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686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族器乐1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传入中原的不仅有乐器和乐曲,还有一些新的演奏形式,如兴起于汉代初年的“鼓吹乐”,就是从西北少数民族中吸收过来并加以创造发展而成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

随着乐器的传入和器乐演奏形式的丰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的融合,又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隋唐时代的十部乐和歌舞大曲等。

宋代以后,民族器乐在吹、打、弹三类乐器的品种方面有所丰富,各类乐器在演奏技术上有所提高之外,最重要的进展是弓弦乐器的发展。

唐代已有的轧筝和奚琴,南宋时改名为“嵇琴”和“秦”。

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的形成和发展。

在吹奏乐器中,这时出现了唢呐。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唢呐”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可能源于波斯语。

击奏乐器中随方响之后,元代出现了云锣。

清末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改造中国、变法维新,推动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并提倡在学校中开设乐歌课,发展音乐教育,这样便掀起了学堂乐歌活动。

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应的西方音乐教育在各级学校中的推广和实施,西方音乐文化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被纳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中并被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所接收。

因此,中国近现代便出现了“双音乐文化现象”,即仍在中国古老土地上生存、演变并有所发展的传统音乐和随着西方音乐(包括其音乐形态、技术理论、教育体制与音乐行为方式等)的传入而形成的“新音乐”这两种文化现象并存。

传统音乐和新音乐从一开始就处在相互影响、吸收的状态,但它们各自又都保持着其不同的文化特质。

它们在中国近代动荡的时代风云中与多姿多态的社会舞台上,都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而产生了一批宝贵的音乐文化成果。

在民族器乐方面,以刘天华、华彦钧、聂耳为代表的许多音乐家在这一时期为民族器乐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节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器乐,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器乐有很大发展,其主要成就是发掘整理了古代留存和传承在民间的器乐遗产、创建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对许多传统乐器进行了改革和并创作出大量民族器乐曲。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江河水、赛马、战马奔腾,琵琶曲赶花会、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浏阳河等;

笛子曲三五七、早晨、姑苏行;

筝曲秦桑曲、战台风;

古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合奏喜洋洋、瑶族舞曲、翻身的日子、旭日东升、丰收锣鼓、东海渔歌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为各种乐器写作协奏曲成为潮流,这些协奏曲大都是依照西方古典音乐中协奏曲的曲式为楷模创作而成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运用西方现代派作曲家的技法为民族乐队和民族乐器写作成为一种风气。

器乐作品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按创作年代、作者、所用乐器或表演形式进行不同的划分。

本书采用按乐器及表演形式分类的方法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乐器和作品。

第一节

(二)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汉族器乐的丰富性表现在品种纷繁的乐器、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数以万计的传统器乐作品三个方面。

根据统计,汉族拥有百余种民族乐器,按照演奏法分为吹奏、拉奏、弹奏(亦称“弹拨”)和击奏乐器四类。

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首先可按使用乐器的多寡分为独奏乐和合奏乐两大类,独奏是指一件乐器的单独演奏,凡是一件以上乐器共同演奏便为合奏乐。

独奏乐分吹奏乐器独奏、拉奏乐器独奏、弹奏乐器独奏和击奏乐器独奏四类;

合奏乐分同类乐器的合奏和不同类乐器的合奏两类。

同类乐器合奏包括击奏乐器合奏(锣鼓乐)、弹奏乐器合奏(弹拨乐)、吹奏乐器合奏(鼓吹乐)、拉奏乐器合奏(拉弦乐)等四种形式,其中锣鼓乐和鼓吹乐在民间比较流行,而弹拨乐和拉弦乐则是新音乐中常用的形式。

不同类乐器的合奏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

两类乐器的合奏,如吹打乐(击奏乐器加吹奏乐器)、弦索乐(拉奏乐器加弹奏乐器);

三类乐器的合奏,如丝竹乐(拉奏乐器、弹奏乐器加吹奏乐器)和四类乐器的合奏,如丝竹锣鼓乐(吹奏乐器、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加击奏乐器)。

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合奏中,吹打乐、丝竹乐和弦索乐是传统音乐中常见的形式。

第一节

(二)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

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

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

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

笛曲五梆子、鹧鸪飞;

