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84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Word下载.docx

如: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的社会与城市【古典广场】

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城市放射轴线】

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2.1.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

1、历史背景:

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2)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

  背景:

1853年,豪斯曼担任巴黎的行政长官。

当时巴黎排水系统不足,水体污染,公园和墓地空地缺乏,住房破旧肮脏,交通设施不足。

  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

规划方案:

①重整巴黎城市街道系统——“大十字”骨架

②进一步完善城市中心区改建

③新建了巴黎主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如自来水管网、排水沟渠、煤气照明和行驶马车的公共交通网等。

④重视绿化建设,修建大面积的公园

意义及影响: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极为不满。

  实践: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伯汉姆于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资本家为了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凯伯里—模范城镇Bournville(伯明翰)、莱佛—PortSunlight(利物浦附近)

  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2.1.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考P26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针对当时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

目的是把人口从大城市中吸引出来,从而解决大城市中的种种问题。

  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

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群: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成城市群:

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

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田园城市实践:

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1902年在伦敦东北,距伦敦56km处建造了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但到了1917年,人口才18000人,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

韦尔温(第二个田园城市))——1920年开始建设,渐渐地建立起来,证明了这种思想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田园城市”理论的缺点:

实质上没有摆脱空想城市思想

理想色彩浓厚

“田园城市”理论的意义:

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通盘考虑,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早期城市分散理论的代表

2、勒·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实践活动:

昌迪加尔规划

理论意义及影响:

①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他的设想充分体现了对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集中体现在1933年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中。

②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如巴黎德方斯区、伦敦罗汉普顿西区、巴西利亚和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等,都出自柯布西耶的手笔或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③城市集中主义理论的代表。

“霍氏理论”VS“柯氏理论”

①思想主旨:

霍氏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②出发点:

霍氏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柯氏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③城市结构:

霍氏——城市中的花园(水平向)

柯氏——在花园中的城市(垂直向)

④城市空间发展:

霍氏——分散发展

柯氏——集中发展

小结: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2)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的理论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①最主要原则: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②城市结构:

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

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

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

⑤影响:

“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

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①工业城市的规划方案:

②目的:

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③基本思路:

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④特点:

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意义:

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1889年,西谛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现代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开创了城市形态的研究。

原则:

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

(1854-1932)苏格兰生物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城市规划思想家。

1904年发表《城市发展,公园、花园和文化机构的研究》,提出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及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

1915年,发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主要思想:

城市――区域研究

  影响和意义:

①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

2.1.4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

1、城市发展理论

(1)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  ②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 ③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

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也称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①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②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③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④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

(3)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

  ①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广亩城等。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

  A、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

  B、城市郊区:

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A、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B、定义: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C、特点:

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

D、问题:

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卫星城的发展阶段:

卧城 

 

第一代

半独立卫星城 

第二代

独立的卫星城(新城)第三代

由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的卫星城第四代

卧城(第一代)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A、更强调相对独立性。

  B、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A、1942年沙里能《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B、改建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广亩城市”与“田园城市”的比较

 ②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理论基础:

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

政治、商业、专门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

  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4)城市体系理论

  齐普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

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

(处于第积几级就是同一系列中规模最大城市的几分之几)。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

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

  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

  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

第二环是过渡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

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

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

  ④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

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凯文。

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

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立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代表人柯布西耶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3)两个宪章之间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2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2.2.1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

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4、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曹操已经采用功能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依自然地势发展,突出了与自然结合的思想。

5、唐时期

主要特点: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6、宋时期

  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改变城市中居住区组织模式,逐渐废除里坊制。

到北宋中叶,开封府中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7、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也有人认为元大都的城市故居还受到道家的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奇偶关系。

2.2.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了解)

1、中国近代社会和城市发展

2、中国近到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2.2.3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熟悉)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3、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2.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2.3.1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了解)

1、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解)

  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经济议题得到普遍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当代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形式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创新。

(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可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

另外,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和决策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支撑。

(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

变革现行发展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

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达到最少限度的耗费自然资源以及最低限度的产生废弃物;

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科技、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共同纲领。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

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区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的发展任务:

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改善住区环境和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业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二促进一改一推)

2、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了解)考P36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知识经济四个主要特点

  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被称为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

使知识能够转化为数码信息而以极其有限的成本广为传播;

  服务产业:

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因素:

空前重要,人的智力取代人的体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资源,因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

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