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6858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三)数学德育化 2

三、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德育功能 2

(一)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二)培养理性精神 2

(三)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3

(四)培养意志和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3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科技修养 3

四、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及原则 3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3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原则 4

五、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实施策略的建议 5

(一)不断增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识 5

(二)积极探索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5

(三)主动把握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9

六、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9

七、结束

语 10

致谢辞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一、引言

当前,重视德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江泽民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首位。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为了贯彻“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每一位数学教师应主动关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

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种文化基础的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作为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数学以其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

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

第三,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

神。

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数学的具体教学中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大胆探索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数学学科素养。

德育在当今数学教学中有已一定的渗透和表现,并且也在一定地加强和改进。

但是忽视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部分数学教师存在着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

(一)数学无德育

这类教师从心底里认为数学教学没有德育任务,因而教学中只讲“数学味”而抛弃“思想味”,品味单一。

其实,数学教学中有非常明确的德育任务要求:

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启蒙、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建立、数学素养的提升等等。

如果教师认为这些不是德育的内涵,不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与要求,那么就很可能会回到“课本代表一切”、“知识代表一切”的老路上,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例如:

“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就是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演算、检验、估算等态度与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应该说,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缺德育内容,也不是没有德育任务和要求,缺少的只是发现、挖掘、利用及实现要求的行动。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与进

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应该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数学缺德育

有些教师从客观上认为数学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本身就不具备德育的功能,内容上也缺乏德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不讲德育只讲数学,只有“数学味”而错失了“思想味”,结果白白丢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也丧失了数学科学观建立的源泉。

比如二年级上册“统计(一格表示2)” 的教学,笔者就曾在一次大型的观摩活动中听到过一位教师是这样来处理教学过程的:

上课一开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用筷子夹弹子的游戏,由于弹子很难夹,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夹出的弹子都可以在规定的统计图中用一格来表示1个,这时只见教师灵机一

动:

“刚才同学们都夹的很认真,老师每个小组奖励4个弹子。

”小孩子十分高兴,可台下听课的老师一片哗然。

尽管这位教师在课的设计安排上非常精致,可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应变”,成了上千教师议论的焦点。

为什么?

就是因为,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强调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性,而教师对数据的随意更改,虽然获得了数学教学的素材,达到了数学知识教学的目标,但却失去了统计的科学价值,失去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强调科学的统计观的良好的机会,这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三)数学德育化

这类教师从主观上认为数学教学应强调德育,因而教学中过于“思想味”而冲淡了“数学味”,本末倒置。

其实,数学教学中有非常清晰的德育目标定位:

那就是德育是数学教学的“副目标”、“辅目标”,它的定位是渗透。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培养人,数学课一定要渗透德育,不然总会显得美中不足。

可是如果这种愿望太强烈,有时就难免会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弄巧成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使数学失去原有的“数学味”。

比如二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飞天的情境导出新课,本无可厚非,也能无形中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的上进心,但如果一定要强调飞天的意义,要学生向杨利伟学习,长大成为科学家,那么就会冲淡“时分秒”学习的数学味,使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移,不但思想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知识教学的目标也无法达成。

三、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德育功能

(一)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

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

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

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

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

因此,数学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

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三)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

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

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

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四)培养意志和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

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教学而被乱兵所杀。

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将百折不挠的精神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数学学习中,接受挫折的磨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科技修养

由于在教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同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

子”[2]。

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

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与群论,集合论与数学基础,“李约瑟难题”

和“陈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四、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及原则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数学教学中德育主要有隐蔽性、深刻性、整体性、层次性、制约性等特点。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它的隐蔽性。

它的深刻性表现为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

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

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

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是它的整体性。

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

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

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

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

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

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

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

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3.系统性原则

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形成,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

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意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

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

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

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实施策略的建议

(一)不断增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识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曰: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意思是说,作为老师担负有传道、授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任务。

所以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注意把塑造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有育人。

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必须十分清楚地明确自己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增强德育渗透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操,打造自己的完美人格。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受意识的支配。

一个人的学习品质——意志和毅力的好坏,往往会影响他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他的生存能力。

因此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不断增强对学生进行数学品质这种德育因素的渗透。

(二)积极探索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小学数学是学生在数学学习阶段中的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因此,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数学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年级教学之中。

