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48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废话也精彩Word格式.docx

一、不同的“废话”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1:

师:

这是一位国际数学大师、教育家陈省身,他说的话我们一起读一下:

“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

“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

懂什么意思吗?

数学是什么产物?

(自己思考的产物)对了,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刚刚那位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就特别欣赏。

还有一句:

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交换,这个实际上不难做的。

我刚刚跟你们上了一会儿课了吧,对我有点印象了吧,对黄老师有什么印象呢,把你的见解和你的同学交换。

生相互交流。

交换了吗?

(交换了)交换了有什么好的效果?

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一交换,就有两个想法了,是吧?

这个数学家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我建议同学们多一点表达属于自己的思考,多一点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百分数,好不好?

(好)

借班授课,师生只一面之缘,学生在大礼堂众目睽睽之下上课,不免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受影响。

黄老师语调轻松地用陈省身先生的话引入,鼓励同学间交流对黄老师的初步印象,目的有四,第一,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同学们的认同;

第二,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第三,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分享,学会交换思想,为后续预设的:

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的见解,站在讲台上“当小先生”,与老师合作表演等做足了铺垫。

第四,培养长期思考型训练的思维习惯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日本数学家广中平佑指出“思考问题的态度有两种:

从专业角度看,一种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一种是较长时间的长期思考型。

所谓的思考能人,大概就是指能够根据思考的对象自由自在地分别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思考态度的人。

但是,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充分培养长期思考型的环境……没有长期思考型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思考问题的……无论怎样训练即时性思考,也不会掌握前面谈过的智慧深度。

接下来,黄老师按预设说了下面一段话:

现在我看看有多少同学有处于自己的思考。

就今天这个内容、就今天这个课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聊到现在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有没有形成一些自己的思考呢?

但未必是结论,可以是问题(师手做问号状)。

提出问题很重要。

此处是为了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梳理出本节课的四个“课眼”而预设的。

我翻阅半年前,黄老师在深圳福田区百花小学授课实录,由于学生已经在常规教学中养成了愿表达、善表达的习惯,学生们的问题已如上了膛的子弹,一个紧接一个。

然而,出乎意料的,苏州的学生们鸦雀无声,心存疑虑,不敢轻易质疑。

此时,睿智的黄老师环视一周,话锋一转,加入了一段“废话”:

例2:

我今天在来的路上,我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我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问我,生活中已经有分数了,干嘛还要搞个百分数啊。

有分数就用分数嘛,我们那些标签上、饮料瓶上干嘛都用百分数呢?

为什么呢?

你有这样的疑问吗?

(有)学数学很多时候,就是在打开这一个个的问号。

我们今天要不要把它解决?

(要)有人知道一点点答案吗?

你说说?

站在学生的角度率先示范,抛出了一个个思维的支点,学生们顺着黄老师的引导,思路被瞬间开启,小手如雨后春笋,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此处的“废话”如盐,添加得不咸不淡,份量适中,凸显数学味。

两段不同的“废话”直指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也是黄爱华专家工作室团队“大问题教学”的一大亮点,带着高屋建瓴的数学教学思想进入课堂,在关键点上巧妙引领,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精心预设面对不同生成的智慧“废话”,为教学的展开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不同的“废话”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假如有一天,你爸爸约了几个朋友吃饭,你也在旁边,你会做什么?

假如我就是你的爸爸,你会跟我说什么?

生:

爸爸这瓶酒的浓度太高了,喝了伤身体,你还是不要喝了。

这瓶酒的酒精占总量的一百分之五十二。

没听懂

生继续说:

假如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酒精占了52份。

我的儿子讲的有道理,叔叔阿姨听懂么没有,儿子的建议要不要听,(要)那儿子你有什么建议?

爸爸你换瓶青岛啤酒喝喝吧。

为什么?

因为假如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酒精占了3.4份。

才3.4份啊,那这个就不是很厉害啊,啤酒喝着不过瘾。

那你就喝绍兴黄酒吧,把黄酒平均分成100份,酒精占其中的15份。

这个还可以,拿20瓶来,一人喝5瓶。

老爸还是不要多喝了。

听儿子的,少喝,我也明显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啊,可能就是这个酒鬼酒害的。

(生笑)

谢谢,谢谢这位同学的表演。

掌声。

这段“废话”颇受争议,在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情形下,再穿插这么一段费时费力、有哗众取宠之嫌的表演,有何用?

酒精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听过,见过,甚至尝过,但是对它的真正含义却知之甚少。

有了本节课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对此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懂了呢?

