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529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杠杆和滑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教师:

请问对于滑轮你有什么了解?

学生回答:

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等。

3、教师简介动、定滑轮概念。

(出示PPT12、13、14)

4、学生简介滑轮组。

(出示PPT15:

滑轮组)教师简介滑轮组。

(出示PPT16:

滑轮组特点)

5、辨认动、定滑轮。

(出示PPT:

17、18、19)

能否找出动、定滑轮。

学生找出动、定滑轮。

八、难度提升题。

1、挑战你的智慧1:

扳手题。

2、挑战你的智慧2:

蜡烛题。

八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最新八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通用3篇)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

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

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

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

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人们的心情怎么样?

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

“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

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

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

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两丈多高有多高?

“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

“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每一句讲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讨论。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

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

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

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

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

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

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

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人借水势,水借人势;

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

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

)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一、指导思想:

《观潮》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

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板书:

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

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

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

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

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

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b、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

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

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

”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

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

远近)

(2)师小结:

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

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

(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

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132至133页。

1.通过引导学生寻求“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画图、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模型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画图等方式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通过图表等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和方形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

周六早上,突降暴雨,天气十分恶劣,行人出行非常危险。

学校决定,原定于周六上午举行的合唱比赛取消。

要求我尽快打电话通知合唱队的15个学生。

通知1个学生大约需要1分钟。

【设计意图:

数学是不断抽象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本课要教学的打电话,属于经过一定数学抽象的“理想模式”。

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避免非数学因素的干扰。

这里,直接开门见山,提出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规避学生对通知方式(邮件、短信、QQ等)的讨论;

另外此类突发情况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到尽快通知到每个学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方案。

1、整理信息。

师:

你从我刚才的介绍里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A、需要通知15个学生。

B、通知一个学生要1分钟。

C、我完成通知的时间越少越好。

将杂乱的情境进行“化简”,从中提取信息,是学生必备的抽象能力。

这里一方面对此进行训练;

另一方面通过整理,让学生清晰要做什么,怎么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初步感知。

(1)逐一打。

用课件的形式出示我自己逐一打的方案。

这里出示逐一打方案,一是继续激趣,同时让学生在后面的讨论中有形象的支撑;

二是让学生明白方案的意思,为后面“设计方案”铺垫;

三是用教师的“装傻”,激发学生的“卖弄”。

(2)讨论,发现用时太长。

(3)引导交流分组通知的方法。

这里学生可能会谈到逐一通知和分组通知两种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话说清楚,或通过简单表演的形式让其他学生明白他们的意思。

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第二个层次的思维:

分组通知。

减缓教学难点的坡度,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

3、开放探究

同学们这么快就帮我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帮我设计一个分组通知的方案,看一看最少需要几分钟?

好吗?

呈现合作要求:

(1)先组内讨论,再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2)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作业纸上。

(3)用完整的语言解说方案。

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听取学生对方案的解说,并发现典型设计。

经过思考,决定还是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对学生合作的要求(比如记录方法等)。

学生设计方案,因为这里还缺乏对打电话的理性认识,学生的意见分歧多,参与合作的人数如果多一些,争论也就更多。

这样会造成两种情况:

一是学生放弃合作,各干各的;

二是个别“权威”学生一言堂。

所以小组合作前先要求充分讨论,再设计,还要求会解说方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

(1)展示部分方案

你喜欢哪个方案,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体会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还要追求表达的简洁,初步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2)选取几个典型分组方案解析。

请这个方案的设计师上前来解释一下。

这位同学的方案你看懂了吗?

我一个一个通知需要15分钟,可是他的方案只要×

分钟,时间怎么变少了?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想法。

时间怎么变少了?

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节省时间的方法,从而发现“同时打能节省时间”。

那就用这个方案打电话,好吗?

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法吗?

这里学生会思考,是满足一点小进步,还是继续追寻更好的方案?

“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体会优化思想,,追求最佳。

哪里浪费了时间?

怎样修改?

(3)优化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

分组通知时还有学生是空闲的,只有接到消息后马上继续通知其他队员才最节省时间。

小组再次讨论,优化方案。

全班交流展示,并对最佳方案进行整理,将每一分钟所通知的人放在一起。

对修改后的最优方案进行整理,将同一分钟通知的人放在一起,给学生更清晰的印象(教材中所提供的图,表达并不够清晰,没有达到“一目了然”的程度,所以同样需要优化)。

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用的时间更少的方案吗?

引导学生反思最优方案,体会用“不空闲”的标准对方案进行评价与对优化进程的评价。

(3)反思“不空闲”,形成全面认识。

想一想,如果合唱队有16人,需要几分钟?

这第16个人该由谁通知?

这里意图有二: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最后一分钟,即使“有空闲”,也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形成对“不空闲”这一标准的全面认识;

二是初步体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5、整理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打电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用时最省的方案。

现在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填写表格。

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我自己吗?

第5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会是多少呢?

猜一猜吧!

为什么是32人?

那第6分钟呢?

第7分钟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想一想第9分钟已经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第20分钟呢?

第n分钟呢?

已经通知的人数是什么意思,不包括谁?

怎样计算?

通过对按照最优方案打电话的过程的回顾与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法,找到“人数倍增”的规律,实现数学的抽象。

三、应用规律。

1、结合填写的表格,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下的.问题。

A、照这样,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人?

B、照这样,要通知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C、照这样,通知32个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还可以通知多少人?

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三个问题梯度安排,实现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训练与思维提升。

第一个问题是基本练习,可以直接应用表格中的数据解答。

第二个问题是变式练习,需要学生结合“通知一个人至少需要1分钟的条件”来加以分析思考。

第三个问题是拓展练习,进一步感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2、师:

找到了这个最优方案,现在我可以通知了吧?

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让学生感受到,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才能实现需要通知的老师不重复、不遗漏,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四、总结全课。

1、回顾优化过程,感悟优化思想。

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

通过对方案的思考,我们知道需要“同时打,不空闲”才能实现“最节省时间”的目标。

后来我们通过修改方案,找到了最优方案。

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

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体验。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

五、数学欣赏。

在这里,我们看到打电话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倍地增长。

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成倍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

课件播放:

你知道吗:

棋盘上的麦粒。

补充介绍生活中的倍增现象,丰富学生的认知,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绿色蝈蝈》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

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

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

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