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23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把“从现在起到明年5月份”放到“学校宣布”后)

D.沈石溪借助动物折射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不是应该不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的思考吗?

(“不是应该不”改为“不是应该”)

5.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的语句的句式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

在书里:

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我们,;

友谊如,我们,。

二、(19分)

(一)(1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解释下列加粗加点的字词:

(3分)

(1)负势竞上

(2)鸢飞戾天(4)疏条交映

7、翻译(4分)

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在文中描绘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是一篇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B、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抓住“急”和“清”的特点,具体生动地说明;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奇山异水之美。

C、全文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然的崇尚,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名利之人的鄙弃,暗寓自己的高洁志趣。

D、本文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全文用骈体文写作,句式整齐,清秀隽逸,流畅谐婉。

(二)(9分)

庞安时,字安常,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

父,世医也,授以《脉诀》。

安时曰:

“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①,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②不通贯。

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③门求诊者,为辟邸舍④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注释】①聩:

耳聋,听不见。

②靡:

无。

③踵:

至,到。

④邸舍:

王公贵族的住宅。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动辄得咎过目辄记B.温故而知新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C.是不足为也最爱湖东行不足D.香远益清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

10.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3分)

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

11.结合选文,请简单说说庞安时为什么被誉为“北宋医王”(3分)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1)

1分

晴川历历汉阳树

1

(2)

长歌怀采薇

1(3)

2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

4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1丘壑②序幕③因地制宜④俯仰生姿(每词1分)

3

3分

B(自出心裁:

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4

B(缺少宾语,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能力)

5

(示范略,每句1分。

其中句式相同,0.5分;

内容合理,0.5分)

6

依靠,凭借;

至;

稀疏的枝条(1个1分,共3分)

7

(1)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

B(先“清”后“急”)

9

B

10

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

(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

围绕“聪明、记忆力强、医术精湛、见解独到、无私、热心真诚、仁爱待人、不贪私利、做事有原则”等回答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文在线】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

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学习《富贵不能淫》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

(1)听读。

(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

丈夫之冠(guà

n) 富贵不能淫(yí

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

焉:

怎么,哪里。

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

②丈夫之①冠也,父命之②

冠:

名词作动词用,行冠礼。

之①: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之②:

代词,他。

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③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女家,指夫家。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

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

错误观点: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论据:

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

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

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

最后得出结论:

主旨:

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课文精讲

1.自学第1自然段。

(1)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

兴起,被任用。

举:

被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

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

2.学习第2自然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是”:

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

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

违背。

“乱”:

动词,扰乱。

(注意:

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

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

同“增”。

“恒”:

常常。

“过”:

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

同“横”,梗塞,不顺。

“征”:

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同“弼”,辅佐。

3.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4.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与后面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有什么关系?

从列举出的六个人物,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难的环境给人以磨炼,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使这六个人的成功成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会不断奋发;

国家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

即精神上的安逸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

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写作特点: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

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

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1)用对比修辞,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表述,更鲜明突出。

(2)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

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用排比;

造就人才须经受的各种磨难用排比。

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

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 丈夫之冠(guà

n)  

胶鬲(gé

)拂士(bì

)拂乱(fú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教导、训诲)

(2)与民由之(遵循)

(3)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5)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

(6)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意思。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

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解析:

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

B.助词,的;

C.音节助词,不译;

D.代词,文中指正道。

5.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

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

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

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示例:

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

(2)

【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

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

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

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

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示例二:

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

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提出错误观点: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反驳错误观点:

类比论证

树立正确观点:

事实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结反思:

本课的两篇短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充分体现了孟子说理的特点。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3.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

,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妾妇之道(方法)

(2)无违夫子(违背)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动摇他的节,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

这才叫做大丈夫!

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

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1.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

他们不

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后面的题目。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14.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5.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人虽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6.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③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②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

②守成:

保持成就。

③草昧:

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行拂乱其所为   乱:

扰乱

(2)发于声,而后喻发:

显露、流露

(3)创业与守成孰难孰:

哪一个

(4)征与吾共安天下安:

使……安定,管理

18.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A项的朗读节奏应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

20.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试对此做简要说明。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附【乙】文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左右大臣说:

“创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

”房玄龄说:

“开创新朝代的初期,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

”魏征回答说:

“历代君主,哪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在安逸时失去权力,是保持成就难。

”太宗说:

“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