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43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Word版含答案

阶段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主要内容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单元主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①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②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方针: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特点

①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成就

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进程

农业

1953年起,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起,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手工业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图示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

“一五”计划

史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史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③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学会读史]

史料一指出了“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首先要抓住时间信息“1953年”,其次明确史料中的核心信息①②,这些表明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全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料二阐述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史料二中的③,说明“一五”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得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 设想: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

没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提示】 背景:

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

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

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

“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思维拓展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1.下面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  )

农林

水利

工业

工业

运输

邮电

贸易

物储

文教

卫生

城市

公用

其他

7.6

6.52

19.2

3

7.2

3.7

……

A.51.68 B.2.0

C.18.5D.9.0

【解析】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其比重占绝大多数,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解析】 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私人资本的消亡”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私人资本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3.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

“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

A.走合作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

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

【解析】 依据材料“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

【答案】 C

考点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时间:

1956年。

(3)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

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2)危害

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

“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政策调整

(1)方针: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

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数字法记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20年

(1)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探索问题:

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

(3)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四项内容:

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5)五个经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③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

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史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学会读史]

史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由史料出处中“1958年2月3日”和“1958年8月29日”可明确该历史事件的时间,并以不同史料来分层,史料一强调“大跃进”,史料二强调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一中①体现出高指标;由史料二中②和③可知人民公社的特点。

史料三是一则图表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状况。

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曲折发展,有增长也有下降。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提示】 史料一再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根据史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思维拓展

1.“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大量山林被毁,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夸风盛行。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1)特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

具体表现为: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危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右面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宣传画强调“不到十五年,要超过英国”,体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在新中国的某个时期,农村出现了“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现象。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掀起“大跃进”高潮

D.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领导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全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信息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大跃进”高潮,主要涉及生产力方面,与生产关系无关,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1978年,随着安徽小岗村的试验,全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下图为某本书的目录(部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些数字是当时产量的如实记录

B.这本书出现在我国三大改造时期

C.这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这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解析】 这些数字违背常识,不是“如实记录”,故A项错误;“卫星”“公共食堂”等信息,表明这是“大跃进”,故B项错误;“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但材料不能反映出,故C项错误;这些违背常识的数字,正表明人们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故D项正确。

【答案】 D

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

考纲

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1

中、美、英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表

“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31

粮食计划供应对工业的影响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31

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收购政策

2012·新课标全国卷·32

美国评估文件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1·新课标全国卷·33

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立意]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因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知识点。

如2014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1题均围绕“一五”计划这一知识点进行命题。

[知识交汇]

1.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提示】 

(1)从革命性质来看:

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

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

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如何?

【提示】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跟踪训练]

1.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0%,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上述数据说明(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②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③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 C

2.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

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B.企业管理的加强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解析】 材料主要讲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种改造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合作也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加强,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这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使生产资料由私有为公有,这是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此项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20年,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是重点命题考查的主题之一。

[知识交汇]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有何经验教训?

【提示】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八字方针的提出。

材料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材料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实质:

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

问题:

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跟踪训练]

3.(2016·江西六校联考)《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 “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表明当时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B项错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在1992年以后,故C项错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郑州质检)下面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判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1965年间。

三年经济困难是1959—1961年,时间不符,且人口减少与城镇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B项正确;上山下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展答题模板]

运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见第16讲[展答题模板])

[示经典例题]

【例】 (2015·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点拨】 

选项

判断理由

结论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

正确选项

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冷战下的东西对抗并没有制约美英工业的发展

干扰选项,

排除

C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

干扰选项,

排除

D

英美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

无关选

项,排除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全国考题——引领]

1.(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