与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东北亚防御联盟”。

此外,美国积极策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组成军事集团。

1955年9月,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并特意强调“武装进攻”的含义仅适用于“共产党侵略”。

11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表现。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制定亚太政策的时代背景。

(7分)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义净(635-713),七岁入土窟寺修习佛教内典。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式出家为僧,先后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修习佛经。

此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

高宗成亨二年(671),义净从广州出发搭乘商船远赴印度取经求法。

在印度十几年间,义净向当地名僧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

大约在垂拱元年(685),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

归国途中,义净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印度和南海各地的资料。

武周证圣元年(695),义净回国,并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经、金刚座真容一铺和舍利三百粒。

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

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的寺院翻译佛经。

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义净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净取经求法的时代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义净的贡献。

(9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仿真模拟冲刺练

(二)

1.解析:

选C。

材料所表达的只是“战国时期官僚来源不论出身”,这与“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王室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应的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我们不难得知,战国时期诸多的公卿将相由匹夫之徒担任,“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就表明西周初年以来确定的世卿世禄的制度开始走向瓦解,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这主要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而这是在秦一统六国之后,故D项错误。

2.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南朝”和人物的形象“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结合所学当时佛教传入,可知反映了当时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故A项正确;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指的是魏晋时期的顾恺之时,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3.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说明唐朝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故选B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律疏议》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并未体现出夷夏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司法主权,不是立法原则,故D项错误。

4.解析:

选C。

据题干“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显露出近代化曙光,故选C项。

5.解析:

选A。

“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故A项正确;“盛行”一词与当时史实不符,该种“文化选择模式”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文化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文化选择模式”不符,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不是批判儒学的落后性,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之学,用以改造中国,达到强国御辱之道,故D项错误。

6.解析:

选A。

据题干可知,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洋军阀和地方实力派掌握着中国的政治格局,他们几乎没有参加国会选举,说明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故选A项。

B、C、D三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

7.解析:

选C。

解读题干,迁移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东部金融机构纷纷西迁,从而影响国家金融分布,故选C项。

材料不能代表东西部经济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金融机构数量与金融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与材料金融机构的西迁无关,故D项错误。

8.解析:

选D。

根据题干中的表格,1953-1959年的投资总额和比重明显内地高于沿海,说明国家的投资倾向于内地,旨在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故选D项。

9.解析:

选C。

解读题干,可知自然法的理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主人判处奴隶与猛兽搏斗,将故意杀死奴隶与杀人罪同等对待,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故选C项。

10.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成分的变化,故A项错误;使用粮票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废除粮票体现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反映出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向公有制或私有制的转变,故C项错误;粮票反映的是国家对物资的统一管理,没有涉及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

11.解析:

选B。

据材料“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新态势”和“20世纪70—80年代”可知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适合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故选B项。

12.解析:

选C。

美苏对峙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这本身就是对两大对峙阵营以及冷战态势的一种冲击,故选C项。

13.

(1)背景:

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

(答出四点即可)

特点:

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2)不同:

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

评价:

积极:

有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辨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局限:

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14.示例一

论题:

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

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

示例二

论题: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

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

示例三

论题:

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

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

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

示例四

论题:

马戛尔尼访华。

18世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戛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

(可供选择的角度:

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

15.

(1)特点:

改革道路曲折渐进;立新与守旧并存;中央与地方并行;地方成效不大;仿行西方体制;加强满洲贵族集团统治。

(2)影响:

壮大了改革派力量;加剧了社会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16.

(1)表现:

插手中国、朝鲜内政,推行反共政策;对日本由遏制到扶植;组建军事集团;构筑军事防御体系。

(2)背景: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亚太地区出现一批新兴独立国家;冷战的兴起;局部战争的发生。

17.

(1)背景:

唐朝前期,佛教流行、佛学研究繁荣;国力强盛。

对外交往频繁;海路交通便利。

(2)述:

西行取经求法,研究和翻译印度佛经;著书记述沿途见闻。

评:

增进了唐朝与东南亚国家、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丰富了我国的佛学典籍,促进了佛学的发展;保留了研究南海各地和古印度的历史、地理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