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12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李卫东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度语言。

同时着地,是一个普通的物理现象,对现代人来说没有人感到惊讶。

但在1590年,在距今415年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理解词语"

信奉"

课文共6个自然段。

讲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是哪个自然段?

生:

第2自然段。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是——

信奉。

“信奉”是不是相信?

“信奉”有相信的意思,但又不单是相信。

有相信的意思,还有什么意思,这个"

奉"

怎么去理解?

听从的意思。

只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相信,还用去思考吗?

不用思考!

这就是尊奉!

这就是信奉!

再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

3.指导学生用责备语气读人们的话。

当别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的时候人们就会责备他,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

生读: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语气较平淡)

这不是责备,而是善意的提醒。

再指名生读。

有一点责备的语气,但还是温柔。

假如我就是那个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

你读时两眼怒视着我,读吧。

生再读,读出了厉声责备的语气。

这个语气就叫责备。

大家一起对着我说!

一个人怀疑,多少人责备?

所有人!

是所有研究科学的人!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听老师读,(重点强调"

轻"

与"

重"

10和1的对比,强调了"

同时"

请你读!

一生读,读出了对比。

读得好。

齐读!

这样就理解了亚里士多德通过例子要说明的观点。

2.理解伽利略的思维过程。

没有人怀疑这个观点吗?

当时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什么名,是个平凡小辈。

请同学们接着读下去,看看伽利略读这段话以后,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浏览课文,迅速概括。

师强调:

现在不是一句一句地读,要快速的浏览,一边浏览一边提炼、概括。

先是产生了疑问,然后是做试验证实自己的怀疑。

有个词语你读得很准确,"

试验"

"

实验"

和"

有什么区别?

实验就是不知道的,我们去做一下.试验正好相反。

你正好说反了,"

是知道结果去验证,"

是在不知结果的状况下去求得结果。

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话,看看伽利略怎么思考的。

既然是品读,要一边读,还要揣摩人的内心深处,看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思考过程谁来读下!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读得特别流畅,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理解深刻。

听老师读。

师读,边读边问:

哪两个铁球,谁比谁快?

你们也这样读,一边读,一边想。

生快速读,一个学生很快举手。

有些同学混淆了"

读"

跟"

念"

把文字的读音用器官发出来,叫"

一边读文字一边思考它要表达的意思、品它的滋味,才叫"

生继续读。

好看看你读得怎么样?

这里的"

一个事实"

指得是什么?

一学生马上举手,但表达不清。

说明你还没有理解得很清楚,再读一读,一会儿再举手。

这段话中的"

没有直接说,即使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知道,所以要思考。

你想:

这个事实,不是真正的事实,是伽利略设想的一种特殊情况,11磅重的和谁同时下落?

生再读后:

10磅与11磅重的同时落下,这是一个事实。

好。

得出的两个结论你知道吧。

一个是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比10磅重的铁球块。

第一个结论是11磅的铁球比10磅的慢。

伽利略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谁拿着铁球一步一步地讲给大家听。

生边演示边说:

1磅慢,10磅快,小的慢,大的快!

所以整体速度变慢了。

“1磅慢,10磅快”的依据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谁来演示第2个结论,11磅的比10磅的快。

生左手拿11磅的,右手拿10磅,说:

1磅比10磅慢,把11磅看作一个整体,应该11磅快,跟前面的矛盾了。

你在推导过程中仍然在引用了谁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

同学们,他们推导的过程对吗?

对!

怎么会产生不一样的结论,哪里出了问题?

是依据!

那么,伽利略在使用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思考的时候,是否认为他的观点正确?

不是,他用了一个词——"

如果"

你非常了不起,你关注了"

这个词语。

“如果”就是假设、设想,就是说即使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不能确信那些观点是正确的。

如果那些观点经得起我的思考、验证,我就相信;

如果竟不起我的思考和验证,我就要怀疑。

请你再读这段话,读出这种他对别人的观点时刻保持一种警惕。

个别读,齐读。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被人们信奉为真理,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平凡小辈,在伽利略的心里,自己是在仰视亚里士多德吗?

不是!

是平等的。

再读这句话体会。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1.总结试验特点。

我们再来品读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的句子。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课件出示句子。

他做试验有几个特点?

学生汇报,师总结四个特点:

次数多、反复、带着疑问、结果一样。

2.比较"

重复"

反复"

理解原因。

次数多"

一样吗?

不一样!

次数多是说同一个试验做了很多次。

反复呢?

“反复”是说两次试验可能会有些不一样。

比如:

第一次是1磅和10磅比,第二次11磅跟10磅比。

等等。

你的理解非常可贵。

讲得很好!

那么,除了两个铁球的重量有改变,还有什么可以改变?

生回答铁球的体积,密度,高度,质地,环境等。

(略)

聪明的同学,伽利略想到的你们也想到了。

正因为每次实验会不同于以前的试验,所以文章中没用"

而用"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

反反复复"

去试验吗?

得出的结论不敢确定,为了使自己的结论更加严谨,他要对自己负责,对科学负责,这就是可贵的科学精神!

通过试验得出来什么结论?

请同学读。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齐读。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知道了伽利略要做公开试验后,人们都嘲笑他。

读第五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你把他找出来!

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

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试验,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自己去怀疑,自己做试验,自己知道结果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公开结果?

公开这个结果是要冒风险的。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理,也要让人们知道权威的话,也可能是错的。

师用课件出示句子: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读这句话,看看有几层意思。

生1:

亚里士多德可能是错的。

生2:

大哲学家也会有错。

生3:

不一定全对。

非常好,大哲学家的话有很多是对的,他们是人类智慧的高峰。

不能把他们的成就全部否定。

这样说话就很严谨、巧妙、得体。

再读。

生齐读这个句子。

六、回归整篇

学到这里差不多了,把书扣桌面上,回忆一下有几个自然段?

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6个。

1.介绍伽利略;

2.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3.产生怀疑;

4.反复试验;

5.人们嘲笑;

6.公开试验。

1、3、4、6自然段直接写伽利略,那么2、4自然段可不可以不写?

不行,这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伽利略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去思考、试验和做公开试验的。

人们是盲目信奉,伽利略是产生怀疑、不盲从,通过独立思考才有发现的。

发现始于什么?

怀疑。

怀疑始于什么?

思考。

思考始于什么?

始于人格的独立。

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七、拓展

如果你们发现教材中有问题,敢不敢提出来。

出示课文第三段亚里士多德的话。

再读读这句话,假设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按照课文的说法,有没有可能1磅的先落地?

1磅从一米地方落下,10磅从12米处落下。

这时1磅重的先落地。

非常好,课文中的“高处”是个模糊的概念,这就给其他情况提供了可能性。

课本上也可能出错,所以我们不能迷信教材。

现在就改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