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73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1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问题:

汉初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造成王国与中央对抗。

(2)解决:

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2.唐朝:

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

影响

军事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了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1)措施:

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中央;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轻巧识记]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

(1)措施:

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2)作用:

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4.宋代

(1)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误辨析]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

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

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唐——科举制

(1)内容: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一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史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①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史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②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该图说明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图中的平原郡、齐郡、甾川国、高密国等→反映了汉初“斑马式”地方行政区划,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恢复了周朝的分封制

史料二:

宋代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①“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知府与通判相互牵制,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三: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作用

②“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说明汉代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现象的原因。

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 原因:

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日益强大,对抗中央,因此有“叛国”。

措施:

实行“推恩令”。

(2)史料二中反映出宋代州、县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提示] 关系:

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

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提示]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

核心问题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①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②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③“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宰相是委员制”→相权被分割

②“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三省拥有一定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史料二: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三省对皇权的制约

③“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方可符合程序

[学会用史]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

应如何评价?

[提示] 程序:

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评价:

积极性: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消极性:

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史论归纳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核心问题三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史料一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①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史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②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③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指出察举制的弊端

①“多有贵戚书信相命”→权贵干涉人才选拔

史料二: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②“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方式、标准和弊端

史料三:

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③“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机会均等’……的机制”→机会均等的制度化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出察举制有何弊端?

[提示] 权贵干涉和控制察举制。

(2)根据史料二,指出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方式。

有何局限性?

[提示] 方式:

品评官评定授官,以出身为标准。

局限性:

封闭性、垄断性。

(3)根据史料三中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提示]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史论归纳

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

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C [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

]

2.下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D [图片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大是因为“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

3.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

这表明当时(  )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杜绝

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

D [根据材料中“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可知,在科举制度之下,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故D项正确。

]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明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会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内阁

(1)原因: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形成: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3)地位: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1)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但皇权仍受限制。

2.设立:

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其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史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

①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二 雍正年间,②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③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明朝内阁的特点

①“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代内阁只备顾问,而不是宰相

史料二:

叙述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②“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军机处设置的背景:

用兵西北,需严守军事秘密

③“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

[学会用史]

(1)史料一说明内阁有何特点?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 特点:

内阁大臣只备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实质问题:

内阁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提示] 背景: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对西北用兵,须严守军事秘密。

影响:

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强化了皇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论归纳

对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认识

(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

(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本身不是法定的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故A项错误;题干中主要谈“内臣”对“六部”的制约,与皇帝的行政负担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从而实现对六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泛滥,而不是强调六部之间的制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

]

5.(2017·泰安质检)“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

B [官员晋升容易与材料中六部最高长官提升官品无关,故A项错误;明朝初期,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六部地位提升,官品随着提升,故B项正确;科举选拔趋向严格,符合史实,但是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官员数量减少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

6.(2017·福州质检)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

B [寄信上谕有助于保证决策机密,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寄信上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的需要,故D项错误。

]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古代中国中枢权力的演变

[主题立意]

在古代中国政治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古代中国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至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皇权没有了制约因素成为最高权威。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古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知识交汇]

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②消极影响:

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题二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主题立意]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知识交汇]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2.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

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

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

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

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响

重才

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

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

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16·全国甲卷·25

选官制度演变

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2016·全国乙卷·26

宋代重史传统

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6·全国乙卷·27

明代设立巡抚

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2016·全国丙卷·25

萧何收拾文书与西汉统治的关系

汉承秦制

2015·全国Ⅰ卷·27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

科举制

2015·全国Ⅱ卷·25

汉宣帝强调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主要因素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

2014·全国Ⅱ卷·27

明朝张居正内阁首辅操纵朝政

君主专制、明朝内阁制

2013·全国Ⅰ卷·41

以历史地图考查汉唐历史变迁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2·全国卷·2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拘泥规制

清代内阁

2012·全国卷·29

梁启超评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

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提取关键信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分析萧何此举的影响,再联系所学知识“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2.(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从选拔方式、标准等方面全面掌握科举制的利弊,是解题的关键

3.(2016·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