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73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新课程标准搞好美术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模块B

模块C

模块D

模块E

美术鉴赏

绘画·

雕塑

设计·

工艺

书法·

篆刻

现代媒体艺术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评价建议

六、教学建议

七、课程资源

八、教材编写建议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涵养美感,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

二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人文性质的“人”是指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朴素的,非“物”非“神”的。

其基本属性包括:

“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

“文”即文化,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不仅仅指知识(经验),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等;

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

所谓人文性质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

人文性质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

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鉴赏基础(美术语言美术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生活、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

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

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

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创设美的情境,以美促情,提高审美意识

在美术课中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的得体的仪表),美的语言(文雅,富亲和力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作品,学生优作),美的教学手段来打动学生,以美促情,引起美的共鸣,唤起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

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所谓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注重文化情景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

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美术学习:

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②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③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怎样在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一个课例

中国山水画

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表现原则}审美特征;

2让学生能把审美特征运用到具体的作品欣赏中,且能真切地感受到自然山水与山水画对人的畅神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历代山水名家名作;

4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大体绘画步骤与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山水画表达情绪与情感。

重点:

宋元山水名家名作欣赏与山水画的大体绘画步骤与方法。

难点:

对山水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的区别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及中国古代美学观念介绍(“自然论”)

第二课时: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北宋、南宋的山水画作品欣赏

第三课时:

元明清的山水画作品欣赏

第四课时:

当代山水画作品欣赏与创作

上课

第一课时我不在教室上。

我把学生带到外面草地上。

(校园环境大体介绍。

图书馆后、树木、草、石头等。

调皮的学生行为,允许。

)学生坐着、站着、躺着都行,但必须与我保持在5、6米的范围内。

(我要给学生们一个自然的、自在的环境,他们才能自然的感受、自在的感觉。

(这就是人文的环境。

)同时我又能很好的对学生加以控制。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中国画:

运用我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审美观念,讲究笔墨技巧和以线造型的方法,强调装裱艺术。

这种绘画形式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

什么是山水画?

在中国画中以自然山川景物和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称为山水画。

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与西洋绘画横向比较)

1二者字面上的解释都是“以自然山川景物和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

2所处的绘画体系不同,表现形式不同;

3风景画一般写实,重再现性。

山水画一般写意,重表现性;

(科学性与人文性)

4“山水”有江山,河山之意,喻国家{如岳飞“还我河山”,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水画更有对故土与祖国的依恋,热爱与赞颂之情。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人文性并与对家国之爱充分联系)

(在这个基础上乘热打铁,讲解中国古代美学观念)

三自然论

中国古代美学(包括音乐美学和美术美学),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理论,众多的学派。

但总的艺术核心可归结到自然论。

所谓自然论,其总的精髓是:

崇尚自然山川;

自然山川之美是造化之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自然论的基础上,出现以下艺术观念:

(1)天人统一观

指人与自然是亲切和亲和的关系,亲子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人和艺术家特别注重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将自身融入大自然运

动,响应自然,与自然之道息息相通,终至天人浑化为一。

(有所谓“归隐”)因此,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是率真纯洁如赤子,他的精神透彻如明镜,他的技法运用自然如游戏。

真正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心物统一观

中国古代艺术精神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心”与“物”,即什么主体与什么客体应

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古人认为精神高尚的人,其心灵具有清,空,悟,起,平,直的特征。

清与空,

使人能观照自然;

悟与起,使人能领会自然之美,感悟真理,升华精神;

平与直,才能为君子之道。

因此,唐代张早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宋代郭熙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

”明代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清代石涛提出“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也。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3)神形统一观

“神”指精神,风采,或者说是被表现者的构成形态的主要节奏和高潮点;

“形”

与“神”相比,“形”是手段,方法,“神”是目的。

但怎样通过“形”去表现“神”呢?

