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669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3.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6页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讲稿(原件)Word格式.docx

2.区域农业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3.确定区域目标阶段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规划定案

7.实施阶段

(六)区域农业规划重点

1.选择规划重点的意义

2.如何选择规划重点

阅读资料:

2篇期刊论文和1篇博士毕业论文

四、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体系

(一)规划准备

(二)野外调查

(三)内业整理

(四)规划分析(含聚类分析法)

(五)方案设计

(六)征求意见

(七)后期工作

(八)小结

五、重庆市综合农业区划

(一)重庆市综合农业区划的基本原则

(二)重庆市综合农业分区

1.城郊型农业区

2.三峡移民开发农业区

3.丘陵农业区

4.山地林农牧区

(三)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农业功能区划

1.主体功能区规划概况

2.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农业功能区划的关系

(四)农业功能区划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2.分区原则

3.区划目标

4.区划范围

(五)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设置原则

3.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六)农业功能分区方法与方案

1.功能区划分区方法

2.农业功能区划聚类分析过程

3.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划方案

(七)农业功能区域特征及发展方向

1.三峡库区腹心生态调节与就业保障功能主导区

2.渝东北秦巴山生态调节与生活保障功能主导区

六、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及举措

(一)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重点

1.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分区指标体系

2.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区域划分

3.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重点

4.培育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二)三峡库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举措

1.政策支撑

2.资金保障

3.科技支撑

4.人才培养

5.对外开放

第一,区域农业规划的难点是推进创新管理方式。

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区域政府拿出了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给农业资本和技术的进入打开了“通道”。

第二,区域农业规划的重点是扶持主导产业。

结合区位特征、产业市场前景、产业链开发综合情况,确定主导产业,围绕适合区域发展主导产业,创新管理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资本、人才、土地等各类要素在区域内积聚,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现代化是规划的重点。

第三,区域农业规划的“红线”是农业生态环境。

探索可操作的“约束性”指标,制定可行的农业生态保护法规、农业环境补偿条例,加快改善和恢复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规划不可或缺的重点环节。

一是区域农业发展综合规划。

主要任务:

遴选主导产业,确立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识别制约区域农业

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创新经营模式的思路与方案。

确立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阈值,提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

措施和手段。

要求:

区域农业发展规划需要对区域的综合自然

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及文化等进行深入分析,确立比较优势后,提出产业链的纵向拓展方案和空间布局方案,既要定

性分析,也要定量分析;

既要宏观分析,也要有操作步骤说明;

既要分析历史优势,也要考虑资源优势空间转换后的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

总体讲,规划突出农业发展的综合性、主导型和区域性。

二是区域农业发展产业规划。

这类规划是在区域已形成主

导产业的基础上,对未来产业发展做出详细与实施规划。

在开展这类产业规划研究时,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已经确立的主导产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

解决主导产业“大而不全”的基本思路是产业升级,分析主导产业细分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实现产业链全循环。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难点在于经营主体的组织、孵化与培育。

三是区域农业园区规划。

园区现代农业发展不足的重要问

题不在园区本身,而在于园区建设与区域主导产业的衔接性。

成功的农业园区必须是农业企业集聚区,因为农业企业集聚能够影响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农业发展规划中,规划专家的综合认识水平、调研是否深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参与方”是否足够充分也是决定制作农业规划是否科学的制约因素。

区域农业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龙头企业、农户、技术人员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参与方应该是“规划方+政府+企业+农户+金融+技术人员+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

西方城市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一系列城市和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规划师们对城市规划重新审视,他们的视角逐渐由城市本身转

向包括乡村在内的市域,甚至更大的区域,规划内容由城市的景观和设施扩展到包括农业在内的综合规划。

实践证明,规划设计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更大范围和更全面的区域规划逐渐被重视和实施,我国目前普遍开展的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国土规划等都属于区域规划的范畴。

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由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

市”(GardenCity)是区域规划的经典和代表理论。

“田园城市”的理论中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

城市居

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

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他认为当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

(EbenezerHoward.金正元译,2010)。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

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如今规划界都把该理论作为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

