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81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二小课件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课件出示)

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本P3,例2,练习一1、2。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估一估

你估计这张蓝纸条大约有多长?

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呢?

请你们用尺子去量一量。

2.量一量

找几个学生演示这样测量,让学生评价哪种方法好。

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把花边的长度量出来吧。

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量,还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科书第4页及部分练习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

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

为什么?

(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

认识米。

(板书:

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

(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

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

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

1米有5个20厘米,即:

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

1米=100厘米。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

(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

教科书第5—6页内容。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以度量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线段的特征:

直的和可以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生会量线段、画线段。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

玩绳子。

规则:

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

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

(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

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

直的

(三)导入新课。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

(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

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

(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

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

(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

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

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

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

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

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

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

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

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

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

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

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

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

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

(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练习

长度单位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

进一步认识线段,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

建立长度的观念

课件、尺子、白纸、卷尺

一、复习整理

前几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小朋友们都很能干,今天我们把这些知识整理一下,看看谁最聪明。

用手比划1厘米、1米的长度

1.认一认

拿出直尺,找到2厘米处、5厘米处、10厘米处。

2.课件出示第1题

(1)那你们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吗?

(2)它是怎样量的?

你能介绍一下方法吗?

(3)我们量时要注意什么?

3.量一量

(1)拿一张白纸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的来,给大家看看。

(2)量出第3题上物品的长度

(3)用卷尺量量黑板的长

二、练习提高

1.先估计,再用尺子量(第8题)

(1)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估计每条边的长度。

(2)用尺子量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们的长度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并换算

()厘米=()米()厘米

(2)你谁的床长有多少呢?

(3)我们的课桌长多少?

宽多少?

3.画一画

(1)在白纸上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4.计算

100厘米=()米

14厘米-6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5.小名有一把尺子,可是尺子的头断了,那么他怎样量呢?

他现在从5开始量,另一头对准了8厘米,请问到底是几厘米?

(可以画图来理解)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第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

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

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

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

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

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

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

(二)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测试小结

单元测试……………………………………………………………2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一、测试成绩分析

二、试卷分析

三、答卷分析

四、补救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