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07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音乐《唱响国歌》案例.docx

《唱响国歌》教学案例及反思

国歌是我们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会唱自己祖国的国歌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是最最基本的事情。

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音乐课,国歌往往成为音乐教师的首选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升国旗的时候唱准国歌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上很容易就步入“教一句,唱一句;唱一句,纠正一句”的模式或者思想教育为主的德育课模式。

对音乐教师来说如何让这节课富有音乐性,让学生在审美体验活动中,真正理解国歌代表的意义,真正因为了解它而觉得它庄严,因为爱它而觉得它美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的《唱响国歌》公开课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走近国歌

1、上课伊始,教师从音响听辨导入本课,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上,集中到思考音乐所表现的色彩上。

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将弹两组音,你们听听哪个音不一样了?

”然后于钢琴上弹奏分解大、小三和弦,学生在反复听辨后回答出:

“第二个音发生变化了。

”老师:

“那你能听出第二个音与前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吗?

”学生反复对比听辨教师弹出的分解三和弦后,回答:

“低了。

”老师在此时鼓励道:

“回答得很准,应该为你们自己鼓鼓掌!

非常好!

”然后继续发问,“好,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刚才这两组音哪个是光辉有力的,哪个是柔和暗淡的?

”再次弹奏,学生初步感知和弦的色彩,有得回答:

“第一个暗淡,第二个

明亮”,有的不同意:

“第一个明亮,第二个暗淡”。

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那我们再听听”,然后播放一段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的音乐片段,当四度上行出现时,教师适时引导:

“听听这段音乐和哪首歌有关?

”学生发现与国歌有相似之处,教师引导学生从乐谱中寻找相似的旋律出现的位置,然后再次聆听,验证判断,学生回答:

“音乐刚开始处的旋律与国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

’处很相似。

”“好,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两组音哪组是光明有力的?

”再次对比后,学生发现第一个(大三和弦)会给人带来光辉有力的感觉而第二个(小三和弦)却会给人带来柔和暗淡的感觉。

2、教师:

“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国歌有关,好多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第一首歌,同学们可能已经会唱了,我们先来唱一唱。

”学生随伴奏演唱国歌,教师指挥。

“很好,现在我们注意几个单独的地方。

”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出歌词,发现学生对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对应掌握得非常好。

教师进行评价:

“很好,掌握的比较准确,可是如果要问我初一四班的同学唱的好不好,我的回答是:

还可以更好!

二、理解国歌

(一)回忆历史,了解国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经验中会遇到哪些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运颁奖、……),教师辅之以课件,并进行总结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会升国旗、奏国歌,贴近学生生活,有话可说。

2、教师:

“下面我将给出一组年份时间,你能知道是什么意

思么?

”学生进行讨论,将国歌的诞生史一点一点补充完整,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代国歌——文革期间,歌词被篡改——1978歌词被改回恢复——1982(在会议上确认)——2003(入宪)。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国歌的来之不易,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跌宕历史,体会她的神圣与庄严。

3、教师:

“在了解了国歌是怎样确立后,你能说说你对国歌

了解多少吗?

”学生回答出国歌原名、词曲作者、在电影《风云儿女》中出现等,教师:

“国歌曾出现在电影《风云儿女》的最后一段,想不想看一看?

”“我们可以听出,在那个时期,这首歌中很多音与节奏都被处理得很急促,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如果把速度放慢,又会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弹奏《义勇军进行曲》原谱,学生回答“比较庄严、沉稳”,教师:

“是的,作为国歌以后,国歌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速度要慢了一些,显得更为稳重。

(二)分析音乐,唱准国歌

1、教师:

“现在总结我们对国歌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国歌运用了大调式,而这种大调式的运用就会给人以明朗、积极的感觉”,结合导入环节中对大三和弦“光明有力”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歌采用G大调的原因,带领学生体会不同调带给人心理感受的差异。

2、教师:

“现在我们回想刚刚我们单独拿出来分析的两个旋

律(即‘起来、起来、起来’和‘我们万众一心’处)。

”135这一因素被称为号角因素,教师联系学生学校乐团经验、解放军冲锋号等例子进行说明,“我们观察从‘起来、起来、起来’处开始一直到最后,除了骨

干音135外,还出现了几次别的音?

