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309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x

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一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解析:

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强化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主要分布在地方封国中,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改变丞相任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不可能化解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

A

2.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决策权,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解析:

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而非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并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

解析: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解析: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5.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

这一要求

(  )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以得出:

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故D项错误。

答案:

C

7.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

这一做法(  )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

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

解析:

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8.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解析:

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9.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

A.分散行使    B.法制化

C.独立运作D.世袭化

解析:

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A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的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西汉

11

4

7

12

1

1

63

49

67

21

44

27

两宋

20

8

2

8

4

7

9

2

8

4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7

20

10

5

4

1

两宋

8

2

19

8

15

14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今衢江区)(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贯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区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据此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贯分布:

西汉:

咸阳、沛县,唐朝主要分布在长安、咸阳、西安、洛阳居多;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

(2)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

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答案:

(1)特点:

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成因:

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尤为密集。

(2)观点:

相权不断削弱。

论证:

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

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

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观点:

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

论证:

汉承秦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

汉武帝为了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帝创设军机处。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开放型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方面都可进行作答,“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等都是可以的,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

答案:

(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

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

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

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