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778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榆林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华美德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新人教版8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⑧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⑨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⑩付之一笑:

用笑一笑来回答。

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⑪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3.背景探寻

作者和叶圣陶先生两人都曾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两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友人及同事的缅怀之情。

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弊的。

5.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①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②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③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④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⑤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课后作业

1.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

试加以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好友张中行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方面的品德。

对于好友的“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张中行先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

文本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然后回答问题:

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在旧历年的除夕,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叶圣陶先生却远离人世而去。

在喧闹的环境的衬托下,这样的消息无疑会使人的哀愁倍增。

2.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8段),然后回答问题:

(1)第2段引用《论语》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语》中的言论,指出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高度赞扬他的品德之高。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没有搀合,是单一的儒。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做铺垫。

(4)第3段写吕叔湘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侧面描写。

通过转述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为他的文章描标点的事例及感受,从侧面烘托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行。

(5)“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3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

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6)第8段中,“做”和“作”分工的事例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因为以确定“做”和“作”分工为例,说明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9段),然后回答问题:

“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叶圣陶名句集锦

·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

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作文即做人,我手写我心。

将来的固然重要,因为有跨到那里的一天;

但现在的至少与将来的一样重要,因为已经踏在脚底下了。

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叶圣陶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请你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2.以《二三事》为题,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小片段。

8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学习目标

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修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修养。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学法指导:

1.同学们在学习两则故事时,不妨将文章多朗读几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训练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揣摩文中的虚词,尤其是语气助词,通过它感受文言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

3.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片段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尝试着用古文去书写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也有利于更深刻地体会选文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用“/”给文章划分节奏,力争当堂成诵。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内集:

儿女:

俄而:

骤:

未若:

【常识积累】3.刘义庆,朝宋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组织文人编写的。

《咏雪》选自“”篇。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文意梳理】1.请尝试用自己话讲述该故事。

【文意梳理】2.《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选择一个寒雪日?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2.《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知识能力运用

【文言语法】1.分析下列两个句子运用了哪种特殊句式,并进行分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达标检测

1.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

2.判断正误。

A、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B、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

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

3.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参考答案

1.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不久,一会儿。

急。

不如,不及。

3.南;

文学;

言语

1.略。

2.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正是赏心乐事。

1.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

学生答案:

“撒盐”一喻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从“雪内日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子外风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与“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1.

(1)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省略了介词“于”,原序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1.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错;

3.

(1)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检测内容:

第一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吝啬(lì

n)  抖擞(sǒu)  嘹亮(liá

o)  棱镜(lé

ng)

B.睫毛(jié

)宽敞(chang)静谧(mì

)着落(zhá

o)

C.娇媚(mè

i)朗润(rù

n)贮蓄(chǔ)烘托(hōng)

D.黄晕(yù

n)莅临(wè

i)萌发(mé

ng)高邈(miǎo)

【解析】B.着落(zhuó

);

C.贮蓄(zhù

D.莅临(l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2分)

A.卖弄   干燥   橙清   披蓑戴笠

B.浆汁   安适   肌肤   倾盆瓢沷

C.冷冽   响晴   干涩   一番风情

D.化妆   宛转   慈善   淅淅历历

【解析】A.澄清;

B.倾盆瓢泼;

D.淅淅沥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这款电动剃须刀巧妙地将祥云纹与故宫经典霁蓝色结合,尊贵典雅,特别适合咄咄逼人的优雅男士。

B.清晨或黄昏,三三两两的燕子在院内盘旋,呼朋引伴,或倏然静立在晾衣绳上,剪刀似的尾巴翘立着。

C.我现在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了,你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拘束。

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盐田交响乐团为深圳市民献上了一场花枝招展的京剧交响红色艺术盛宴。

【解析】A.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用在句中既不符合语境义,感情色彩也不恰当。

C.各抒己见: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所使用的对象应是多人。

D.花枝招展: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不能用来形容“京剧艺术表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B.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冬天真得算个宝地。

C.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小明今天没来上学,班长估计他肯定是生病了。

【解析】B.搭配不当,应改为“冬天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C.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估计”和“肯定”矛盾,去掉“肯定”。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田野”“蜜蜂”“母亲”“薄烟”“屋顶”“昏黄”“秋天”都是名词。

C.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D.“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解析】“昏黄”不是名词,是形容词。

6.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恰当的一项是(C)(2分)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7.根据提示默写。

(7分)

(1)“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海中岛屿高耸突兀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诗人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综合性学习。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来吧,同学们,来参与“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去欣赏如画的风景!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主题标语。

(2分)

示例:

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意思对即可)

(2)请你仿照给出的环节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

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

诵四季诗文

第三环节:

唱四季歌曲

第四环节:

四季常识竞赛

(3)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为了使我们周围的环境更美好,请同学们在留言板上留言。

(3分)

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行动,保护大自然。

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关爱大自然,就是关爱我们的生命。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次北固山下(4分)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9.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青山、绿水、潮水、风帆、红日。

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中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伟气势。

C.颈联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解析】尾联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

(二)郭伋不失信童儿(9分)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

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

)始至行部: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②西河美稷:

地名。

③讫:

完毕。

④别驾从事:

部下官吏。

⑤野亭:

郊野的亭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及事讫(等到)       

(2)先期一日(选定的日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对曰:

(儿童)回答道:

“听说使君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

(2)使君何日当还?

使君哪一天能回来呢?

13.郭伋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做人要守信,要言行一致;

成人要为儿童做好守信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话。

【参考译文】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个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迎拜。

郭伋问:

“孩子们为什么从远方来?

