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237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3页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8.1项目建设组织管理 72

8.2项目进度安排 77

第九章:

项目招标方案 78

9.1编制依据 78

9.2招标工作原则 78

9.3招标方案 79

第十章:

投资估算 83

10.1工程概况 83

10. 2投资估算依据 83

10.3投资估算 85

第十一章: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安排 93

11.1资本金筹措 93

11.3融资方案分析 94

第十二章: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95

12.1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95

12.2生态效益 96

12.3经济效益 97

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98

13.1编制依据 98

13.2风险调查 99

13.3社会稳定风险识别与估计 101

13.4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106

13.5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结论 108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109

14.1主要结论 109

14.2主要建议 109

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市“乡村振兴”行动项目

1.1.2建设性质

改建项目

1.1.3项目建设单位

XX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1.1.4建设地点

XX市

1.1.5项目总体目标

2019-2023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XX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围

绕美丽镇村将建设这个主题,把小城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垃圾分类等载体整合起来,以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美

丽新镇村为目标,以各项载体为抓手,以全民动员为关键,全面推进环境革

命,全力打造精品村(乡镇)、精品线,大力整治乡镇、农村"

脏乱差”,深

入开展“重点村、精品村、示范镇乡(街道)”系列创建活动, 分五年完成全

市17个乡镇(街道)美丽乡镇建设,其中2019年完成2个乡镇,2020、

2021、2022年分别完成4个乡镇,2023年完成3个乡镇。

分五年完成250

个自然村的建设,2019年率先启动30个自然村建设,2020、

2021年分别完成70个自然村建设,2022年完成50个自然村建设、2023年完成30个自然村建设,分五年打造6条乡村旅游线路建成精品线,每年计划实施1-2条,形成“点上出彩、面上洁净、线上美丽”的美丽镇村新格局,为创建XX省美丽镇村示范县(市)夯实基础。

1.1.6项目建设期

60个月

1.1.7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XX市“乡村振兴”行动项目有17个美丽镇,250个美丽村,包含6个子项目,即农村污水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净化工程、农村环境综合美化工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村卫生医疗教育配套工程、其他项目。

其他项目主要发展民宿、农家乐、排档、农产品、果园采摘、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其中民宿发展将采取农房农地征收模式,果园采摘采取“土地经营权售让”模式,以提高镇村的农民收入。

项目主要建设包括店下镇、管阳镇、龙安开发区、点头镇、太姥山镇、佳阳乡、沙堤镇、贯岭镇、硬门乡、白琳镇、前岐镇、赢山镇、叠石乡、磕溪镇、桐城街道、山前街道、桐山街道等17个美丽镇,250个美丽村。

表L1XX市“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建设内容

序号

子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农村污水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1.1

污水管网建设

m

331467

1.2

污水处理设备

1.3

化粪池

14400

1.4

河道、沟渠清淤工程

km

87.00

2

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净化工程

2.1

垃圾转运站

2m

11059.20

2.2

垃圾收集及清运设备

3

农村环境综合美化工程

3.1

绿化工程

576000

3.2

房屋立面整治

27500

3.3

新建公厕

144

4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4.1

道路修复工程

37.00

4.2

慢道设计

19.40

4.3

文化广场建设

13957

4.4

停车场建设

m2

51840

4.5

路灯工程

1000

5

农村卫生医疗教育配套工程

5.1

卫生所建设

5.2

公立幼儿园

4000

5.3

校区运动场建设

9231

6

其他项目

6.1

旧房征收改造

40480

6.2

老年幸福园

10000

项目估算总投资92013.67万元,其中:

建安工程费用76392.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1240.07万元,基本预备费4381.60万元。

项目建安工程费用76392.00万元,包括:

农村污水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投资22346.40万元,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净化工程投资9676.8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美化工程投资14065.60万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投资10135.20万元,农村卫生医疗教育配套工程投资2000.00万元,其他项目投资18168.00万元。

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为:

项目业主单位自筹及申请银行贷款。

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如下:

第一年工程投资27604.10万元,第二年工程投资27604.10万元,第三年工程投资18402.73万元,第四年工程投资9201.37万元,第五年工程投资9201.37万元。

1.2项目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

25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改规划〔2016)2125号);

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7.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闽政〔2014)57号);

8.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闽宜居指办〔2014)4号);

9.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农村污水垃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闽政办〔2016)122号);

10.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闽政〔2016)23号);

11.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4部门《关于支持村民投工投劳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闽建村〔2016)10号);

12.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文〔2015)168号);

13.XX省财政厅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XX省宜居环境建设省级〃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的通知》(闽财建(2014)

29号);

14.《2018-2020年度XX市美丽镇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15.《XX市美丽镇村规划的指导意见》;

16.《XX市垃圾分类实施办法》;

17.《XX市美丽村镇建设指南》(初稿);

19.《xx市美丽镇村建设项目实施办法》;

20,《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1,《关于增补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专家的通知》;

22,国家计委计办投资〔2002)15号《投资项目可行研究指南》;

2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4,国家有关建设项目技术及经济评价的规定、规范;

25,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材料;

26,现场勘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

1.3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3.1研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针对XX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提出的XX市"