的开端。

该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和谐,重视工业与农业的互补,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成都市

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

斗目标等。

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L.V.Bertalanffy)创立的一门逻辑和数学领域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系统观点。

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即系统;

二是动态观点。

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三是等级观点。

各种有机体都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魏宏森与曾国屏,1995)。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农业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相互有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

区域的组成要素,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农业、村镇、基础设施、建筑物、生态工程等,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子系统。

区域诸系统要素组成一定的结构,各要素是动态而变化的,影响整个区域结构和体系的发展。

当然,某一区域又是更高序列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或组成部分。

系统论在区域规划中有着较强的理论指导

意义,不仅为思考区域规划问题提供了一种思维,更重要的是为处理区域规划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即系统分析法。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系统特性,协调好各要素、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和设计方案,还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各子系统、各要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区分等级,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抓住重点,使规划成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系统是开放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密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区域规划中,还应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系统、与更大尺度范围内的上级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不同规划之间的协调,不同等级、层次区域规划的协调等,这样才能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系统论不仅可以指导规划设计,而且可以指导规划实施。

规划的实施更应该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做到“最优化”实施方案,达到消耗最小,效益最大的效果。

例如,北宋时代,皇城火灾,宫殿焚毁,大臣丁渭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施工修复方案:

在皇城前的道路挖土作烧砖备料,将其挖成河道后,引进京城附近的汴水,用船舶把其它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

待皇宫修复后,把碎砖杂土填入河道,修复了原来皇城前的道路。

施工结果、工效极佳,这是历史上建筑工程的最优方案之一,堪称系统思想的一次光辉实践。

理性(Rational Process)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规划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

法鲁迪。

理性的规划师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认为规划就是操纵和管理系统的持续过程,规划师应将各种特色的要求和方案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综合的理性选择(Andreas Faludi,1973)。

它不是谈论应该如何具体地去做规划,而是讨论规划的方法论和哲学观,以及规划本身代表的含义;

认为规划作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理性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该是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规划又是一个关乎未来发展的决策过程。

理性规划的特点是:

依程序行事,防止快速决断;

连续性决策,每个过程都要选择;

综合审视,不专注于一件事情。

按照法鲁迪的说法,理性的过程开始于分辨和定义提出来的“问题”,要分清楚哪个是理性的。

同时,为了保证规划的客观性,法鲁迪在规划的机构设置上,提出了规划研究、编制和决策各自独立的看法(王凯,2003)。

理性规划强调界定、分析规划对象和目标,并将其分解为一组问题和目标提出若干选择方案,选择应用最好的方案,并不断对结果进行检查。

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影响因子的不可预见性和人们本身对区域规划认识的不足等,使得进行一定的理性推理、预测,使用逻辑、数学模型等手段是必须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一味的追求理性,只能使区域规划陷入困境。

我国的区域规划深受理性思想影响,规划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区域发

展的理想目标和终极状态的构筑和安排上,而忽视了对区域发展多种可能性及其对策的研究,忽略了对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导致规划预测脱离实际。

在摒弃传统规划模式中“理性”的同时,规划过程中应关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及其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规划理性的评判标准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等基于有限理性的规划思想更加适应多变的市场和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需求,规划理论演进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增强。

实用主义(Pragmatism)传统于始于20世纪初,认为如果通过选择得出一个理论或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有一定的迹象表明这种理论或办法存在正确和成功的可能,这就足够用于实践过程中。

实用主义的规划理论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特殊问题的直接解决,并在美国形成“把事情做了”(getting thing done)的思潮,曾是占主导地位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实用主义规划讲究实效,注重实际运用与常识性解决办法,研究政策、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促使预定目标实现。

规划不是在寻求揭示现实,而是为我们所理解的实用性目标而服务,关注规划实践,这重新引起了在规划实践中对微观政治的兴趣。

霍奇对实用主义规划做了概括:

首先,在实践中经验是比理论更好的仲裁者;

第二,实践中来的答案面对真正的问题;

第三,实践的方法要通过社会共识和民主的手段

来实现(CharlesHoch,2000)。

实用主义规划思想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假设和片面性的弊端,对规划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性分析不够,但其为解决规划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办法,对我国区域规划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意义。

相比较“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实用主义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实现将理论和现实的完美结合,还有什么能比解决实际问题更好的规划方案呢?

