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748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 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没有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矿物结晶不明显,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形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片理构造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

“一”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二”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三”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四”指四种作用,即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四”也指四种物质,即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五”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即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与板块;

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3.地质构造的判断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

向斜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向斜成山)

地质剖面图判断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若为背斜(如图c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

若为向斜(如图c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

若有侵入岩体(如图b),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a中M处)还是背斜;

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c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a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图c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或已经形成了沉积岩,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或沉积岩被剥蚀;

三是当时当地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①~⑥为沉积岩、⑦为花岗岩、f为断层。

②岩层中有三叶虫(距今5.6亿~2.4亿年)化石,⑤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6500万年)化石,⑥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

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⑦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⑦侵入之前

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⑦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

解析▶ 图示花岗岩⑦侵入到了①②③④⑤层中,但没有侵入到⑥层,说明其形成年代晚于⑤层、早于⑥层,结合各层的年代,可判断D项正确。

断层f破坏了⑥、T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⑥、T之后,则B项错误;

b位于④层,而①~⑥均为沉积岩,上面的沉积岩应年龄较新,则⑤⑥处岩层年龄要新于b处。

  山东青岛的马山石林是由直径约1米,高30余米的柱状玄武岩组成,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图Ⅰ)。

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

读图,回答1~2题。

1.马山石林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Ⅱ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马山石林在地表易受到的地质作用是图Ⅱ中的(  )。

A.①B.②C.③D.⑥

解析▶ 第1题,由材料“马山石林是由直径约1米,高30余米的柱状玄武岩组成”可知,马山石林为玄武岩,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

由图Ⅱ可知,甲是侵入型岩浆岩,乙是喷出型岩浆岩,丙由沉积物形成,故判断丙为沉积岩,则丁为变质岩。

第2题,根据图中已给信息可以判断,甲、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①②为冷却凝固,③为外力作用,④是固结成岩,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

岩石在地表会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

马山石林出露在地表易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

答案▶ 1.B 2.C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断裂之后岩层⑥相对下降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油气条件

B.b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雅丹地貌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地层②形成后发生了断裂,因此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

形成③的地质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④的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

⑤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

断裂之后岩层⑥相对下降。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

b处为喷出岩,有气孔构造,质地不致密;

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

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3.D 4.A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

距今百万年)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M处的构造地貌属于(  )。

A.向斜谷B.向斜山C.背斜山D.背斜谷

6.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顺序最有可能为(  )。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D.②①④③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例等岩龄线可知,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M处数值小于4650米,其两侧相邻等高线数值为4650米,可判断为谷地地形,为背斜谷。

第6题,M处首先在沉积作用的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答案▶ 5.D 6.C

02 外力作用

▶ 以区域地貌变化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对地表形态及环境的影响

  (2019年全国Ⅱ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D.盐碱化

解析▶ 第1题,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挟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是流水;

山前平原地势平坦,而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

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

第2题,山前平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力作用强;

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

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

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的,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

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

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

第3题,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的土地更容易沙化;

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水土流失问题少;

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

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位下降,不易出现土地盐碱化。

答案▶ 1.B 2.C 3.C

▶ 结合河流河床断面图,考查流水作用对河道的影响

  (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

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题,从图中可看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

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可知,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以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

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侵蚀加强,泥沙沉积减少,原因是该时段以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

第(3)题,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

由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可知,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泥沙便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

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

深度增加。

原因:

以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

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

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考查角度3

▶ 结合地貌垂直剖面图或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2018年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

T0>

T2>

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他平坦面不会被河水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

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第3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

T1,读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考查角度4

▶ 以地貌示意图为依托,考查洪积扇分布、成因的知识

  (2017年全国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解析▶ 本题组以洪积扇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洪积扇的分布、成因,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

读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

贺兰山东麓和西麓相比,坡度差异不明显;

岩石裸露不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降水集中的关系不大。

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前,由于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差异与其他洪积扇区相比不明显。

风化物粒径较小与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没有直接关系。

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贺兰山东麓地区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该地水资源短缺,但这不是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 1.C 2.B 3.B

  (2019年全国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5.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6.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析▶ 第4题,由图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含沙量大。

该区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

第5题,北段有汾河支流汇入,河流流量增大,中段河流流量大,加之中游河流含沙量大,会使河床摆动范围增大,与题干矛盾;

故摆动范围较小可能与该处峡谷河流地貌及两岸坚硬岩石难以侵蚀有关。

第6题,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

答案▶ 4.D 5.C 6.C

  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强;

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续表)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侵蚀作用

 

  2.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3.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4.河流堆积地貌

在流域中

的位置

形成过程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洪水、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体积逐步变大,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在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发育于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地区

河流入海或入湖口处,河流流速减慢,形成三角洲平原

  5.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会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差异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黄土高原拥有世界70%的黄土分布,这里处在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下图为黄土高原兰州—郑州沿线地形剖面图,a、b为线上两地。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基岩风化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地表凹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

B.位于郑州附近,流水堆积抬高地势

C.从a至b堆积的黄土层厚度逐渐变薄

D.从b至a堆积的黄土层颗粒逐渐变细

3.a地位于b地的(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黄土高原处在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从西北内陆带来的尘土在黄土高原上长期沉积而成,所以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

第2题,a地地表凹陷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b地因黄土堆积厚,且黄土堆积颗粒粗,应是兰州附近;

读图可知,从a至b黄土堆积层厚度逐渐变厚;

从b至a堆积的黄土颗粒逐渐变细。

第3题,从黄土颗粒的堆积厚度、黄土颗粒的粗细及地表侵蚀地貌的分布可知,a地应该位于郑州附近,b地应该位于兰州附近,所以a地位于b地的东南方向。

答案▶ 1.C 2.D 3.D

河流下切,致使原先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