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3118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Word文档格式.docx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间,管理理论以极快地速度得到发展。

2.1.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查的历史”。

我国古代有大禹治水、四大发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留下了像《孙子兵法》8千字,理论运筹学;

、《孙膑兵法》、《红楼梦》、《三国演义》72万字,实用运筹学,而且特别推纵,日本一位大学教授说“松下电器公司的显赫成功,正是松下幸之助善于运用诸葛亮战略眼光的结果。

”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管理的资料供我们择善吸取。

1)“人能合群”的组织管理学说

荀子在《荀子·

王制》篇说: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他认为人能合群(即构成社会组织)这是与动物根本不同之处。

人为什么能合群呢?

因为人能“分”(即指不同的社会地位、职务);

“分”的标准是“义”(即伦理道德)。

他指出:

“义之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这就是说,人有了社会组织,能利用群体的力量,胜过自然界其他动物。

这是一种集体行为管理思想的萌芽。

2)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与策略

《管子·

心术篇》中说:

“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

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要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必须先治民心,安定民心;

要想治好民心、安定民心,则必须把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办好。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他说: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这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标准。

如何用法,则有著名的“刑名之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术”是国君根据“法”控制官僚的手段。

他还认为“法”和“术”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而且必须为政权服务。

他接受“重势”的学说,所谓“势”就是政权,“乘势”就是掌握政权。

他认为“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的那些君主,“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这是为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论证。

  汉代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和后来有人提出的“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观点,对今天的国家行政和企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

3)关于“士气激励”问题

尉缭子在《战威第四》中指出:

“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

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说明人心、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孙膑很重视激励问题。

在《孙膑兵法》中明确指出:

“不信于赏,百姓弗德。

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也就是说,对好人好事要奖,对坏人坏事要罚。

他把“激气”(激发士气)、“利气”(使士兵有锐气)、“断气”(使士兵果断、有决心)、“延气”(有持续作战精神)、“厉气”(鼓励斗志)等列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的要务。

  韩非的激励观是赏罚分明,重赏重罚。

他在《韩非子·

五囊》中说: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汤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孟子指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的作用、人心归向、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关于能力和使用人才问题

战国时赵国人慎到在《慎子·

民杂篇》。

认为人的能力有个别差异“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

要根据人的能力特点去使用,尽量兼收并蓄,而不要有所去取;

要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才会人才济济,即“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

”老子在《第六十八章》也曾提出善于用人,对人态度谦虚的“善用人者为之下”的用人哲理。

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明史

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法家、道家、佛家等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五大主流学派

(一)儒家

作为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其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

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以义生财等方面。

秉承“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儒家提出人性善的人性假设,依此相应提出施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式,用礼制规范和道德感化的手段,实现治国的目的。

(二)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以主张“依法治国”而文明,其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历史发展观与韧性好利论、唯才的用人策略、行治以法和重势用术等方面。

秉承“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法家与儒家相反,提出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因而力主推行法制,并以刑治为手段,通过严刑重罚推法护法,实现治国的目的。

(三)道家

道家崇尚自然,其思想核心是“道”。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

以人为本、安定宽松的环境、公平公正的组织制度。

秉承“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提出人性自然的假设,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万物化”,主张以弱小胜刚强,以反求正,以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

(四)墨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中:

重利贵义、以民为本、尚贤使能等方面。

(五)兵家

兵家的管理思想宏大精深,自称体系,主要体现在:

信息管理、决策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管理思想

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要积极追求物质财富,要“知命安贫”;

主张财富的分配要适当。

老子,庄子主张寡欲,对财富要有知足感。

孟子:

分工,并加以引申: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

需求是无止境的,需要用礼节来调节,人类想要满足群体的欲望,就必须分工;

扶过首先必须富民;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二)运筹决策的思想

1、运筹

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

“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环境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如田忌赛马,赤壁之战、空城计都是此方法的运用。