新课标倡导: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黄老师与一位学生扮演“父子”即兴对话,学生努力运用刚刚学到的百分数知识极力说服“老爸”少喝和不喝酒的精彩对白,给在场的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有了课后同学们的感受(略)

师:

你只要把盖子打开来轻轻的喝一口你就能发现,这里面真的既有苹果汁,也有葡萄汁(停顿,吊起学生胃口,期待下面的描述)。

也许你在思考,这里面到底苹果汁多一些,还是葡萄汁多一些。

你只要打开盖子再喝一口,你似乎就能感觉到,好像苹果汁多一些(学生会心一笑)。

有点怀疑,于是你打开盖子再喝一口。

现在终于有了结论,是葡萄汁要多一些。

但还是有些怀疑,于是又打开盖子,再喝一口。

这一口下去就基本上能判断,这两种汁是一样多的。

但是仍然有点怀疑,于是乎,(此时学生忍俊不禁,和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他又打开盖子再喝一口,结果发现这个饮料喝完了。

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苹果汁多一些还是葡萄汁多一些。

(生大笑)

假如我是这个语文老师,你打算怎么讲给我听呢?

下面有一行字,60%苹果汁,40%葡萄汁,这瓶果汁平均分成100份,苹果汁占其中的60份,葡萄汁占其中的40份。

师:

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我特别欣赏你刚刚说说的平均分成100份,这100份多美妙啊。

好的,能感觉百分数的美吗?

实用美,还有什么美?

要像语文老师那样说很多话吗?

(不用)那就是(简洁美)。

这段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对于果汁饮料的不同表述,并无贬低语文老师的意味,而是凸显两门学科的不同韵味:

语文语言是感性的、唯美的、生动的、模糊的,数学语言是理性的、简洁的、智慧的、精准的。

“我们应当明确提倡‘数学文化’,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到底主要是一个文化价值,也即数学独有的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郑毓信教授《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江苏教育出版社)

两段“废话”凝聚着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对知识点的把握、对能力培养的关注,突出数学本来的文化韵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终将用于生活。

黄老师用他的教学机智、深厚的教学底蕴和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废话”做到了!

三、不同的“废话”针对不同的学生

同学们比较喜欢用什么方式上课呢?

一种方案就是你们坐着,我站着,我讲给你们听。

第二种方案就是我们不是找过百分数吗,我们不是还有课本吗,我们能不能自己研究这些问题呢?

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生齐答:

第二种)自己研究是不是?

(是)好,我特别欣赏,要不我们今天就试一下,你们自己来。

那你们来的时候我干嘛?

坐着?

站着?

我就没有别的作用了?

(生笑)我就在你们身边,好吧,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就过来。

这段话看似对着全班同学说,但是字字句句都落在不同学生的心坎上,犹如一对一的呢喃,传递着一个信息:

谁有需要我都会竭尽全力帮助谁。

话语幽默风趣仿佛给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鼓励着孩子大胆质疑、大胆表达、张扬个性。

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好,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大脑,有自己的双手,有找来的百分数,还有我们的课本,黄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几个数据,你也可以研究我的数据,都没有问题,都是学习的素材,你们看到了我给你们的数据,或许还会议论我这个人。

看了这几个数据,可不要觉得黄老师是个酒鬼哦。

用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的话说:

“黄老师在课堂上有一种生成性的自我戏剧化的能力,平平常常的一件事,他会使得它具有一种非常戏剧的色彩。

所以有时候他会挑逗,有时候会自我丑化。

比如说学生看到那个酒,怎么会想到酒鬼呢,他一定要告诉学生,你看到这个酒鬼,你不要对老师联想哦,不要觉得老师是酒鬼哦,其实他就希望学生想老师是酒鬼;

不要评价老师哦,其实恰恰是要评价老师,这就是一种自我戏剧化的能力。

”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学生们在他的调侃中身心愉悦,思维敏捷,思路开阔。

真正的幽默,不是带着锦囊妙计来给大家幽默一下的,而是在语境中自然生成的幽默,那更多的是一种机智,是一种捕捉能力和自我戏剧化能力。

而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素养。

例3:

好厉害呀!

刚才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发言最大的不同,我以为给我印象非常好,一个是表达的内容,一个是声音响亮,他们考虑到后面的老师离我们很远,可能听不到我们小组的发言,大家能不能做到?

……

师:

非常好,继续琢磨,我们慢慢来,不着急。

哇,真棒,我就特别佩服你能在人群中说出别人不知道的数据。

字字珠玑,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黄老师有着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或指引、或期待、或赞许,时刻倾听学生的话语,及时予以中肯的回应,处处体现了“教师心中装满学生”。

黄老师课堂上的“废话”有着共同之处:

肩负大问题教学“提出大问题、考验大智慧、关注大未来”(苏州枫桥实验小学的王学芳老师)的重任。

黄老师精彩的“废话”,诠释了“废话不废”的独特魅力。

希望本文对老师们有所帮助和启迪,不断练就说好“废话”的本领,学生们发自肺腑的感言就是我们努力的源动力。

(略)

最后,用波利亚的话与老师们共勉:

“一个教师,他若要同样地去教他所有的学生——未来用数学和不用数学的人,那么他在教解题时应当教三分之一的数学和三分之二的常识。

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为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