乡村振兴”行动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农村污水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净化工程、农村环境综合美化工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村卫生医疗教育配套工程、其他项目。

1.3.2研究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 建设规模和内容

3)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4) 项目建设方案

5)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6) 项目节能评价

7) 项目组织与管理

8) 项目招标方案

9) 投资估算

10)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安排

1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12)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13) 结论与建议

1.4主要研究结论

1.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促进XX市各镇村经济发展,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4.21程建设条件

通过认真调查分析研究,XX市目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雄厚,工程建设材料来源丰富,运输条件极其便利,具备良好的工程建设条件。

1.4.3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92013.67万元。

项目业主单位自筹及申请银行贷款。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见表

表1-2项目资金寿措表

资金来源

金额(万元)

占总投资百分比

由项目业主单位自筹及申请银行贷款

92013.67

100%

合计

综合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是可行的。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区域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XX市,是XX省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位于XX省东北部,东南濒东海,东北届浙江省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泰顺县,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介北纬26。

52,~27。

26,东经119。

55,~120。

43,之间。

北至分水关旧城墙,西北至溪头尖岭下,西南至仙蒲目海尖,南临东海,东南包括星仔岛及周围海域,东至双华南山尖。

东西最大横距79.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4公里,陆地面积146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959.7平方公里。

XX海域共有大小岛屿81个,台山渔场是主要渔区。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

沿海的秦屿、店下两镇为XX的主粮区,建立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

山区大片丘陵地可以造林、种茶、种果以及发展其它经济作物。

XX市总人口为599383人,乡村人口402722人,城镇人口196661人;

男性311815人,女性287568人。

根据年末公安户籍统计资料表明,全市各乡镇(街道、龙安)的人口分布如下:

桐山街道56112人,桐城街道70309人,山前街道30409人,贯岭镇25448人,前岐镇46303人,佳阳乡21482人,沙堤镇33607人,店下镇46838人,太姥山镇57771人,硬门乡18318人,磕溪镇29780人,白琳镇40003人,点头镇42357人,管阳镇46363人,叠石乡21205人,赢山镇5010人,龙安开发区8068人。

XX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92.7人,人口密度最高乡镇为桐山街

道,每平方公里为1772.9人,人口密度最低的乡镇为稀溪镇,每平方公里为133.1人。

2.1.2自然条件

XX市属东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18.4°

C,1月平均气温8.9°

C,极端最低气温-5.2°

C

(1999年12月23日);

7月平均气温28.2°

C,极端最高气温40.6°

C(1989

年7月2。

日)。

最低月均气温6.FC(196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9.6°

C(1988年7月)。

平均气温所较差19.5°

Co无霜期年平均270天,最长达

309天,最短为221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621.7小时。

C以上持续期365天。

年平均降水量1668.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72天,最多达207天

(1975年),最少为136天(1971年)。

极端年最大雨量2484.4毫米(197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45.5毫米(1967年)。

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8月最多。

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7年,XX市地区生产总值3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87.3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建筑业总产值27.14亿元,比上年增长4.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80亿元,比上年下降2.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公共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预算收入)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0.1%。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63亿元,比上年下降4.1%o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0%。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出口总值18.58亿元,比上年下降11.5%o实际利用外资2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46元,比上年增长9.0%。

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63元,比上年增长8.3%o

2.3项目建设政策背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提出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推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

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尽快实现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班车、通邮、通快递,推动有条件地区燃气向农村覆盖。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强化河湖水系整治,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提出: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

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

“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

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描绘

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

组织振兴。

《XX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改善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交通条件。

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

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技术等级、

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

推进新一轮国省

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规划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撤

渡改桥、危病桥改造、陆岛交通码头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推进

农村公路灾害点整治,加快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建设,实施镇村公交公路提档改善工程,加大对农村客运、城镇公交站点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提高小城镇与农村主要公路交通的通达便捷度和安全可靠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到2020年,通乡镇公路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达标,有条件地区通镇、村客车基本实现公交班车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强调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融入。

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指出:

建设“美丽乡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加强工作指导,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并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同时加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组织落实。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在涉及村庄建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农村社区规划整治建设、开展公路铁路沿线规划整治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方面内容。

具体要求包括:

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配套设施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整治沿线村庄、构建绿色通道、小流域周边绿化和村庄要整治到位。

在《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

对于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经济基础比较好、村民积极性比较高的村庄,按美丽宜居村庄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引导其按照“三整治、三提升”的整治建设内容开展整治,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

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特别是古镇名村,在创建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同时,应按照我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村)标准,科学规划,注重保护,充分融入旅游要素,建设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一一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美丽乡村精品项目。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闽政

〔2016)23号)提出特色小镇区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

《2014年XX省宜居环境建设省级“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分配方案》

(闽财建(2014)29号)提出分配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分类补助、激励引导、突出重点、公开透明、预拨+清算”原则,采取按项目“以奖代补”,并向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重点跟踪项目、示范县(村)倾斜。

《关于增补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专家的通知》提出为进一步发挥我市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危大工程安全管理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结合当前建筑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增补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专家。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文〔2015)168号)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发展、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自然生态保护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建成一批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全面提升农村宜居水平,推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宁德。

xx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关于扶持xx市民宿发展的议案》提出,为了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建议市人大参照其他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