2、决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主张“三思而行”。

诸葛亮,《隆中对》,就是一个高瞻远瞩,善于分析形势和未来的决策典范。

(三)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思想

1、关于人性

荀况“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桑叶,敢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关于人的需求

管仲指出: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关于奖惩

管仲认为“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

”主张重赏重罚。

韩非子:

“赏莫如厚,使民利之;

誉莫如关,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四)关于领导艺术

《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治国思想中主张:

顺“道”,重“人”,求“和”,守“信”。

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

1、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这里用的是后一种含义,只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如: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自然规律检验的。

2、重“人”

这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

3、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4、人和

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

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史玉柱:

(巨人集团)酷爱读成功者著作,失败者著作,毛泽东著作。

安徽怀远县人:

82年以全县第一名上浙江大学(本科),深圳大学研究生,89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安徽统计局工作,同年下海,4000元起家(电脑行业),巨人做中国的IBM。

一年后成为百万富翁,三年成为亿万富翁,成年巨人就发展成全国有228个子公司,涉及电脑、生物工程、房地产等许多行业,取得了众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也有惨痛的失败教训,95年爆发严重的债务危机,销售危机,财务危机,管理危机。

“巨人”陷入困境,(到史玉柱的第二次创业),从89年至99年,就象巨人大厦,从38层→54层→64层→70层,到经营中的三大战役。

到史玉柱的第二次创业,从“脑黄金”到“脑白金”,2000年史玉柱还款(卖楼花)1.5亿之遭质议,说:

”我是中国著名的失败者,做了不该做的事,投了不该投的资。

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有不少内容至今仍闪耀着光彩,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些观点、理论和方法也都可以从古代思想宝库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有益的借鉴。

2.1.2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西方管理理论萌芽于18世纪下半叶,这个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历经100多年。

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革命。

这场革命使以手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向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过渡。

产业革命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思想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产品的复杂程度与工作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经理人员也逐渐摆脱了其他工作,专门从事管理.所以,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也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上的革命,并使西方管理理论得以萌芽产生。

1)亚当·

斯密

亚当·

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第一个对西方管理理论作出贡献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

其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和工人是“经济人”的观点。

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

他说,一名没有受过训练的工人,一天难以制造一根针。

如果把制针分为若干工作程序,每一程序都成为一项专门工作,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磨尖铁丝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十个人分工合作每天制针48000多枚。

劳动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原因在于:

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二是通过分工,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三是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其次,他还提出了“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但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又要受他人利益的制约。

各个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了共同利益以及进而形成社会的利益,因此,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这一“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基础。

2)罗伯特·

欧文

罗伯特·

欧文(RobertOwen,1771—1858)他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

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

欧文最早注意到人的因素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他反对将人视为机器,强调人和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需要的有机体,因此,要区别"

有生机器"

和"

无生机器"

欧文的管理思想,并在工厂中进行了全面实验。

如改善工厂的条件,限制童工的最低年龄,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等。

他试图在企业内建立越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因此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3)雨果闵斯特伯格

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

工业心理学,是对工作中的个体进行科学研究以使其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一门科学。

建议用心理测试法来改进对员工的选拨,并且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以便确定什么样的激励方法对工人最有效。

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许多关于甄选技巧、雇员培训、工作设计和激励等方面得知识,都是建立在他的研究基础上的。

4)查尔斯·

巴贝奇

他是英国的数学家、发明家,是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他更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提出了劳动分工、用科学方法有效地使用设备和原料等观点。

他对管理的贡献主要有:

对工作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关于报酬制度他主张应该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固定工资,二是利润分享,三是奖金。

总之此时期,管理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机器生产的兴起,社会注意力仅注重生产组织、减少浪费、增产盈利的具体方法,因而管理出现以下特点:

1)都是基于企业的研究;

2)重点是解决分工协作问题。

管理内容仅着眼于生产、工资和成本管理;

3)靠个人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

4)企业管理者由资本家直接担任,大规模的企业体系仅为个别。

总之,这一时期,称为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

2.2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的实践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但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直到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一书,才标志着管理学的创立和企业管理学的诞生。

