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59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文言文课文知识点复习

  

陈涉世家

课文内容理解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

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

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

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的中心是:

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选材有详有略。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与“等死,死国可乎?

”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

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具体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

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

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舆论准备包括:

(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

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

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

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

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

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4、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5、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6、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7、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

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8、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

请根据第二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案要点:

(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9、陈胜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原因

  

(1)陈胜年轻时便有“鸿鹄之志,所以当遇雨失期,900戊卒面临“法皆斩”的命运时,他便与吴广谋“举大事”,宁可“死国”而不“亡”,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他能正确地审时度势:

精辟地分析当时政治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3)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

他根据秦二世搞阴谋继君位又矫父命杀太子扶苏,政治不得人心,又根据楚人反秦情绪最强,都把复楚希望寄托在楚名将项燕身上。

于是果断提出“诈称扶苏、项燕”这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

  (4)巧妙机智地起义准备工作:

决定起义,但他们并未鲁莽起事,而是巧妙机智地先将“陈胜王”置所罾鱼腹中,借神的力量“威众”,又以“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大造舆论。

  (5)精心策划的组织发动工作:

利用吴广素爱人得民心而被笞,引起士卒的同情,然后选好时机,并杀两尉;

接着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并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激励士卒,当徒属皆曰“敬受命”时,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率众进攻大泽乡。

难句例解

尝与人佣耕 

译文:

曾经跟人家一同当雇工。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中(或私下)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神祠里去。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是张楚。

又,“大楚兴,陈胜王”的译文是:

大楚兴起了,陈胜做王了。

不能译成:

张大楚国兴起了,陈胜做王了。

召令徒属 

召集并号令党徒。

夜篝火 

在荒野无人处搭起木柴燃烧

  开放性试题

 1、 

出自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

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

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

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唐雎不辱使命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易:

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

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

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

”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

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课文内容理解  

1、

问题探究  

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

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

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

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

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

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一副骄态。

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2、

具体问题  

1

、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