当然,这种实用主义并不是不加科学分析和论证的武断决策,实用主义者从原有的抽象、不充分、文字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从原有的固定准则、

封闭系统、假装绝对性中转变过来,转向现在具体的恰当的事务,转向事实、行动和权力。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程方炎与贺雄,1998。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格迪斯(Patrick Geddes)和芒福德(LewisMumford)被称为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大师,他们把城市规划和建设与社会改革联系起来,把关心人和陶冶人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思想(金经元,1998)。

继霍华德之后,格迪斯提出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区域规划”,首创了

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并制定“调查-分析-规划”的规划程序,至今仍是普遍采用的规划方法。

他特别注意保持“地方特色”,认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真正的个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和创造个性。

在格迪斯的基础上,芒福德将人本主义思想推向了发展巅峰。

他认为,在城市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精神价值是最重要的,而城市的物质形态和经济活动是次要的,利用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区域构成了一个完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因而,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时,必须认真研究这一生态系统,做出科学的分析,提出实事求是的措施,切忌形式主义(Frank

G.Novak,1995)。

我国对人本主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于

2003年7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规划师开展工作的法宝,在进行规划方案设计时,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做到规划为人民,实施靠人民,成果造福人民。

(六)城乡统筹理论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发展中国家城市与乡村差距拉大,

表现为城乡对立的不协调局面。

城乡统筹是在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中总结出的经典理论,该理论与国外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相似,核心内容是城市与乡村是共生共长的,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而不是对立的。

城乡统筹的核心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政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把“三农”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考虑,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使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

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和城乡要素统筹3个方面

(李岳云与孙林,2004)。

现代农业规划的区域是广大的农村地域,规划师把更多的研究视角集中在农业和农村上,事实上,城镇对农村和农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应该站在包括城镇在内的区域视角下,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容和方向。

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不应该是主次或从属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发展,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

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初期,表现为城乡差距扩大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处于弱势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成熟,表现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这只是发展的先后问题,是不平衡发展

向平衡发展过渡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农业规划设计时,不应该就

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应该将农业与其它产业一同考虑、统一配置,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部署,统筹发展。

区域是为某种目的而划分的连续、有界线的地理空间。

包括了按行政的、同质的、同功能的地区。

农业区域是指农业生产特征类似且空间联系密切的地区。

区域农业是农业自然地域差异与劳动地域分工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实体。

它表现为农业区域之间的异质性和农业区域内的相对一致性。

即一个农业区域,它的自然资源特点、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开发利用的模式等均有相似的特点。

①空间上的整体性。

它是一个地理单元或一个行政区域单

元,单元内包括农业、非农产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环境、社会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单元体系发生作用。

表现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功能。

②层次性。

农业区域在范围上有大有小,有层次的高低不

同。

从全球来说,可分为各热量带农区,又可分为各洲农业、各国的农业。

国家以下又有省(市)、地州、县各级,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农业经济区。

也可按不同的研究目的,分为不同用

途的农业区。

如外向型农业区、商品粮基地农业区、苹果、茶、中药材等不同的农业区的划分。

一般说来,大的农业区下,可以划亚区来表示大区内部的次一级差异。

③动态性和阶段性。

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在不断进步和

变化的,变化的类型包括线型的,如施肥、灌溉与产量的关系;

也有非线性的,如气候异常对产量的影响;

也有非对称性的变化,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质与量的变动,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非均衡发展。

不确定性的影响,如农业政策的变化、市场变化、突发性灾害等,对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些简直是不可抗拒的,给农业带来风险或机遇。

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

④依赖性。

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区域,它是以区域中的大城

市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作为腹地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网络。

以城市为经济中心,农村经济服务城市,并且在服务中得到发展,城市又拉动、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⑤极点辐射性。