笔者经历了2006年4月的特色教育实习和2007年9月至10月六周的综合实习,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借鉴前人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探究和深入具体课堂的教学实施,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七种途径。

1.通过介绍史实的途径

《课程标准》指出,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应包括一些辅助材料,如:

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是一种数学文化

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国情教育和爱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的确,教学时要适当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对后续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当学生通过“滚圆”活动,求出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后,教师趁机让学生了解p值的最早研究,还告诉他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数学家利用计算机求出p值已突破10亿位小数大关,p值的研究,尤其是现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电脑的性能如何,数码的程度优劣可以用p值来检验,每一次p值数位的增加,标志电脑性能的一次大提高。

通过讲解学生不仅被圆周率p的奇特所吸引,更为当今科技的高度发展而感叹,爱科学的思想油然而生。

在数学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这

些激动人心的事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借习题进而引申

数学教学中把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等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

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后,设计这样的一道习题: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840、1900、1997、1999、2001、2004、2O00

平年( ),闰年( )。

结合1840年、1997年、1999年、2001年,讨论各有什么大事件值得我永远记住的呢?

为了更加形象、深刻表现当时壮观场面,把它做成课件。

每年份附图片,然后,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再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

这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问题,结合有关时间事件使学生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又如:

笔者实习的是四年级,一次在听一位已有一些教龄的老师上《大数的认识》,其中例5,学会把整万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该例题的情境是红白细胞的个数,但是该老师只是单纯地将数改写,而未涉及一点关于红白细胞的常识,本人觉得这样就使该堂课的数学教学显得有些单调无味,也会难免影响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

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也是数学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认为那不是德育的内涵,不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与要求,那么就很可能会回到“课本代表一切”、“知识代表一切”的老路上,而无助于学生的成长。

相反我认为可在该章《大数的认识》新授过程中或者练习题中可设计一些环节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练习课中,可查阅资料,编出如以下练习题:

练习:

读出下列各数。

(1)解放前,我国被帝国主义判定为“无油国”,解放后,我国不但甩掉

了“无油国”的帽子,而且石油产量连年增长,1993年,我国石油产量达到

136480000吨。

(2)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共杀害了31887646个中国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0000000000美元。

(3)我国的领土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

·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品德教育。

再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统计图表”时,可出示一个例题:

下图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4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制成统计表:

194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表 单位:

亿元

年份

1948

1953

1957

1978

1993

2002

生产总值

97

100

155.6

466.9

1797.2

2502.3

然后,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和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此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自然而然地受到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教育。

3.明确教育目的

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参与学习。

因此,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并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在镇海区中心小学特色见习中,浙教版四年级下册,在学生学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和整理时,老师提出问题:

“某学校大门的路口车流量很大,师生们经过这个路口很不安全,大家想想办法,怎样做才保证安全?

”学生讨论,提出“建成天桥、设信息灯、画斑马线”等方案。

师:

“到底哪一种方案受欢迎呢?

我们就采用今天学的画‘正’字法收集数据。

先拿出一张白纸,定上这三种方案序号l、2、3,老师唱票大家统计”。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咱们班赞成l号方案的人数最多,建天桥确实是个好办法,课后,我们将这个方案转告交通管理部门,建议在路上修建过街天桥,保证师生过马路的安全。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收集数据用‘正’字法,整理可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并告诉学生在生产及生活中常用到用“正”字法解决问题。

在六年级上册教学“比例尺”概念时,可以通过介绍在绘制地图或机器零件的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长度)缩小或放大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

这一事例引出“比例尺”这个概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和科研都离不开数学。

这样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是有较强的连贯性和抽象概括性,而知识本身和数学过程均充满辩证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教材,但它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

(1)过程中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来启发学生逐步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在变化发展之中,逐步学会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在教学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利用活动的教具,根据发展的观点来沟通这三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一个活动的梯形,当一边逐渐缩小,最后为零时,梯形则变成了三角形,如果是将梯形的一边逐渐扩大(延长)至与另一边相等时,则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观察,使他们在创新中沟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动态的角度,发展的观点去把握数学知识。

(2)过程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小学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

例如: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一年级主要的教学内容,如5和1组成6,6可以分解为3和3或者1和5。

加与减,多与少,乘与除,部分与整体等等,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成对的“矛盾”同时对比呈现在面前,请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在分析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中,使学生受到了“对立统一观点”的启迪,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在过程中渗透“实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