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80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3,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探究笔算方法。

启发思考:

20,会用竖式计算吗?

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引导学生回答:

“3”表示是3个20,不能写在十位上。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6÷

20150÷

30。

学生验算。

互相交流评价。

三、巩固深化,实际应用。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

1、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

一、复习准备,引出新知

1、出示估算题请你估计下面式子的商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510÷

90922÷

40756÷

80

2、出示引导题【教师拿一本书说】老师手里的书共192页,现在老师决定每天看30页,你觉得我能看几天,还多几页?

3、那如果老师现在决定每天看32页的话,那我得看几天,还有没有余下的页数?

请同学们先列出算式先不要解答。

4、学生列出式子后,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和刚才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也来估算一下,商是多少?

你是怎想的?

2、交流个人观点后,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把32看作几十来试商,并尝试完成书本P6例题中需要计算的地方。

3、集体交流计算结果后,组织验算。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讨论这回应该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

(2)、组织讨论结果,说明为什么看作40来试商。

5、交流试商结果后,再让学生完成计算。

6、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对比着说说把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完成想想做做1)

2、讨论想想做做第2题中每题改怎样试商,然后让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角的认识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

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

这是一条什么线?

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

这条线叫什么名字?

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

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

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不同点

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有1个端点

线段有2个端点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

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

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

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

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2.学生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在一步一步的操作中让学生自主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3.通过判断、比较、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

掌握量角的方法,会读量角器的两圈刻度。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

一、复习导入。

1.媒体出示一个角,演示角变大、变小。

2.明确角的大小的含义。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二、探索量角工具。

1.猜一猜:

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呢?

2.验证:

(教师出示材料)

(1)出示一个活动角,用它能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指定一学生上台演示。

(2)出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角,用它们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3.小组活动:

运用这些大小一样的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交流反馈:

重点:

(1)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

(2)小角比的优点。

5.导出量角工具:

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工具。

6.初步量角:

(1)试一试:

解决用18等份的半圆工具量角时注意的问题。

(2)练一练:

用这个半圆工具再量几个角,引出细分,变成180等份。

三、认识量角器。

1.优化量角工具。

(1)认识1°

的角。

师:

为了更加精确的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一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

这样,就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每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度。

(2)认识几度的角。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55°

的角:

这个角多少度?

你怎么知道的?

(2)出示125°

师引出在180等份的半圆工具上标上内圈刻度。

(3)出示反方向55°

的角,这个角又是几度呢?

师引出在180等份的半圆工具上标上外圈刻度。

3.出示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四、用量角器量角。

角的分类和画法

1、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画法。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

一、导入

谈话: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角。

(板书:

角)

请大家拿出活动角转成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操作。

二、展开

1、学习角的分类。

(1)、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你转成的是什么角?

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定几位学生汇报之后,提问:

在转成的这些角中,哪种角的度数你能一下子说出来?

是多少度?

请用量角器再量一量。

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

直角90度。

你能估计一下转成的锐角、钝角是多少度吗?

结合学生的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关于锐角、钝角的度数,你能说出它们大小的范围吗?

出示:

锐角小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并小于180度。

(2)、认识平角、周角。

老师转动活动角形成的一个平角。

你能描述这种角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指出:

这种角,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看起来“平平的”我们叫它平角。

平角是多少度?

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

平角180度。

你能指出图中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平角的大小指的是哪一部分只画一条直线说它是平角行吗?

再点上顶点说它是平角行吗?

老师和学生一起转动活动角形成一周角。

讲述:

像这样,一条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你知道周角是多少度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周角360度。

画周角只画一条射线行吗?

(3)、探讨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直角、平角、周角有什么关系吗?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后板书: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2、学习画角。

(1)、画60度的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5种角,现在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角吗?

在纸上试着画一个60度的角吧。

边操作边小结:

确定顶点和一条边——“两重合”——找刻度、描点——连线。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用量角器独立画角,老师个别指导。

同桌之间用量角器量一量检查所画的角。

怎样滚得远

让学生在探索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的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图,木板,米尺,胶带圈,三角尺。

一、创设情境

出示滚油桶和从山坡上滚木头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并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二、自主探究

1、提问:

你们知道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还跟斜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有关

2、谈话:

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吗?

怎样才能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3、老师演示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的实验。

用一块长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

用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

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询问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滚动几次让学生看看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是不是每次都同样长。

发现滚动的长度不同时,再讨论:

把哪个数据作为结果比较合适吗?

知道要求出几次的平均数比较合适。

4、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反复实验。

(1)、你们也先搭一个与地面夹角成30度的斜坡进行实验,记录每次量得的长度,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填入表中。

(2)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能所所分别搭成与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吗?

请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填入表中。

(分小组进行)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45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60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三、交流总结

请同学们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说一说你的发现。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没有括号)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一、问题提出、引入课题。

师:

同学们,为了鼓励本学期进步大的同学,老师现在正想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

你们认为准备什么礼物好呀!

你们的提议真好,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们看P30的插图。

现在呀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我该花多少钱呀?

把你的算出来的结果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和同桌说说。

(集体交流,学生叙述各自的方法,教师相应把学生的运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的做法,做适当点评。

那么同学们用分步做的方法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个算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1、让学生观察刚才的两个算式并说说各表示什么数量关系;

2、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最佳式子:

3+20

4、那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列成:

3+20?

我们在算的时候该先算什么?

为什么要样算?

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过程,明确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再算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

5、出示P30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然后交流并讨论运算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运算?

6、总结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的规律。

出示P31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

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没有括号)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P32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的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

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道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

(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到街上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

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

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

100-80=20(元)20÷

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

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

可能一:

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

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组织学生讨论:

解决例题中问题应该先算什么?

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

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

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

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

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平行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一、情境引入:

举出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

学校的双杠、每天使用的练习本格子等。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书上的照片,理解同一平面。

(1)、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

两条直线)

举例说说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同一平面内)

(2)、实物演示:

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

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你能根据四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

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可能出现:

A、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

(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

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

谁是谁的平行线?

过渡: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做平行线

①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②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

A在信纸上画B在方格纸上画C折D钉板上拉E小棒摆F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

(2)、在点子图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下节课继续研究。

认识垂直

1、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

2、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并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借助支持、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一、初步理解垂直、垂足、垂线。

1、复习:

看一些带有直线相交或平行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

2、看第42页顶端的三副图片,学生思考:

三长图片中表示的分别是什么?

图中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

如果学生回答是相交,或直接回答出来是“两条直线夹的叫是直角”,可以再引导他们用三角尺的指教到图上角上去比一比,明确构成的角是直角。

3、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图上的两条直线分别从图中抽象出来。

再让学生回答,抽象出来的每一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

从而揭示:

另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结合板书,教师在垂足上用红笔强调。

学生自己解释“互相垂直”,并用“谁是谁的垂线”的格式叙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5、寻找生活中的垂线。

出示第42页中间的三张图片,学生自己说说什么地方有垂线。

上节课我们已经寻找到了身边的平行线,现在请你们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垂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二、认识一点到一条直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

1、出示第42页的“试一试”。

2、帮助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找出哪一条是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

3、学生自己量一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自己比一比,然后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发现。

4、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得出所有的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最短。

教师相机出示:

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A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三、学习画一组垂线。

1、我们已经自己做过平行线,那现在根据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互相垂直,你们能够自己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得出可以有多种方法:

如用小棒摆、用纸折、在方格纸上画等。

3、出示第4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