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430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6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docx

20.(角色)就是俱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21.(近因效应)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22.(科学性)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

23.(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4.(勒温)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25.(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26.(罗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27.(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28.(麦独孤)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29.(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好恶的情感。

30.(墨菲)是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

31.(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成四个重要的阶段。

32.(乔治•米德)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

33.(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

34.(情感因素)包括各种情绪状态、情绪的敏感性、对他人或自我的满意程度等。

35.(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费斯汀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36.(认知因素)是指与认知有关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

37.(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协调、不协调、无关。

38.(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39.(社会干扰)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他的活动完成,称为社会抑制。

40.(社会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

41.(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42.(首因效应)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43.(图形)比背景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44.(托马斯)等人首先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45.(威廉•怀特)对团体规范研究所使用的特殊观察法,后来被称为“参与性观察”。

46.(行为因素)指活动的结果、举止动作、表情、手势和语言等。

47.(伊底)是自我结构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48.(印象)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包含了人们对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

49.(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50.(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51.(自我关注)总是与记忆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

52.(自我图式)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

53.(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

54.(自信)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术语,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55.“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源头)。

56.“生活的季节”是(勒维森)用来描述我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的。

57.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58.伯德慧斯戴尔认为在人际互动中,有(65%)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的。

59.布罗伊菲尔德和克罗克特的研究表明,(态度)与工作生产率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

60.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61.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朴素心理学)而闻名于世。

62.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感受阈会降低,对外界的剌激更加(敏感)。

63.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阿尔波特)作出的。

64.对于自尊心低的人来说,表现不道德的行为或做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与其(自我认知)是相对协调的。

65.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

66.弗罗德•阿尔波特通过对相符行为的研究,得出了关于相符行为的著名“(J曲线)”。

67.弗洛伊德将人的自我结构分为(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68.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中一种是生的本能,称之为(力比多)。

69.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物体知觉)原则,强度、运动、新异、对比都是较为重要的条件。

70.观察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被称为“(基本规律错误)”。

71.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动机性偏差)是自利偏差。

72.归因理论假设人们是以(理性方式)来处理所得的信息。

73.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他称此为“(自然心理学)”。

74.霍曼斯认为,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75.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效应)”。

76.降低对于放弃事物的(正向评估),能减少不协调。

77.凯利的所谓“(有色镜头)”,其实也是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图式”。

78.老年社会心理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年心理。

79.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食物习惯)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

80.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8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费斯汀格)首次提出来的。

82.认知过程中的一致性倾向,是造成“(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83.如果一个对自己社交的自我效能感差,那么他就会感受到(较高)的社会焦虑。

84.社会测量法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测量法,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

85.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助长)。

86.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87.社会环境是社会心理学关于环境研究的重点。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88.社会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知觉)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他人的第一步。

89.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

90.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自我关注),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感的倾向性。

91.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中介作用化为(心理剌激)后,才能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

92.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的,会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这就是(侵犯)行为。

93.态度的(情感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94.态度的(认知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

95.态度的(意向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

96.态度对个体自身内隐的风靡一时活动以及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

97.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98.态度作为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一种(准备阶段)。

99.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行为有害于或有利于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更倾向于对行为作(内在归因。

100.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

101.心理学家认为,决定手势的方式是(文化因素),而不是生理遗传因素。

102.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103.心理学是以(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

104.许多事实和研究证明,人类个体的利他性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的(习得性)行为。

105.要改变目标对象的态度,(情绪唤醒)的说服具有更好的劝导效果。

106.一般将(1908-1924)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

107.一般认为(动机性偏差)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需要而产生的。

108.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

109.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

1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三个方面。

111.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心理特征。

112.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发展常常表现为本能和性欲的漩涡,常常伴随着各种(内驱力)的冲突。

113.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个体行为)的研究。

114.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初期,(托马斯)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实际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115.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认知成分)是基础。

116.在相关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只是观察研究对象(自然发生)的变化。

117.增加我们对所选择的的(正向评估),就可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效果。

118.哲学心理学家斯宾塞和贝因认为(态度)是一种把个体的判断和思考导致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119.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中庸心理与行为取向上。

120.自我接受是(自信)的主要内涵。

自我接受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对自己的接受态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120题)

1.21世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表现出的特色有(A.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C.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E.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2.艾里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是(A.儿童C.成人D.父母)。

3.按照团体的形成方式来划分,可将团体分为(C.自然团体D.规范团体)。

4.伯恩认为,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都拥有三种内在的自我,即(A.成人自我C.儿童自我E.父母自我)。