东晋顾恺之提出“悟对以通神”,既指审美主体内心世界洞察性的感悟活动与对象客体内心世界息息相通,神交默会。

这样,画家所捕捉的对象的“神”就不只是对象精神特征的单向层面,而是画家以自己的心胸,精神往还观复,从而产生的双向经纬的和谐“织体”。

因此,这艺术的审美造物之与天然的审美对象,不是复制,不是再现,而是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熔铸,表现为一种不同于对象的形神合一的新质态。

(这些美学观念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化身,使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灵)

(有了对中国古代美学观念的介绍,讲解山水画的表现原则(审美特征)如春雨润物,自然而然)

四山水画的表现原则(审美特征):

(先讲解审美特征,再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感受。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受情景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身游(游历)————神游(意念对应山水)————神思(对山水加工改造)——-致情————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畅神抒怀

“天人合一”是境界,“畅神抒怀”是目的。

(1)宗炳:

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2)王微:

望秋云,神飞扬;

临春风,思浩荡。

(3)张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4)石涛:

借笔墨以写天地万无而淘咏乎我。

第二课时

北宋四家作品欣赏:

(1)《读碑窠石图》李成北宋

作者李成(916------967),字咸熙,长安人,唐朝宗室后裔。

唐末定居山东营邱,世称“李营邱”。

据记,他为人自负,不趋权贵。

其山水画被评“古今第一”。

初师关同,后自成一家,善于表现齐鲁景色,擅长描绘寒林暮霭,烟云变幻的平远景致。

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其画“气象清涑,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致。

营邱之制也。

(《宣和画谱》所评:

“(李成)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之间。

”李成晚年好游历于江湖间,后依附于司农卿卫融门下,在那里终日的酣饮狂歌,竟醉死在客舍中。

作品介绍(李成画景,王晓画人物。

)绢本、淡设色、纵125.9厘米,横104.9米。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播民乐曲《广陵散》)简单介绍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以讨论方式欣赏作品。

(2)《溪山行旅图》范宽北宋

作者范宽(950-----1027),原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初学荆浩,后学李成,其后顿悟:

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去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

吾与其师诸物,未若师诸心。

(《宣和画谱》)后住太华山,终南山中。

其作品势壮雄强,峰峦深厚,虽盛夏亦感寒气袭人。

作品,具体介绍,绢本、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此图右下树荫处有“范宽”两个小字,多年来从未被人注意。

据说在1958年是李霖灿发现了这个签名。

此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宗炳“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播古曲《高山流水》)

提问学生

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请将自己融入作品)

作者想表达什么意念?

对作品小结

作品充分体现了范宽作品的势壮雄强的北派特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的热爱及其广阔的胸襟。

此作品历来被称为“宋画(山水)第一”,徐悲鸿先生称此画为“宋画中当为无上神品。

(3)简介郭熙《早春图》

绢本水墨,纵158.3cm,横108.1cm。

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简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绢本,设色。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王希孟,1096年生,徽宗时画院学生,擅画山水。

政和三年(1113)18岁时画成《千里江山图》,不久死去。

其它略

教学片段实录

组织教学

师: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天人统一”与“心物统一”两个审美观念,同时我们也介绍

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表现原则。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作品。

请大家先看投影屏幕,了解一下作者李

成的生平与他绘画的风格特征。

(李成(916------967),字咸熙,长安人,唐朝宗室后裔。

唐末定居山东营邱,世称“李营邱”。

初师关同,后自成一家,善于表现齐鲁景色,擅长描绘寒林暮霭,烟云变幻的平远景致。

李成晚年游历于江湖间,后依附于司农卿卫融门下,在那里终日的酣饮狂歌,竟醉死在客舍中。

《宣和画谱》所评:

”)

(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称其画风“气象清涑,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致。

请看投影屏幕,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李成的作品《读碑窠石图》:

这件作品是李成画景,王晓画的人物。

绢本、淡设色、纵125.9厘米,横104.9米。

画面的左侧画有乱石一堆,石上生有五六棵盘曲的枯树和疏落的荆棘,远处低矮的土丘上生长着杂树几丛。

中景绘有一尊高大华丽的石碑,碑前有一骑驴长者仰头观看,似乎沉静在回忆中。

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并给你们播放一首民乐古曲。

请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进入作品,感受体验作品的意境。

(播放民乐古曲《广陵散》音量适中)

生1:

我觉得有荒凉﹑冷清的感觉,仿佛毫无生气。

生2:

整个画面有一种宁静﹑寒冷﹑秋风瑟瑟的味道,还有些空间模糊的感觉。

生3:

有点象这首乐曲,慢慢的﹑幽深的,好象时间过得很慢,树也长了千百年似的,心里有点难受,就觉得心里有些堵。

生4:

树木枯死,石碑阴深,气象萧疏,好恐怖,有点怕。

生5:

