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95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Word下载.docx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

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

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只的使命感。

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物描写(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

  ⑴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

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

  小结:

  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节

  ⑴带问题自由读

  问题:

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

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

  以上10分钟

  5、通过刚才的朗读。

我们看到作者在报道参观者的见闻时,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僻的议论,同桌之间或前后桌共同讨论,你们认为那一个细节,或者是议论最精彩,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

  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讨论(7——11节),二组讨论(12——15节)

  第8节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为什么要把废墟和怒放的雏菊花组合在一起?

  理由: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

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

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

  ⑴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雏菊花在怒放分别代表什么?

废墟是罪恶的见证,菊花是生命的象征

  ⑵两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

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第7节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默默”表明参观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参观者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明当景象与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观者的震惊。

  ⑴默默写出了参观者怎样的心情?

沉重

  ⑵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又表现什么(看到那么多惨不忍睹的景象,这里表明了怎样的感情)?

  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参观者的震惊,与沉痛。

  第9节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羞耻。

  第10节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

  第11节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这是纳粹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他们所认为的犹太等劣等民族,让他们从根本上灭绝,所实行的最没人性的措施。

  注意:

  以上可先分析第九节,其他的放在一块集体分析

  正是通过描写这些参观者的神态表情表现了人们的情感,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愤怒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羞耻。

从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表现他们的愤怒和控诉

  第二部分

  第12节、第13节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我们把第12、13节放在一块,望着注视着我们的死难者,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历史,走进了他们的身边,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作者说“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你想象一下,她要告诉我们什么?

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又好像在无声的象生者倾诉,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又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这里把11、12节放在一块,重点分析小姑娘

  ⑴你感觉这个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活泼可爱善良充满梦想

  ⑵这样的人却被毁灭了,表达了什么?

痛惜之情,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型问题,可自由作答。

?

  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又好像在无声的象生者倾诉,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有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14节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⑴问题:

为什么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

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⑴谁需要祷告?

  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都需要祷告

  ⑵在西方祷告是为了什么?

——忏悔、保佑

  有罪的人是需要洗清罪恶,无罪的人是为了求得保佑。

  ⑶沾满鲜血的纳粹刽子手会祷告吗?

无辜的人们能祷告吗?

  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第15节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够了”表现了参观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死难者的遭遇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纳粹罪恶的义愤填膺。

  引导

  ⑴加上感叹号“够了!

  对纳粹罪恶的义愤填膺,对历史不再重演的期望。

15分钟

  这一节我们分析到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这里不只是一个记录着,也是一个参观者,他以他那深沉、犀利的眼光在注视着这一段没有人性和良知的历史,在注视着每一个参观者,同样也在表达自己的震惊、沉重和愤怒。

同时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要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铭记历史。

铭记住400万人的生命的毁灭,铭记住那些失去生命的儿童、妇女、老人。

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历史,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场景一和场景三):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联系上下文回答

第二段(读)

  这里的景象固然美好,却与他的历史不协调,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白花永远凋谢,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愤怒和控诉。

  ⑵我们看到这三段其实饱含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齐读这这三段

  ⑶其实这三段就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抒情诗,你看我变化一下

  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

  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儿童在追逐游戏

  本来不该有

  阳光照耀

  不该有

  光亮

  碧绿的草地

  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

  应当是个

  永远没有阳光

  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

  因为

  这里曾经是

  人间地狱

  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

  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

  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⑷问题:

读完这些我有个问题:

这里为什么要写“儿童”,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耕种,人们的忙碌,大人们的悠闲?

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在他们长大后告诉他们人类历史上曾经的罪恶,我们不仅要铭记住历史,更应当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呼唤人性与善良,呼唤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们,在每一位生者的心中播种下文明与自由的种子,善良与良知的种子,让人性之花、尊重生命之花在每一位生者心中绽放。

  ⑸我们看到文章的第16节和第一节,基本上是重复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幸福和和谐。

  四、拓展延伸:

(时间不够,可作为作业)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34万同胞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时至今日,奥斯维辛式的罪恶仍未绝迹。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对过去有着怎样的认识?

又应该为未来做些什么?

我只想说一句话,德国已经对自己的罪恶进行来真诚的忏悔,我们期待日本民族的忏悔。

  五、小结:

  回到文本,我们看到作者以他浓烈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精彩的细节为我们报道了奥斯维辛德历史,也正是这样,这篇作品在1958年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

颁奖词是这样写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