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73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Word下载.docx

  条曲线至少有12个数据点,其中要包括共振点,即φ=π/2的点。

并要求:

(1)将用此法测定的ω0与已有的结果作比较;

  

(2)逐点法实测相位差φ与由式?

?

arctan(

  2?

  )计算值的相对偏差。

  ?

02?

2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测量最小阻尼(阻尼0)时的阻尼比ζ和固有角频率ω0

  于是得到:

  11b?

D?

  II?

b?

(y

  i?

1I

I

  1

yi)?

  I

(ln?

1

ln?

i)?

-9.094×

10-3

2.5×

10-4

  由b?

2?

1?

0.5

  得到:

  b2-3

  1.45×

10?

22

  4π?

b

  4?

2-5

  4×

b223/2

  (4?

b)

(1.45±

0.04)×

  Td?

1.502s

仪=1×

10-3s

  s?

d

7.54×

10

  –3

  s

Td?

0?

4.186s-1

  -1

  1.997×

10-4s-1

(4.186±

0.008)s-1

  2、测量其他2种或3种阻尼状态的振幅,求出ζ、τ、Q。

  1b?

i?

-0.08654

  1.5×

  10–3

  –2

  1.38×

  10?

4?

10–42

b2?

(1.38±

0.02)×

10–2

1.503s?

  d

1.41×

4.181s-1

  -3-1

1.331×

10s?

10-3s-1

(4.181±

0.006)s-1

-0.09940

  3.4×

  1.58×

(1.58±

0.05)×

1.22×

  篇二:

振动四实验报告

  实验四:

隔振减振实验

  1、学习隔振减振的基本知识;

2、学些隔振减振的基本原理;

3、了解隔振减振效果的测量;

4、判断系统隔振减振的有效工作频段;

  1、ZJY-601T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偏心电机、激振器。

2、空气阻尼器(图1)、动力减振器(图2)。

  图1空气阻尼器图2动力减振器三、实验要求

  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减振隔振设备,设计一到两种隔振或减振方案(从被动隔振、主动隔振、单式动力减振和复式动力减振中任选),测量所选择方案的隔振效果以及有效的工作频段。

必须提供安装示意图,实验原理,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数据记录和分析结果。

  四、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

  五、实验原理

  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减少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

二是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

原理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

有两类隔振,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

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设备或仪表仪器,以减小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在一般隔振设计中,常常用振动传递比T和隔振率?

来评价隔振效果。

主动隔振传递比等于物体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与物体振动之比,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两个方向的传递比相等。

  隔振效率:

η=(1-T)·

100%传递比T:

T?

  (1?

D2u2)/[(1-u2)2?

D2u2]

  式中D为阻尼比,u?

  f

  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

f0

  只有传递比小于1才有隔振效果。

因此T  1、把5kg空气阻尼器组成的隔振器放在底座上,偏心激振电机安装在隔振器上,偏心电机的电压有调压器输出端提供。

220v电源线接到调压器的输入端,一定要小心防止接错,要注意调压器的输入和输出端,防止接反。

  2、在隔振器下托板上安装一加速度传感器,在上托板上安装以加速度传感器,分别接入ZJY-601A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的第一和第二通道,输出的信号接到采集仪的第一和第二通道。

3、开机进入DAsp2000波形和频谱同时示波。

  4、在采集参数菜单中设置采样频率为500hZ,程控1倍、采样点数2K、工程单位μm。

5f0、振幅以及第一通道的峰值A1和第二通道的峰值A2。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

校正波形如下:

  表1频谱峰值列表

  ==============================================================================================

  序号ch1频率ch1幅值ch1阻尼比(%)ch2频率ch2幅值

  ch2阻尼比(%)

  ----------------------------------------------------------------------------------------------

  0139.39459.939890.00039.39249.833190.000

  0242.53521.4488-200.00042.55231.43137-200.000

  0347.39490.571837-200.00047.41710.557447-200.000

  0432.69130.514897-300.00032.69960.551394-300.000

  0549.32480.469637-200.00050.26590.469766-200.000

  0628.83570.3914912.45828.82270.4223082.174

  0726.79740.261447-200.00053.23230.357505-200.000

  0823.95570.250775-300.00023.99160.2815784.251

  0961.99310.238999-200.00057.130.311494-200.000

  1063.97310.228207-200.00025.96220.260694

  空气阻尼器加砝码的固有频率测量如图:

  序号ch1频率ch1幅值ch1阻尼比(%)ch2频率ch2幅值ch2阻尼比(%)

  0114.21331.384467.22614.05581.482963.394

  0227.81330.3076727.1155.419941.5616120.565

  0339.56790.2596841.90118.26261.140290.000

  0430.77170.224453-200.00011.25041.18002-200.000

  057.314950.177625-300.0008.340231.12083-200.000

  0635.59770.162057-300.00024.0190.6836470.000

  0721.97440.155776-200.00021.96180.675983-300.000

  084.229760.1170213.92142.63750.4148931.246

  0936.62230.146588-200.00029.86610.365129-200.000

  1044.47340.12268-200.00039.50110.3634010.748

  固有频率为f=14hz.