”学生观察后发现,其它音出现的极少,号角因素在音乐的结尾处的运用,能够为歌曲带来强烈的奋进感、动力感。

3、学生找出旋律中出现的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教师提出问题:

“你能找到在音乐的哪个位置,只有两小节就能把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全部包含进去么?

”学生们观察到“在‘冒着敌人的炮火’这两小节处。

”对比聆听这两小节中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音乐的不同,教师在黑板上将时值的区别用数字标识出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准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运用。

4、教师弹伴奏,请一位同学做指挥,在充分分析了国歌的音乐特点后,学生再次演唱,并进行局部微调。

5、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注意到这首歌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演唱发现国歌的力度是很强的,教师:

“为什么需要这么强的力度?

《义勇军进行曲》当年写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么强的力度?

”学生通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照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杀掠孩子们的父亲、母亲,甚至连孩子们也不放过,无辜的人民被杀害,那些残忍的杀人的人他们杀人不眨眼,仅仅一个南京大屠杀我们就被残杀了多少人?

”有的学生已经沉默,有的学生沉重的说出“30万!

”在每一位学生的脸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肃穆与哀伤,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就是为了要记住!

记住这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记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

记着这些。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

“记住这些,我们才能够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才能更好的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学生全体起立,跟随录音,一起指挥。

(三)讨论现象,唱响国歌

教师:

“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的影响么?

”通过课件,学生了解到1939年二战爆发,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时,反映抗战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随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它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被翻译为很多版本,在美国被灌制唱片公开发行、在马来被作为抗日游击队对歌、在印度作为每日广播的开始曲,在二战胜利前夕,联合国选取各国优秀反法西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播放,

《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被选入。

教师:

“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得到了这么大的肯定,那么在我们身边,它是又被怎样对待的?

”师生共同就当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国歌有关的现象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又反映出什么?

现象列举:

⑴用国歌作为手机来电的铃声(网络上)

⑵听到国歌声仍旧继续走动(校园中)

⑶默写国歌歌词全对者为数不多(北京西城区调研)

⑷升起仪式时,除去录音,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校园

中)

回避直面的德育说教,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自我做起,对国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国歌,唱响国歌。

三、高唱国歌

通过纪录片,学生了解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国歌的故事,观看开国大典乐队指挥罗浪的演出,体会开国大典时的连夜彩排、50年大庆时万人军乐团与一名旗手的默契如何成就,感受港澳回归时国歌的演奏“早一秒是失职,晚一秒是耻辱”的心境。

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结合历史事件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烘托情感,再次体会国歌的庄严肃穆。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点题:

“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当再次国旗升起时,让我们唱响国歌,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唱响国歌,为了我们的那些烈士们,永远的唱响国歌!

好!

全体起立,邀请台下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唱响国歌!

”在那一刻,在几百人的礼堂里,我们从心里唱响了这支“万众一心的歌”!

一节课下来,我们每个在场的人心情都是那么久久不能平静,试问有多久我们没有被国歌这样打动了。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各式各样的音乐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充塞我们的耳朵,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转瞬即忘,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音乐背后的更多,只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浅尝辄止就慢慢形成一种可怕的习惯,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我们都不加判断的照单全收,满足于外界“千姿百态”的音响刺激,仅此足以。

正如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只去打量他的样貌穿着,不去在乎他的性格气质,不去关心他的为人处世,我们不再关心耳边的音乐到底在说些什么。

音乐在这

样的一种听觉习惯中被选择、淘汰,如任其发展,试问我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要理解它为什么能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这种情感体验,单靠分析、品味组成它的音乐基本要素是力所不及的,有时我们还应试着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去了解它想表达的情感,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内涵,体会它的精妙。

在音乐课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是什么?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怎样去看待音乐?

我想,尽最大的努力展现出音乐那丰富而生动的人文世界,理解流淌在音乐血液中的灵魂,帮助学生成为“听得懂音乐的人”才是最终要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