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42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年高考3年联考生物试题分类练习生态系统及人与生物圈Word文件下载.docx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主要于该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有关,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农田生态系统多,其群落结构也较复杂,A正确。

群落水平结构是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B正确。

分解者的代谢活动与其生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有密切关系,南方热带雨林中温度、湿度较北方森林中的高,所以分解者的代谢活动也较强,C错误。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两大生理功能,D正确。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1)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解析]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能量的利用效率。

2.(2010山东高考理综)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恒温动物由于需要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占同化量的比例高,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③/①值不是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比;

③/②值为同化量占食入量的比例,这一值越大,产出量相同时所消耗的饲料越少、成本越低,故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食肉哺乳动物的食物是肉质的(含有机物多),食草哺乳动物的食物是草质的(含有机物少),所以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

3.(2010高考海南生物)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

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答案:

(1)CO2(1分)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  兔和鼠(2分)

(4)食物链  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2010年广东高考理综)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

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参考答案:

(1)光合呼吸

(2)B碳吸收量和释放量达到动态平衡

(3)碳循环二氧化碳光反应葡萄糖(或淀粉)

5.(2010年高考湖南理综)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

是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

【答案】

(1)竞争(1分)

(2)ca(每空1分,共2分)

(3)降低(或快速降低)(1分)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每空1分,共2分)

(5)400(2分)

【解析】

(1)最初a与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的竞争中,a最终胜利。

(2)d是c的捕食者,c是a的捕食者,d的数量大量减少,就会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减少。

(3)a是生产者,其大量死亡,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相应减少。

(4)抵抗力稳定性使生态系统“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使生态系统“恢复”原状;

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最高的,其他的生态系统均低于它,且题干中明确说明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

(5)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

标记数量=重捕总数量:

重捕标记总数量。

6.(2010高考四川理综)回答下列I、Ⅱ两个小题

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

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

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答案及解析】Ⅱ本小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和同学们的图表信息处理能力。

⑴①由图示信息,A坑无滨螺时,里面主要生长着浒苔和岸蟹;

移入滨螺时,浒苔和岸蟹数目急剧下降,说明滨螺主要以浒苔为食;

当浒苔数目下降时,角叉苔的数目增加,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②由两图曲线可知岸蟹和浒苔之间数量呈正相关;

B坑开始时,其中浒苔数量,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

岸蟹(滨螺的天敌)数量少,则滨螺数量多。

③由题目信息,可推出里面隐含的食物链是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⑵①由图可知:

在滨螺密度较小时,凸出基质上海藻物种数多,应优先保护。

②滨螺密度在100-200只/m2时,水坑中物种种类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10高考江苏生物)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多选)

A.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

B.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药用成分

C.大规模栽培组织培养苗,获取药用成分

D利用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制成人工种子

[答案]ABCD

[解析]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即可

2.(2010年高考福建理综)回答下列

、东海原甲藻(简称甲藻)是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藻种之一,研究甲藻的光合作用的生理特性可为赤潮发生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一)某演技小组探究pH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将生长旺盛的家长等量分成5组培养,各组藻液pH分别设定为6.0、7.0、8.0、9.0、10.0,在黑暗中放置12h,然后在适宜光照等相同条件下培养,随即多次测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净光合速率。

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右图。

(1)本实验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这是控制实验的变量。

(3)若甲藻长时间处于pH10.0条件下,甲藻(能、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据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4)实验表明甲藻光合作用适宜pH6.0——9.0。

但海水在该pH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赤潮,原因是发生赤潮除了与pH、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外,最主要还与海水的有关。

(二)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

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根据这些信息在右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

[答案]

(1)CO2

(2)原定的PH自变量。

(3)不能,PH为10的时候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所以不能正常生长繁殖,(4)富营养化

[解析]

(1)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的吸收量可以表示总光和速率和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和速率-呼吸速率。

所以可以通过检测CO2的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探究PH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PH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实验前要调整好原设定的PH。

(3)PH为10的时候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所以不能正常生长繁殖。

(4)赤潮一般是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藻类的生长繁殖离不开N,P等元素。

3.(2010年高考北京理综)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解析】A项,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直接相关,自然环境恶略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

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大;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越容易生存下来,故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4.(2010年高考江苏生物)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答案]B

[解析]A项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项该小草和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非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项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D项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09山东卷,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

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2.(09天津卷,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

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

所以①④正确,选B。

3.(09浙江卷,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A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A正确。

4.(09广东理基,51)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

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

5.(09广东文基,7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

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

所以A错。

6.(09福建卷,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所以D不正确。

7.(09重庆卷,5)题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

量与各h产生的

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的

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a表示,h是生态系统中各成份的呼吸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10%-20%),用x表示(x=10%-20%,假设为1/5),而各级呼吸量占各能量级的一部分,用Y(Y<

1/4据图)表示,则各成份呼吸量的总量为aY(1+x+x2+1/8+1/8x+1/8x2)[生产者呼吸量aY+初级消费者呼吸量axY+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呼吸量ax2Y)+分解者的呼吸量(1/8a+1/8ax+1/8ax2)Y][生产者K值为1/8a(据图)+初级消费者K值为1/8ax+次级消费者及以上K值为1/8ax2],可得出小于a;

生产者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除去粪便量才等于同化量;

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须经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产者;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

要注意图形的识别与知识的联系。

此题为中难题,理解分析类。

8.(09广东卷,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

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

响最大。

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

所以C项对。

9.(09广东卷,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

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10.(09江苏卷,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

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力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

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

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

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11.(09海南卷,19)

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

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

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12.(09海南卷,20)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

13.(09广东卷,1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

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解析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14.(09上海理综卷,1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

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所以答案中温室效应加剧是“牧童经济”模式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15.(09全国卷Ⅰ,34)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

现调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