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99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中国军民的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和俄国企图占领新疆,在政府支持下左宗棠采取:

“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新疆。

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

3.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83—1885)

影响:

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4.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

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A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未能得逞,但清政府为此支付了3000万银两作为赎辽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割让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达到长江上游)。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的要求。

表明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形式:

对中国政治借款、开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等(贷款.路矿厂)。

中国军队的斗争:

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丁汝昌受伤仍激励将士,定远号刘步蟾、致远号邓世昌、经远号林永升、靖远号叶祖珪英勇奋战,最终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台湾人民英勇抗敌,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

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

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①原因:

主要原因:

扩大侵略,进一步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直接因素:

义和团运动兴起。

签订《辛丑条约》: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中国的工具。

D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中国人民的抗争:

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

原因:

根本: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兴起:

山东。

发展:

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义和团向北京、天津地区发展。

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①主要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原因:

“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警惕.③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武器装备落后。

义和团口号的变化及其评价:

变化:

“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再到“扫清灭洋”。

评价:

评价“扶清灭洋”:

①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扶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它带有非常明显的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

“灭洋”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

②明显的局限性:

“扶清灭洋”不是一个科学口号,“扶清”容易使群众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性。

“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

从“剿灭”到“招抚”再到“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其中“招抚”政策的实施是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清政府被迫实施的一种缓兵之计(实质)。

6.结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使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社会的国家。

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大量的赔款加剧了政府的腐败,加剧了政府对百姓的搜刮,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7.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辛亥革命:

同盟会:

1905年,日本东京,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基础上成立,其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保路运动”:

1911年,全国范围了兴起了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路铁路主权的保路运动,四川规模最大。

武昌起义爆发:

原因: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起义,鼓舞了斗志,加速革命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吸引大量的湖北新军,造成武汉军力空虚;

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大力宣传。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首都南京;

五色旗为国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之意);

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体制:

体现了反对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

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

性质和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1919年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及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初步胜利的表现:

罢免亲日外交官员的职务;

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根本原因(国内):

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直接原因(国际):

在列强的操纵,把德国侵占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A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各阶层人民直接参与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商人罢工。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和陈独秀)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上海。

内容:

A制定了党的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一大已提出过)。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国共合作抗日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及意义。

国民革命(大革命):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B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孙中山的转变:

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与中共合作;

D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

②兴起的标志: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

A会议内容:

通过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B会议的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③高潮:

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初

A过程:

连克武昌、九江、南昌,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又直捣南京、上海。

B失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C失败原因:

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

④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①工农武装起义:

A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

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①长征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③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A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长征意义: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长征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解放战争:

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主要事件:

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②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爆发,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战略反攻: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战略决战:

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内容:

党的工作中心乡村转移城市;

确定全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农业国变工业国的总任务等。

⑥渡江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新中国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成立,10月1日,开国大典。

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五)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如南京大屠杀,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日本的侵华史实:

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②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④八一三事变;

⑤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⑥1938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伟大的抗日战争:

时限: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抗战结束。

阶段:

1931、9——1937、7为局部抗战阶段,1937、7——1945、9为全民族抗战阶段。

全民族抗战阶段的线索和阶段:

线索:

国共合作抗日是主流。

可分为三阶段: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为防御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4年初为相持阶段;

1944年春至1945年9月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阶段。

局部抗战(1931、9——1937、7):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

A、侵华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既定的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南方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A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B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A中共:

1931年,发表抗日宣言,号召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自发性);

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中共领导)。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关内人民:

工人罢工、募捐;

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运动后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全民族的抗战(1937、7——1945、9)

①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开始。

②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的五大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广州武汉会战;

A淞沪会战:

起点:

为八一三事变,意义:

激战3个月,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

特点:

国共军队合作。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徐州会战:

李宗仁,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发生于相持阶段):

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敌后战场的抗战:

A洛川会议:

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B陕甘宁边区政府:

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C百团大战:

1940年,彭德怀。

D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力量:

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E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

A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B中共七大召开:

制定当时党的任务;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盟国联合对日作战

①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③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④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相持阶段,国民党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建立的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的推动;

建立的过程: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⑤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⑥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

⑦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建立的意义:

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第二章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过程: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表现:

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等等。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

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产生的途径:

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投资少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落后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直接)

c.“实业救国”的推动。

纺织、面粉和纺织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较慢,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短缺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重工业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技术落后,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1935年“币制改革”、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币制改革”:

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纸改革,发行法币,对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

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决定其两面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

)③后天畸形;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