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9476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治疗中风后遗症穴位Word格式.docx

肩髃

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属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阳蹻之会。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和旋肱后动、静脉。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

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

皮下筋膜较致密。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

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特异性】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2.其它:

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刺灸法】

刺法: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手阳明大肠经

2.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

皮肤由腋神经的下支臂上外侧皮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致密,富有脂肪。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三角肌的后部,穿该肌表面深筋膜入肌质内。

以后,针可依序入桡神经肌支支配的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腱),可深达腋腔。

【功用】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

耳鸣,耳聋;

2.其它:

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直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酸胀。

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肩贞

出《素问·

气穴论》。

属手太阳小肠经。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布有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并有旋肩胛动、静脉。

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举,上肢麻木,耳鸣,齿疼,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7壮;

或艾条灸5-15分钟。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

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阳陵泉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

如《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篇》: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此是治疗胆腑病症。

阳陵泉又治筋病,如《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篇》有:

“……筋急,阳陵泉主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主治范围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一)胆腑病证

《灵枢·

“合(指五输穴之合穴)治内腑”,《灵枢·

四时气篇》:

“邪在腑,取之合”。

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

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

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

《难经·

四十五难》云:

“筋会阳陵泉”。

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

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4.条口

在胫骨前肌中;

有胫前动、静脉;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功用】

舒筋活络,理气和中。

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strainn.(植物的)品种;

种类【标准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

长伸肌。

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

(参看足三里穴)

 

5.肩井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