”(儿童)回答说:

”郭伋辞让致谢。

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

“使君哪一天能回来?

”郭伋叫部下官吏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

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

郭伋做人就是这样。

(三)山间春色(原创题)(16分)

白忠德

①山里的春天很是热闹,山花姹紫嫣红,草木生机勃发。

②山茱萸在我老家很常见,也是最早报春的。

房前屋后的山茱萸花,朴素雅静,牢牢锁住人们的目光。

它绽放早,花期长,红玛瑙似的果子也好看,还可以摘下来晾干卖钱。

③山茱萸俗名枣皮,花是淡淡的黄色,没有樱桃花那么浓烈,也没有那股药香,但它是味药。

千百年来,茱萸花静静地绽放,寂寞地凋零。

人们享受着鲜丽的果实,却忽略了淡雅的花。

陕西佛坪的山茱萸,吸引来好多游客驻足观赏。

④山桃花跟着来了。

在悬崖,在坡边,在地头,一枝两枝地开,三朵四朵地放。

它懂得谦虚,知道自己的果实又小又涩,没法与山茱萸比,就使劲在早春欢笑,引来游人目光。

⑤野樱桃花也不愿落伍,它比山桃树个头高,白白的花儿招摇在山林。

人们远远就能看见那一蓬蓬的花房,想着小拇指头大的果儿,黄亮亮的。

蜜蜂比人的嗅觉好,远远地闻到花香,飞出蜂房,穿着单衫子,顾不得微寒的风,享受劳作的欢快。

⑥杏花穿着粉白的衣裳,梨花戴着洁白的帽子,棠棣打着黄色的领带,呼朋引伴地来了,排着长长的队来了,带着斑斓艳丽的色彩,踏着春风来了。

⑦是画眉的一声呼喊,让大山雀首先响应,众鸟纷纷参与进来,奏起交错起伏的乐章。

布谷鸟早早飞来,催着人们种庄稼。

啄木鸟知道这个季节虫子已冒头,在桦树上瞅瞅,在柳树上盯盯,顺便尝尝美味。

两只黄豆雀飞来飞去,找地方做窝,辛苦着,快乐着,惹得春姑娘都为它们鼓掌。

⑧劳作的人们在地头忙活。

他们生于此长于此,土地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

他们开始翻地栽洋芋,敲碎土疙瘩,准备种苞谷、点花生、插苕秧。

他们如蜜蜂般劳碌,为春日的山沟添了好多生气。

⑨此时有一人,挖着黄花苗,摘着阳雀花,躺在青草丛中数云朵。

天是前几天洗过的,干净得很,像是一匹蓝缎子,被山山峁峁扯着角。

⑩这个人便是我。

此刻,我正陶醉于这怡人的春色里。

(选自202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14.作者为什么最先写山茱萸?

山茱萸在作者老家很常见,也是最早报春的,它绽放早,花期长,果子好看,还是味药。

15.第⑤自然段写蜜蜂有什么作用?

一是侧面表现了野樱桃花的香,二是表现了蜜蜂的勤劳,表达了对蜜蜂的赞美之情。

16.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杏花穿着粉白的衣裳,梨花戴着洁白的帽子,棠棣打着黄色的领带,呼朋引伴地来了,排着长长的队来了,带着斑斓艳丽的色彩,踏着春风来了。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杏花、梨花、棠棣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花儿色彩的斑斓艳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花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17.请根据提示完成本文的写作思路。

山花姹紫嫣红——鸟儿欢乐鸣叫(奏起乐章)——人们辛勤劳作——作者陶醉春色

18.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描写早春山间的美丽风光、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劳作场景,表现了作者陶醉于怡人的山间春色中的欢欣,表达了作者对山间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一窗暖阳(15分)

孙丽丽

清寒的早晨,太阳缓缓升起,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

瓦上敷着的厚霜,一点一点消融,屋顶变得潮湿了,像下了一场细细的微雨。

明媚的阳光,斜斜地射进院子里,院子一下有了生机,暖意在蔓延。

暖暖的冬阳下,女孩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的阳光下,专注地织着毛衣,阳光在金属针上闪烁着,脚下的小篾篮里,卧着一个胖胖的毛线球,旁边一只小猫安静地沐浴着阳光,女孩脸上透出一种幸福和绵远的爱意,秀丽的头发闪着金黄的光芒。

在寒冷漫长的冬日,谁不喜欢一窗暖阳呢?

阳光就这样落下来了,像雪花,轻盈无语,又似长了绒毛。

我仰起脸庞,阳光干净而透明,有点晃眼,穿过树叶与树之间的缝隙,投入淡蓝的影。

冬天,闲下来的母亲,喜欢在阳光下糊布壳子——一种做鞋子的原料。

在洁净光滑的木板上,把平时收集的边角布料或不穿的旧衣,一层糊子、一层布地贴,贴上四五层后,拿到阳光底下曝晒,于是,我们穿在脚上的布鞋,便贮藏了阳光的温暖。

冬天阳光下,母亲也晾晒腌制萝卜干,切细拌上佐料,盛放在竹篾里,这样一年里,我们就可以慢慢品尝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母亲做这些时细致安静,冬阳明亮得像有声音,村子里非常静,人们的心思也变得简洁,冬阳在落,时光仿佛被拉长,远处有羊在叫,心里便滋生出一种远意,真是天道悠然。

冬阳下,村里人喜欢在老屋前晒太阳。

老人们抬起昏花的老眼,也禁不住冬阳暖暖的诱惑,慢慢踱出门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