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

如浙东锣鼓中八仙序、苏南吹打中的十八六四二、根据西安鼓乐中的片断改编的鸭子拌嘴和老虎磨牙都是十分优秀的锣鼓乐曲。

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

如北方流行的弦索十三套和河南板头曲等。

丝竹乐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代表性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中的器乐作品和潮州弦诗等。

第一节

(二)丰富多彩的汉族器乐,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有苏南吹打、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等乐种。

丝竹锣鼓则兼具丝竹乐和吹打乐的特点,如苏南吹打中的满庭芳和福州十番五凤吟等。

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鼓吹乐重“吹”,吹奏技巧高;

南方流行的吹打乐则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复习讨论题:

一.简述我国乐器和器乐艺术的发展史。

二.汉族乐器和器乐演奏形式如何进行分类?

三.汉族有哪些主要的器乐合奏形式?

它们适于在何种场合演奏?

第二节琴,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艺术是我国最重要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11月通过第23号决议,将其列为世界遗产。

2003年11月7日,该组织宣布古琴艺术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们已经在第二章介绍了古琴艺术中的琴歌,本节主要介绍古琴的历史及琴曲。

古琴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最初为五弦,周代发展成七弦,西汉时,开始在琴身上设置用于标记音位的徽位。

许多古籍中记载了有关古琴的早期历史传说,如尚书中的“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

”又如蔡邕在琴操中的记载:

“昔伏羲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论语阳货关于“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证实古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形成了“士无故不彻琴瑟”的繁盛局面,造就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

根据嵇康琴赋“徽以钟山之玉”、“弦长故徽鸣”的记载,汉魏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基本确立。

第二节琴,嵇康善弹广陵散并作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当时著名的琴家及琴曲还有蔡邕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

阮籍酒狂等。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保存最早的乐谱,据其谱序可知,琴谱中的文字谱在南北朝时已有流传,晚唐曹柔创造了减字谱,它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琴曲的创造及保存,使古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当时著名的琴家有:

董庭兰(创作琴曲颐真,并善弹大胡笳、小胡笳);

薛易简(擅弹三峡流泉、乌夜啼);

陈康士(擅弹离骚)及李疑(“连珠先生”)、贺若弼、王通(“文中子”)、王绩(“东皋先生”)、赵耶利(“赵师”)等。

琴歌有将唐诗直接谱曲吟唱的襄阳歌、水龙吟、捣衣、兵车行、枫桥夜泊等。

而且在唐代已经明确形成了琴学流派,如开元、天宝年间的“沈家声”与“祝家声”等。

第二节琴,宋代琴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首部琴史(朱长文著)和一批琴学理论著述,同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琴家,并形成了南宋末的“京师派”、“江西派”和“浙派”等三大琴学流派。

京师派又称“官派”,所用琴谱叫“阁谱”;

江西派是民间琴派,所用的琴谱称之为“江西谱”;

杭州是南宋政治、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琴师聚居与此,称之为浙派,他们所传的谱称为“浙谱”以区别“江西谱”。

当时浙派中成就最高的古琴家是郭沔。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以擅琴并精于作曲而著称。

早年曾在临安监察御史张岩家作琴师,参与古谱整理,继承并发展了不少传统琴曲。

1207年离开张家去湖南衡山附近隐居,创作了潇湘水云等著名琴曲。

去世前,郭沔将他搜藏、整理的琴谱传给学生刘志方,刘又将它们传给毛敏仲和徐天民,遂传承于世。

第三节筝,筝,近代人又称“古筝”,籍以说明筝的历史悠久。

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可知,筝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流行于今陕西一带(注20),所以后世也常把筝称作“秦筝”。

1979年,江西贵溪东周崖墓出土的两张十三弦乐器,其外形与唐筝神似,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公元前500年的古筝(注21)。

贵溪崖墓群的确切年代,据测定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

两张十三弦筝的出土,其时代较之古筝最早的历史记载李斯上谏逐客书的公元237年还要早出两个世纪。

无独有偶,浙江绍兴306号墓出土的铜房屋模型,即“伎乐铜屋”中的两件弦乐器。

其中一件也颇似后世的筝。

演奏者将此器的头部置于腿上,一手弹弦,一手按弦,弦数不明,尾部垂于地面。

此器的年代有两种解释:

一为战国初期说;

一为春秋前期说(浙江博物馆实物展出标为“春秋”)即按战国初期说,也比史籍所载的秦筝要早(注22)。

且这些出土乐器,地域大都在南方,说明筝这一乐器早已在百越之地流传。

关于筝的起源,至今未有定论,为一元还是多元,尚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节筝,筝为多弦的弹拔乐器,外观呈上拱下平的扁长形状。

筝身为中空的共鸣箱,由边框、面板、底板构成。

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称前梁、后梁。

前梁至弦柱间为有效弦长,用人字形的弦柱支起,弦柱的位置错落如雁行,所以也称“雁柱”。

古代的筝是五弦,到战国末期增加到十二弦;

从汉晋到唐宋时,增加到十三弦;

至元、明、清增加到十四弦、十五弦;

民国初年有十六弦筝。

现代筝的造形种类也不少,弦数不一。

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弹、习筝者,大都采用21弦S型筝。

这种新型筝,是1958年上海民族乐器厂根据现代浙派筝创始人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并在其指导下研制成的,且配置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的琴弦。

21弦S型筝因其有诸多优点,为全国各大筝艺流派的演奏家、习筝者所接受,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

21弦S型筝为五声音阶调弦定音,每组五个音,共有四组音。

其演奏分为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

右手技法主要有大指、中指、食指的运用:

托是大指向掌心方向运动弹弦。

抹为食指向掌心方向运动弹弦。

勾为中指向掌心方向运动弹弦。

大撮是勾、托技法同时进行。

小撮是抹、托技法同时进行。

摇是大指(或食指)快速(32分音符)单拨筝弦。

第三节筝,左手传统技法以推、按、吟、揉为主,以演奏摇声为其主要特色。

“推”为右手弹弦后,左手在该弦音柱左侧按下,便会得到一个向上滑的音,“按”是在筝上奏某声,但又不在发该声的弦上弹奏,而是按压下一根较低的弦,使之达到该声的高度,右手弹出后,左手松开,便可得到一个向下滑的音。

弹得某声后,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在音柱后面轻微按动便称为“吟”,如果连续地推、按,使该声发生波动,可得称为“揉”的摇声。

现代古筝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借鉴了大量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弹弦不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指头;

特殊的定弦、特殊的音响效果,无疑极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能力。

筝过去在民间流传,往往作为伴奏或合奏乐器,用于伴奏各种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中。

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实践和创造,古筝艺术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各具特色的筝艺流派。

各筝艺流派基本的演技法是共同的,但各有自己的优秀保留曲目及不同的演奏风格和特色。

在全国各筝艺流派中,特色比较鲜明、积累也比较丰厚、艺术上成熟的、影响也比较大的有山东筝、河南筝、客家筝、潮州筝以及后起的浙江筝。

第三节筝,1.山东筝有人称为“齐鲁琴曲的山东筝”,也有称为“齐鲁大板的山东筝”。

山东筝大都是传统的十五弦的丝弦筝,弹奏时用真指甲,指甲的运用很讲究,左手重颤,但颤音的时值较短,吟揉按滑刚柔并蓄。

善用“勾搭”、大幅度的按滑音和余音按滑音等技法使旋律起伏波动,刮奏用得也较多。

其风格朴实深沉、热情奔放。

山东筝曲分大板和小板两类,很多筝曲都来自山东琴书,如68板的大板曲汉宫秋月、鸿雁传书;

小板曲如从山东琴书“老六门主曲”演变过来的凤阳(翔)歌、叠断桥等。

山东筝派的艺术家有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

2.河南筝有人称为“中州古调”河南筝。

河南筝特点是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风格清新流畅。

由于频繁使用大二、小三度上下滑音,表现出中州话铿锵抑扬的声调。

又常用游摇和慢滑急颤相结合,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颤音的时值比较长,按音与颤音的技巧使用频繁,旋律厚重浓烈,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这种长句在一首乐曲中常以移位、问答等形式反复出现。