5.产生“极化反应”的原因主要来自(B.责任分散D.社会规范的压力)。

6.出版过《社会心理学》同名著作的社会心理学家有(A.麦独孤B.罗斯C.弗罗德•阿尔波特)。

7.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言语的作用,可以将非言语分为(A.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C.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

E.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8.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传统来看,社会心理学主要有(D.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E.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9.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关于侵犯行为理论解释的有(A.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B.洛伦兹习性学观点C.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10.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响行为与态度一致关系的因素有(A.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D.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

11.导致“定型思考”的原因主要有(A.团体吸引力B.团体的封闭性C.领导人的权威和领导作风E.决策的重要意义)。

12.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有(A.相信他人的心理B.寻求安全的心理D.忠于集体的心理)。

13.德国学者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有(A.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C.在其否后期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解,他将自己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E.开创了心理学实验传统)。

14.对“态度”含义的正确理解,包括(A.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B.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C.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E.态度是对一定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倾向,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的)。

15.对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影响因素有(A.个人的早期经验B.需要的实现程度C.他人的社会态度D.个人身心健康状况E.生活与收入状况)。

16.对人们从事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内在态度变化进行解释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A.认知失调理论B.自我感知理论C.学习理论)。

17.对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有(A.优势反应强化说E.评价理论)。

18.非言语沟通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A.身体运动和姿势B.面部表情与视觉行为C.人际空间与领域行为D.接触行为E.服饰、环境、嗅觉、味觉和时间等)。

19.费斯汀格认为,各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会表现为(A.协调B.不协调C.无关)。

20.弗洛伊德在其潜意识观念的基础上,将人的内在自我结构分为(A.伊底B.自我D.超我)。

21.服从的意义有(A.满足个人利益B.协调人际关系E.实现集体目标)。

22.服从和从众的夲质区别体现在(A.压力来源不同B.发生方式不同D.造成的后果不同)。

23.个人的内在情境与利他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个人的内在情境包括(A.个人的情绪状态B.个人的有关经历C.个人的有关经验D.个人当时的时间状态)。

24.个人遇到挫折是否表现出侵犯行为,与许多因素有关。

其中包括(A.所受挫折的强度B.受挫折者对情境的认知C.受挫折者对情境的理解D.受挫折者的个性特征)。

25.个体对团体的情感主要表现在(A.团体归属感B.认同感C.责任感D.荣誉感E.义务感)。

26.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A.亲密性接触B.表面性接触C.单方相识)。

27.根据决策的条件不同,团体决策可以区分为(A.确定型D.非确定型)。

28.构成人口素质的要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其中包括(A.心理素质B.文化素质C.思想道德素质D.身体素质)。

29.关于儿童的性别认同、其过程及其意义,在目前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理论和解释。

其中有A(.精神分析的解释B.认知发展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

30.关于健康或疾病同心理、环境关系进行研究的基本观点有(A.“身心相互影响论”B.“个人环境相互作用论”C.“心身因素中介说”D.“主动适应和调节论”)。

31.关于社会化过程较为经典性的研究和理论,有(A.弗洛伊德与“心理性欲发展”B.荣格与“人的后半生”C.艾

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D.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E.科尔伯格与“儿童道德发展”)。

32.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A.社会心理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C.社会心理学是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心理学研究D.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类的自我探索E.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

33.家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多种职能。

主要有(A.生育B.生产C.消费D.教育E.赡养及精神生活)。

34.交往的“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具有共同的特点,它表观在许多方面。

其中有(A.年龄和性别B.地位和职业C.观点和态度D.行为E.民族及文化)。

35.较为经典的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有(A.贝尔斯测量法C.社会测量矩阵D.社会测量法E.社会测量图示)。

36.凯尔曼的研究认为,态度形成的阶段依序为(A.模仿或服从阶段B.同化阶段D.内化阶段)。

37.凯利的三维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常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它们是(A.环境实体D.时间E.人)。

38.科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发展阶段论”中的“三种水平”是指(A.前习俗水平B.习俗化水平C.后习俗道德水平)。

39.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许多方面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传统。

其中有(A.心理场论传统B.社会认知传统C.行动研究传统D.团体动力学研究传统E.应用社会心理学传统)。

40.老年人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其类型大致有(A.稳定型B.安乐型D.防御型E.易怒型)。