  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通道1通道2比值fA1fA2A1/A28.040.418.000.440.9329.010.709.000.820.85410.001.239.991.231.00010.511.6110.501.391.15810.972.0910.981.651.26711.993.8211.982.301.66113.008.4413.003.042.77614.0111.5413.992.434.74914.20XX.1114.192.225.005

  14.3910.5514.609.9015.018.8215.408.0915.807.4216.216.8916.506.5216.716.3116.996.1514.4014.5815.0015.3815.8016.1916.5116.7117.002.041.861.681.741.851.911.921.901.955.1725.3235.2504.6494.0113.6073.3963.3213.15417.1917.4117.7018.0018.3019.0020.0021.0021.9923.0024.0025.0025.1025.2025.5026.0026.5027.0029.0030.00

  曲线图如下:

6.0617.195.8817.395.6817.725.6217.995.5018.295.3519.015.3519.995.5620.996.1222.007.2322.997.0424.005.3325.005.4825.105.2825.204.9425.504.4025.994.2126.494.1326.994.2029.003.8930.002.042.9712.102.8002.282.4912.432.3132.562.1483.011.7773.751.4274.761.1686.410.959.300.7810.300.688.050.66(:

阻尼振动实验报告)8.390.657.890.677.340.676.350.695.770.735.490.755.600.755.160.75

  篇三:

振动实验报告

  振动与控制系列实验

  姓名:

李方立学号:

20XX20000111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1简支梁强迫振动幅频特性和阻尼的测量

  1、学会测量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2、学会根据幅频特性曲线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f0和阻尼比。

  二、实验装置框图

  图3.1表示实验装置的框图

  图3-1实验装置框图

  图3-2单自由度系统力学模型

  三、实验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的力学模型如图3-2所示。

在正弦激振力的作用下系统作简谐强迫振动,

  设激振力F的幅值b、圆频率ωo(频率f=ω/2π),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为:

  d2xdxm2?

c?

Kx?

F

  dtdt

  d2xdx2

2n?

x?

F/m2

  d2xdx

2x?

  dt或dt(3-1)

  式中:

ω—系统固有圆频率ω=K/m

  n---衰减系数2n=c/mξ---相对阻尼系数ξ=n/ω

  F——激振力F?

bsin?

0t?

bsin(2?

ft)方程①的特解,即强迫振动为:

  x?

Asin(?

)?

Asin(2?

f?

)(3-2)

--初相位

  2

A——强迫振动振幅

  A?

  b/m

  (?

0)2?

4n2?

0(3-3)

  式(3-3)叫做系统的幅频特性。

将式(3-3)所表示的振动幅值与激振频率的关系用图形表示,称为幅频特性曲线(如图3-3所示):

  3-2单自由度系统力学模型3-3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图3-3中,Amax为系统共振时的振幅;

f0为系统固有频率,f1、f2为半功率点频率。

  振幅为Amax时的频率叫共振频率f0。

在有阻尼的情况下,共振频率为:

  fa?

(3-4)

  当阻尼较小时,fa?

f0故以固有频率f0作为共振频率fa。

在小阻尼情况下可得

  f2?

f1

  2f0(3-5)

  f1、f2的确定如图3-3所示:

  一、实验方法

  1、激振器安装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超过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Dh1301输出接口。

  2、将测试系统连接好

  将力传感器输出信号接到采集仪的1-1通道。

点采样控制栏的运行参数按钮

  ,设置

  参考通道为1-1,将速度传感器布置在激振器附近,传感器测得的信号接到采集仪的1-2通道。

  3、仪器设置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控制分析软件,新建一个文件(文件名自定),设置采样频率、量程范围、工程单位和标定值等参数,在数据显示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选择显示时间波形1-2,开始采集数据,数据同步采集显示在图形窗口内。

  4、调节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激振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系统强迫振动

  的频率fy。

  5、改变输出频率:

把频率调到零,逐渐增大频率到50hz。

每增加一次2—5hz,在共振峰

  附近尽量增加测试点数。

并将振动幅值及对应频率填入表3-1。

6、验证上述实验结果:

分析软件进入到频响函数分析模块。

设置信号源频率,起始频率:

5hz,结束频率:

100hz,线性扫频间隔:

1hz/s。

设置分析软件,平均方式:

峰值保持;

信号显示窗口内,选择显示频响函数1-2/1-1

  曲线;

开始采集数据,输出扫频信号给激振器。

直到扫频信号达到结束频率,手动停止扫

  频。

频响函数曲线类似图3.3。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数据表3-l

  2、根据表3-1中的实验数据绘制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3、确定系统固有频率

  f0=45hz(幅频特性曲线共振峰的上最高点对应的频率近似等于系统固有频率)。

  4、确定阻尼比?

按图3.3所示计算o.707Amax,然后在幅频特性曲线上确定f1、f2利用

  式(3.5)计算出阻尼比。

  由图3-4得f1=44,f2=47。

带入3-5式得?

=0.0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