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449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文档格式.docx

C

2.(2019·

石家庄模拟)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

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

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

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

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削弱,故D项错误。

3.(2019·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原创)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

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

这导致(  )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据材料“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可知科举制为读书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9·

重庆模拟)小明同学阅读了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他得到的几个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导致皇权有所弱化

B.相权有随社会发展扩大的趋势

C.九卿变为六部,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降低

D.唐朝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

唐朝门下省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审议封驳,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

秦朝丞相位高权重,但到唐朝相权已经被削弱,故B项错误;

九卿变为六部,六部职责更加明确,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加强,故C项错误。

D

5.(2019·

汕头质检)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

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

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这种变化表明(  )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表明此变化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C项正确。

6.(2019·

洛阳模拟)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

根据材料“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得出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便于皇帝控制相权,防止相权独裁,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2019·

皖南八校联考)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两宋时期读书蔚然成风,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B

8.(2019·

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材料反映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

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相当部分并非来自于显赫家族,与其地域无关,故A项错误;

科举制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本身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9.(2019·

晋城模拟)元(朝)二品以上官员“选自特旨”,即由皇帝亲自选任;

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省“自除”这反映出元代(  )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科举制度被废止

D.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由材料“二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亲自选任”“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省自除”可知行省没有人事权,只能按照朝廷的号令办事,实际权力受到限制,故B项正确;

元朝宰相权力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元朝政治制度而非科举制,故C项错误;

中书省始设于汉朝,元朝的中书省就是在前代汉族政权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10.(2019·

衡阳模拟)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6位

两宋

121位

西汉

47位

4位

182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唐宋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置的宰相数量很多,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明朝的宰相只有4位,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总趋势不断削弱,但也有权力逆转的时期,元代的一省制就是如此,故A项错误;

唐宋时期宰相增多是为了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

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因为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故D项错误。

11.(2019·

惠州模拟)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

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

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

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

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

12.(2019·

湖北三市联考)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

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

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制度是(  )

A.西周推行的分封制B.隋唐三省六部制

C.明朝八股取士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

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专制皇权,并且缺少对其监督,故D项正确;

西周的分封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存在权力的监督,故B项错误;

明朝的八股取士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但是与监督无关,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

许昌、平顶山二市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

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

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

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

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

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

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

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

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3分)

(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从注重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的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等方面回答。

(2)问,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明清改革的时代背景回答;

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回答即可。

(1)原因:

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

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

特点:

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

(2)相同:

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

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

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原因:

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

官僚制度落后过时;

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14.(2019·

石家庄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我们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

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

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

‘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

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其他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根据材料“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得出主题一:

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根据材料“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得出主题二:

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主题一的论述可以从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最后进行综述:

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示例

观点:

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

秦朝时期,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有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

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