区域是由节点、域面和网络三部分构成的。

节点是区域内的城镇,它使广大农村分散的经济活动凝聚起来,走向局部集中,成为该范围内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域面指节点吸引的区域范围,是区域内广大的农村腹地。

网络是指物资、资金、劳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节点和域面上流动的路线和方向。

节点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具有磁极吸引功能,通过网络,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①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形成农业区域间的异质性和区域内的同质性的基本原因,包括地貌条件,如平原、丘陵、山区、

高原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

纬度、海拔的差异形成的水热状况、水文条件、生物条件、农业结构和布局、作物熟制的差异,决定了该区域最适于栽培的作物组合、品种组合、畜禽种类与品种、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

另一方面,农业区域内部的差异又会在区域内部形成范围内较小的差异,使一个农业区域又可分为几个亚区,构成次一级的区域。

②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人口密度、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

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机械与农用物资、农业资本投入的水平,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能力等,在区域间存在差异。

区域内的小范围也会存在差异,构成区域分异的又一个重要成分。

③农产品市场因素。

包括自给性生产的比重,尤其是粮食

作物自给比重较大,商品粮一般低于30%;

经济作物、特种作物商品化程度高、市场覆盖的规模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占领省外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能力等。

市场运作的形式,包括农民自产自销,农产品销售主要由当地农产品销售企业来完成,或是由农、工、商一体化的大型农产品专业化的经营商来完成。

④区位因素。

城镇区位和交通区位是影响农业区位条件的

两个主要因素。

外向型联系区位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关键因素,

到外销目的地比较方便的地区的区位条件比较有利,所以沿海地区、沿边地区较为有利。

国内的大城市、港、澳、台地区是各地方农产品希望打入的地区,离这些地方近的地区就具有比较优势。

贵州是既不沿海,又不沿边的内陆省,但距广州、港、澳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km。

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贵州的经济与广东省有比较强的互补性,如广东、广西的早熟蔬菜、早熟西瓜和亚热带水果、海产品是贵州所需要的,贵州的秋淡菜又是广东所需要的。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1000公里的距离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遥远,在全国绿色通道畅通的条件下,贵州的秋淡蔬菜已远销广东,今后规模会越来越大。

①农业结构。

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以及部门内部各生产门

类的构成和比重。

农业又是构成乡村的主体,向上为农村区域经济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

农业内部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结构,种植业内又可分为粮、经、饲结构。

粮食作物又可分为主粮、粗粮、薯类结构;

或秋粮、夏粮结构;

或各种粮食作物的比重。

经济作物又可分为工业原料作物、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香料……等的构成与比重。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休闲度假游日益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新领域。

②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是指农业的空间配置和变化。

它与

农业分布有关,农业分布是现状,农业布局它既反映现状,也反映农业发展对农业布局的调整,是正在计划和规划的方案。

规划实施的结果,又成为新的现状,又成为新的调整布局的起点,如此无限的螺旋式的循环,促进农业发展和产品换代升级。

农业布局实质是研究安排好农业各部门、各种作物间、各种畜禽种类间,以至品种的合理安排的构成与比例关系,落实到区域、地块,以便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快速安全持续地发展农业生产,使之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①是否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使农业结构与布局,既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优势,避开自然资源的劣势,弱化不利因素的影响,甚至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如北方冬季寒冷,不利于蔬菜生产,长期靠冬贮大白菜等蔬菜作为冬季蔬菜的主要品种。

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克服冬季气温过低的缺点。

利用大城市有高消费的群体,发展设施蔬菜栽培,形成盈利能力比露地蔬菜成倍、数倍增强的能力,现在设施农业已由蔬菜向花卉、矮化果树、各种中药材的方向发展。

②是否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纯收入。

③是否能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适应大中城市发展的需要;

适应出口创汇的需要。

④是否能体现不同农业区的突出特点,区际间协作互补关系强,如我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北果南运、热带亚热带水果北运等。

先进地区对后进地区帮助作用大,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省级层面上的农业区域布局,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

⑤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防止沙漠化、沙尘暴,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