西方的管理理论发展一般经过古典时代、行为科学时代、管理科学时代。

2.2.1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过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发明开始出现,传统的经验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实践的需要。

由于企业管理落后,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

例如,美国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低于其额定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

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当时在美国、法国、德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都产生了科学管理运动,从而形成各有特点的管理理论。

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及其追随者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

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创建的一般管理理论;

在德国表现为韦伯创建的行政组织理论等。

尽管这些古典管理理论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实质都是采用当时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对管理过程、职能和方法进行探讨和试验,进而确定一些以科学方法为依据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又被称为科学管理思想发展阶段,其间经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

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代表。

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1856—1915),美国人,从工厂学徒干起,先后被提为工长、车间主任,直至总工程师。

泰罗结合工厂的实践,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劳动效率。

1911年,他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著作还有《计件工资制》和《车间管理》。

泰罗的主要思想与贡献

●科学制定工作定额。

泰罗提出要用科学的观测分析方法对工人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归纳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

●推行标准化管理。

泰罗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将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标准化的方法,在工作中加以推广。

●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

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可按工资标准的125%计算工资,未完成定额的则只按80%计算工资,从而激励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工人凭经验很难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而且他们也没有时间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应该把计划同执行分离开来。

计划由计划职能部门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

这样有助于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实行“例外原则”。

即强调高层管理者应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者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重要事项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分权管理体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可以说,正是泰罗理论的出现,才使人类的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

正是在泰罗的管理理论基础上,创造和发展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而这些技术和方法又反过来成为近代以来管理系统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

这一理论的局限:

第一,“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雇主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他们把经济动力当作唯一的动机。

第二,仅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群体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第三,注重基层管理或车间管理,忽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与管理的问题。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曾长期在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1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他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突出贡献是:

从理论上概括出了一般管理的职能、要素和原则,把管理科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管理科学不仅在工商业界受到重视,而且,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企业的经营活动。

法约尔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长期观察和总结,提出了企业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可以归纳为六类,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及管理活动,并将其称为六大经营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

法约尔在对管理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也就是现代管理中普遍接受的五项基本管理职能。

●管理的一般原则。

法约尔根据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提出了企业管理的14项原则,这些原则是:

(1)劳动分工;

(2)权力和职责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报酬的公平合理;

(8)集权与分权;

(9)等级制度与跳板原则;

(10)维护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局限性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不足之处是:

管理原则过于僵硬,以致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遵守;

忽视对"

人性"

的研究,仍将人视为"

经济人"

"

机器人"

过分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忽视外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有广泛的兴趣,并发表过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的管理思想

●权威的类型

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

韦伯认为有三种不同类型权威:

一是个人崇拜式权威,它以对领袖人物的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的崇拜为基础;

二是传统权威,它以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

三是理性-合法的权威,它以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为基础。

他认为,以传统权威和个人崇拜权威为基础建立的组织不是科学的、理想的组织,只有建立在合理-合法权威基础上的组织,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是理想的组织。

这种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比其他组织都优越。

这种组织就是官僚制组织。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1.实行劳动分工,明确每一成员的权力与责任,使职责合法化;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培训、选拔、任用;

4.实行任命制,只有个别职位才实行选举制;

5.公职人员都必须是专职的,并有固定的薪金;

6.行政人员不是企业的所有者,知识其中的工作人员。

7.遵守规则和纪律

2.2.2行为管理理论

(一)产生背景: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生产规模扩大,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提高,新技术成就广泛应用于生产部门,新兴工业不断出现。

同时,社会经济中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剧,工人不满和对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古典管理理论重物轻人,强调严格管理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些管理学者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行为科学理论。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动机,进行分析,以便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成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

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企图通过这种理论和方法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金钱刺激和严格的控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对人的因素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迫切。

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以霍桑以及梅奥的行为管理科学理论。

1)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目的是了解工作条件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霍桑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们仍然有很强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

为了探究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多方面专家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开始进行试验。

以判定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