41.领导的职能有(A.选用人才B.计划决策C.组织管理D.控制指挥E.教育激励)。

42.领导者的“才”,是指领导者具有较强的(A.分析能力B.计划决策能力C.组织指挥能力D.社会活动能力E.创新和创造能力)。

43.领导者的“德”主要表现在(B.高尚的情操D.正确的政治方向)。

44.领导者的“识”主要表现在(A.胆识C.远见)。

45.领导者的“学”,是指领导者应具备(A.辩证唯物主义知识B.历史唯物主义知识C.领导管理知识D.专业技术知识E.专业技能知识)。

46.罗森伯格等人认为,人们评价他人一般是根据(A.社会特性E.智能特性)。

47.男性与女性存在看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反映在(A.两者的遗传、生理与体格方面B.性格、形象、能力和体力方面C.家庭分工方面D.职业选择方面E.特定社会行为方面)。

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它们是(A.形式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感

觉运算阶段)。

49.情绪对人的认知的影响,表现为(A.情绪影响感受性B.情绪对知觉的影响C.情绪对记忆的影响D.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50.人的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表现在(A.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B.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C.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D.言语对情绪的影响E.期望对情绪的影响)。

51.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A.人的内在需要B.人的自我表现C.人的自我完善)。

52.人际交往有三大组成要素,它们是(A.信息沟通C.社会认知D.人际互动)。

53.人际需求有(A.物质需求E.心理需求)。

54.人口的变动主要包括(A.自然变动B.迁移变动C.社会变动)。

55.人口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有(A.认识品质B.情感品质D.意志品质E.个性品质)。

56.人类生育心理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是(A.集体生育意识阶段B.悟性生育心理阶段C.抑制性生育心理阶段D.计划生育心理阶段)。

57.认知不协调产生的主要来源有(B.决策后的不协调D.行为后的不协调)。

58.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津留宏、泉宇佐的研究认为,结婚对人来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A.身体、生理的意义B.精神的意义C.物质、经济的意义D.社会的意义)。

59.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这是容貌的(A.晕轮效应C.散逸效应)。

60.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生产关系C.意识形态关系D.人际关系)。

61.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是指(A.人的感情B.人的个性和人格C.人的需要和动机D.人的态度和兴趣)。

62.社会化是一种人的整体的发展,它包括(A.社会性的获得B.情感发展C.个性发展D.认知发展E.道德发展)。

63.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A.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制约B.社会准则的要求和制约C.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D.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E.文化的熏陶)。

64.社会环境对个性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A.选择性B.持久性D.多元性E.复杂性)。

65.社会心理学“青春期的发展”期间,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有(A.乔治•米德B.约翰•杜威C.库尔特•勒温D.费斯汀格E.谢里夫)。

6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A.消除个体孤独感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C.影

响团体内聚力D.人际调节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67.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根据侵犯行为的最终目标的不同,把侵犯行为分为(A.敌意性侵犯B.工具性侵犯)。

68.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研究是(A.谢里夫的实验B.阿希的实验)。

69.社会心理学家霍尔,将人们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四个层次,它们是(A.公众区B.社交区C.个人区D.亲昵区)。

70.社会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生发展分为四亇阶段,它们是(A.童年C.青年D.成年E.老年)。

71.社会心理学家西尔斯按侵犯行为的不同性质、行为结果和社会意义,把侵犯行为分为(A.反社会的侵犯行为B.亲社会的侵犯行为C.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72.社会心理学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满足基本的实验条件。

其中有(A.随机抽样B.随机分配E.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

73.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原则有(A.扩大原则B.折扣原则C.非共同效果原则D.利害关系原则E.共变原则)。

74.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们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其目的和任务是(B.理解人的社会行为E.促进人的发展)。

75.态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特点有(A.社会性B.统合性C.主观经验性D.媒介性和动力性)。

76.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包括(A.态度对行为的影响D.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77.团体的功能有(A.组织功能B.激励功能D.协调功能E.教育功能)。

78.团体的基本特点有(A.团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C.有一定的组织结构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E.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79.团体决策的过程依次为(B.问题识别C.问题诊断E.作出决定)。

80.为了保证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运用正确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B.交往双方有共同的经验或体验C.重视信息的反馈D.沟通双方有诚意E.沟通双方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

81.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A.内因B.外因C.稳定的D.不稳定的)。

82.下列社会心理学家中,属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有(A.福勒D.格尔登•阿尔波特E.罗伯特•巴伦)。

83.下列说法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不从众可能引发危险的有(A.枪打出头鸟B.木秀于林,风必摧之C.出头的椽子先烂)。

84.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

系过捏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

性需要得以满足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85.下述说法中,与“个体人口心理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