给我一种荒芜飘渺却又宁静致远的感觉。

听着音乐看作品似乎还能感觉到有风吹过树枝与碑身的声音。

生6:

老师,很抱歉,我觉得音乐好听就没想其它的了。

生7:

老师,我刚才闭着眼睛听着音乐在想象。

我好象走到了画中,四周很安静,石碑很高大。

老人静静的看着,小孩静静的站着。

树枝轻轻一掰就断了,杂乱的土石堆,稍远处好象还有雾气。

整个感觉是荒凉的﹑寂静的。

生8:

四周特别安静,老人不仅在观看石碑,好象还沉静在思考中回忆中。

大家都说的很好,说明确实是进入并感受了作品。

我还想重复我的观念:

只要是你真实感觉感受到的,都是正确的。

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充分感受,尽情表达”。

我还给大家五分钟时间,你们可以独自分析体验﹑理解思考,也可相互讨论,分析探讨一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观念。

(同样还是播放这首民乐古曲。

低音量)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对自己才华不能施展的不满。

我认为作品表达出的是李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

那个高大的石碑可以看作是过去繁华的象征,盘曲的枯树想必当年也很繁茂。

这些正是过去美好生活见证物。

我同意前面那位同学的说法。

我觉得可以用《红楼梦》中曹雪琴的《好了歌》中的一句词来概括《读碑窠石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观念:

“古来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我们几个同学讨论后认为李成不趋权贵,而且为人比较自负,在当时的生活中可能并不是很得意。

加上他又出身皇族,自认高贵。

两者的巨大差距使他对现实不满,必然对过去会很怀念。

画中的老人就是他自我写照,他正沉浸在碑中,沉浸在过去中,怀古悲今。

我补充一句,虽然过去繁华高贵,虽然也怀古悲今,但过去就是过去,不能再回。

我们还觉得那个老人画在画上特别好,因为只有老人才给人们一种饱经风霜﹑历尽苍伤的感觉,他仰头观望石碑才更能给人一种怀古悲今的感受。

同学们讲的都不错!

你们不仅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了作品,而且还根据自我的认识补充丰富了作品。

很好!

三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树立课程功能综合化的课程观

现代课程论强调,正确处理知识、态度观念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单一的课程功能(知识与技能)向多元的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功能转化,使课程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均衡性和适应性。

课程目标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课程功能方面实现了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的拓展。

既重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认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就是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表述。

美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学习内容是:

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习美术知识,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过程与方法维度,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显然,理解三个维度的内涵,把握好其中的关系,是全面把握美术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要点。

这里要把握:

(1)美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科教育功能中最基本的,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生发的。

在关注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同时,把握好美术最基础知识与最基本技能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通过过程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是学习化社会中人们要终身学习所必须的。

(3)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这是所有课程的责任。

其内含有两方面:

一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对个体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理解为:

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深刻认识学科的人文性质

3.深入理解五个美术学习模块的内含

其他专家会讲。

4.美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项重点即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就是将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的学习。

改变教师是课堂唯一主角的现象,提倡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在自主学习中,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基本原则。

要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来实现自主发展。

要把握美术实践第一的原则,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形成能力,丰富情感,锤炼悟性,学会学习。

合作性学习有这么几个要素:

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②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④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同学之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提升学习成绩,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

5.建立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应体现为一种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

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其兴趣和经验是其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有赖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导向。

要确立民主化课堂氛围,从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出发,营造讨论交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会有利于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才会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6.吸纳后现代课程观

与现代课程观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这样一些特征:

主张课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因其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程目标不完全是预设的、不可变更的,而是可以不断调整的。

还认为,课程的组织不再局限于学科,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

课程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发展和创造知识。

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以权威的观念控制课程。

很显然,以上后现代课程观念对我们基础美术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一般规律的规范性,其特点是线性的、机械的、预设的、静态的、测量的、结构的等等。

而美术课程是人文学科,是围绕人的感受、人的情感、人的精神所展开的。

人是有生命的,生命的特征是有机的,所以美术课程在兼顾两种课程观的同时,更应较多地吸纳、借鉴后现代课程观,以改变美术教学的面貌。

7.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评价方式的转变,首先应是观念的改变,只有教师评价观念发生了变化,才能使学生成为正确评价观念的受益者,也才能推动整体教学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的突破。

这对调控教学,促进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