激昂处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

悲切处似泉声呜咽,哀啭欲绝。

河南筝也分两大类,一类是演唱说唱音乐大调曲子用的板头曲,都是68板;

第三节筝,另一类来自歌唱性的民间小调、鼓子曲。

河南筝派的代表曲目有:

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苏武思乡打雁、上楼、下楼等,以及上世纪50年代来河南筝大师曹东扶、任清芝等人运用河南筝的特色、技法创作的如闹元宵、幸福渠等新曲目。

河南筝代表性的演奏家有魏子猷、娄树华、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等。

3.客家筝客家筝曲是从客家音乐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客家音乐是在广东、福建一带说客家话的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乐曲,一般用筝、琵琶、椰胡、弦子、三弦、扬琴等乐器演奏。

客家音乐以广东大埔县为中心,流传于粤东兴宁、梅县、焦岭和福建客家人聚居的地区。

客家筝曲一方面保存了中州古调古朴清秀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受到汉剧及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客家筝的演奏技法,左手特别讲究“韵”即摇声的运用,旋律质朴,所用的音虽然不多,但要求掌握好每个乐句的气口、控制每个音的变化。

客家筝曲所用的按音、颤音,轻柔、中速,相对应用数量不多,风格古朴、清新、优美、高雅。

客家筝常以板数来分类,大致也分两类:

一类是大套曲,必为68板,称大调;

一类是串调,串调板无定数,从20、30板至80、90板的都有,串调中比较短小者称小调。

第三节筝,客家筝的代表曲目:

出水莲、蕉窗夜雨、崖山哀、平山乐、翡翠登潭杜宇魂等。

代表性的演奏家有罗香九、何育斋等。

4.潮州筝潮州筝曲是潮州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

潮州音乐用古老的二四谱,其调式体系独特,有轻六调、重六调、反线调、活五调(注23)等。

潮州筝用钢丝弦,采用按颤技法,通过左手按音变化来表现各种调式不同的风格和旋律个性。

轻六调、反线调表现比较明快、诙谐的乐曲,重六调、活五调表现比较缠绵悱恻的乐曲。

奏法中左手的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音”;

右手弹后,左手加以润饰,即叫“弹按尾随”与“勒弦”加花的使用,非常别致,具有南国特点。

潮州筝的大部分曲目为68板,但也有不是68板的。

其风格细腻委婉、秀丽优美。

代表曲目有重六调的寒鸦戏水、活五调的深闺怨、柳青娘,反线调的倒骑驴,轻六调的一点金、过江龙等。

著名演奏家有徐涤生、林毛根等。

5.现代浙派筝浙江筝又称杭筝或武林筝。

近代的浙江筝多以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在在民间“丝竹乐”、“杭滩”中。

第三节筝,20世纪50、60年代,浙江筝演奏家王巽之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演奏技法,积极开拓创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新技法,对丰富和完善浙江筝艺流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浙派传统筝曲有老六板、三十三板、灯月交辉、云庆、高山流水、霓裳曲、普庵咒、四合如意、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等。

其中一部分源自弦索十三套;

一部分源自杭摊、杭帮丝竹的民间俗曲、板头曲。

浙派筝曲新作有林冲夜奔(陆修棠、王巽之编曲)、战台风(王昌元作曲)、浏阳河(张燕编曲)、茉莉芬芳(何占豪编曲)临安遗恨(何占豪作曲)、西楚霸王(何占豪作曲)等。

其中部分曲目突破了按五声音阶调弦、在演奏中“移柱转调”,风格新颖。

浙派传统曲目中,文曲典雅文静、浑厚古朴,武曲奔放华丽、气势磅礴,有着独特的风采(注24)。

浙派筝曲新作突出表现时代精神,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

浙派筝代表性的演奏家有王昌元、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张燕等。

渔舟唱晚(曲谱3-4)是1912年古筝演奏家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双板演变成的两首筝曲三环套日和流水击石改编而成的。

第三节筝,抗日战争爆发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又进一步改编,增加了后半部分。

曲名引自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表达其中“潦水尽而寒碳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等句所描写的意境。

