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34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Word文件下载.docx

③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前期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后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成就非凡,有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

两宋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②元曲:

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

③特点:

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

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3.明清小说

(1)背景

①基础:

唐传奇和宋话本把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②政治:

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③经济:

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④思想:

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出现。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批判社会现实。

(3)代表: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清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名作。

点拨: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

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言呈现出由词藻华丽、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主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二、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至商朝,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脉络: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

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盛唐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

三、笔墨丹青中国画

1.特征: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成就突出。

2.历程

(1)远古时代: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等,表明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3)魏晋:

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作,提出“以形写神”。

(4)隋唐: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

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突出,它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四、戏曲艺术

1.发展演变:

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朝昆曲流传很广。

2.京剧形成

(1)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2)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3)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

(4)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5)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3.其他剧种:

清朝还出现了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戏曲剧种。

 想一想

1.中国古代文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提示:

(1)逐渐成熟、完善。

(2)重心不断下移,逐渐通俗化、大众化、平民化。

2.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1)由繁到简。

(2)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3.中国绘画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类型

特点

人物画

线条流畅.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山水画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画的精粹

文人画

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北宋后中国绘画的主要形式

风俗画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4.中国古代绘画与西方绘画一样注重写实吗?

否。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

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是山水画、文人画,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注重写意。

(1)《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2)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3)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4)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5)中国画又称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6)京剧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和写意性特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

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脸谱等方面,构成一套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探究一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史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问题: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史料导读]

(1)据史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

据史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

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

(2)史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史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

据史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探究一答案]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

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

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

有一定教化功能;

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史论总结]

时代变迁对文学的影响

(1)对唐诗的影响: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2)对宋词的影响: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词作大多体现了太平气象下城市的多彩;

两宋之际,金人南下,词充满了流落异乡的士人们的思乡之情;

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词作体现了士人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对元曲的影响:

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尖锐,科举制停止,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很多文人借散曲抒发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大批元曲名家、名作出现。

(4)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专制加强。

在文化上体现出承古萌新的特色。

探究二 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史料一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史料二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墨梅图》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清润洒脱,神韵盎然,是一幅不朽的传世名作。

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欣赏《墨梅图》并结合史料二,概括文人画的特征。

(1)史料一从书法的章法、风格、与前人的关系等方面描述了宋代书法的特点。

(2)据《墨梅图》作品内容可看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由该作品是写意画中的精品得出强调表现个性;

由用“墨浓淡相宜”“神韵盎然”得出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探究二答案]

(1)特点:

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原因:

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2)特征:

重视个人主观性情抒发,画家更加注重意境;

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1.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

书法艺术各具情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2)原因: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2.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强调表现个性;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

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针对训练]

 (2018·

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

“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

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

这反映了( B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解析] 道德观念依附于政治早于诗词出现,故A项错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诗句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进取精神,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融入诗词,融入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

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故C项错误;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故D项错误。

 

1.(2018·

全国卷Ⅱ·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故D项正确;

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京剧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

2.(2018·

全国卷Ⅲ·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D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故D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3.(2018·

江苏高考·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

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4.(2017·

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

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

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备考方略】

1.以图片、文献史料等作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2.从中西对比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差异及其成因。

衡水金卷联考)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

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世俗文学,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

B项本身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中仅说明市民文学的兴起,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河北衡水中学调研)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

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

“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

河北邢台月考)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

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

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 A )

A.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B.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解析] “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对大地广袤的思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这一历程说明人对于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故A项正确;

B项反映出篆体的思想特点;

C项中科学认识不符合题意;

楷书是觉醒,不是理性思维,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