全曲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节奏徐缓舒展、曲调优美典雅的慢板,描绘出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及对景色的欣赏,后半段节奏逐渐活跃,描写欵乃归舟、渔舟唱晚的画面。

第二部分乐曲情绪转换,出现清角音,并用花指表现渔人荡桨归舟、乘风破浪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的旋律先是复线式递升,后是反线式递降,使曲调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刻画出在摇橹声和浪花声中渔船满载而归和渔民喜悦的心情。

将军令(曲谱3-5)源于清代汇编的古谱弦索十三套,1957年,王巽之根据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会所印工尺谱整理为线谱,并在1958年到1961年间进行了修订。

乐曲运用多种技法,表现战场上的鼓、角之声,塑造了将军威武的形象和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

第三节筝,出水莲(曲谱3-6)相传是南宋末年由中原传入广东梅县地区的一支古曲,它在当地长期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乐曲以清淡的笔墨,典雅的情趣,表现出红莲出水时艳嫩的姿态,以表达人们对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风高节的歌颂。

乐曲旋律速度缓慢,古朴优美,以68板(68小节)为段落的基本结构重复变奏形成的乐曲。

采用软线演奏,即突出旋律中fa(4)、si(7)两音的按颤,以达到微升fa(4)和微降si(7)的特殊效果。

一.筝为什么又称“古筝”或“秦筝”?

陕西一带是筝的发源地吗?

二.筝的左手和右手各自有哪些主要的演奏技法?

三.筝在我国有哪些主要流派?

它们在风格特色方面各有何什么特点?

第四节琵琶,琵琶是以其演奏手法得名的乐器。

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云: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应邵风俗通“批把”条中也有“以手批把,因以为名”的记载。

“批把”是琵琶的演奏手法:

用右手向前“弹”就是“批”,往后拨(挑)就是“把”。

因为乐器为木制,亦写作“枇杷”。

魏晋时,去木字旁,加“琴”字头,写为“琵琶”,字形与“琴、瑟”类的弹拨乐器相仿。

魏晋南北朝汉时的琵琶有两种型制,一种是直柄、圆形共鸣箱,叫“直项琵琶”;

一种是曲项(头部向后弯)、半梨形共鸣箱,叫“曲项琵琶”。

前者又叫“秦汉子”,据说是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成,乐书中有“秦汉琵琶,本出于胡人弦鼗之制,圆体修颈”的记载,这种琵琶,四弦,十二柱,用手弹;

后者是东晋时期,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北方的曲项琵琶,后又传到长江流域,这种琵琶横抱,四弦四柱,用拨子弹。

第四节琵琶,到了唐代,琵琶的型制和演奏方法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保留了曲项琵琶的半梨形共鸣箱,而将曲项琵琶的四相改用直项琵琶的多柱,在12柱基础上再增加两柱为14柱,改曲项琵琶用拨子横弹为直项琵琶用手竖弹。

由于合理取舍、大胆改革,使琵琶不仅在型制上,而且在音域、音质、音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演奏技艺也有极大提高,除作为唐代歌舞大曲的领奏、伴奏乐器外,其独奏艺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琵琶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彩,乐音的美仑美奂,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为佐证: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当时琵琶名家辈出,对他们的演奏技艺乐府杂录琵琶也有十分生动的记载:

“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

始遇长安大旱,诏移两市祈雨。

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

第四节琵琶,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

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羽调录要(即绿腰是也,本自乐工进曲,上令录出要者,因以为名。

自后来误言绿腰也)。

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诮之。

及昆仑度曲,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先云:

“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

”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

昆仑即惊骇,乃拜请为师。

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

盖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姓段),以定东郾之胜。

”同时,文中还记述了:

“曹纲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不拨稍软。

时人谓:

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

”等有关琵琶演奏家高超演奏技艺和手法的评论。

至宋元时期,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空前发展,琵琶成为说唱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瓦舍勾栏等民间娱乐场所乃至深宫闺阁,处处可闻弹奏琵琶声。

为了适应声乐伴奏和独奏的要求,逐渐增设品位扩大音域。

明清时期琵琶的型制没有大的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