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83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课初探Word格式.docx

三、微课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

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四、微课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下表所示):

表:

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依据

常用教

学方法

微课

类型

适用范围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

讲授类

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谈话法

(问答法)

问答类

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启发法

启发类

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讨论法

讨论类

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

演示类

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

练习类

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实验法

实验类

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

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表演法

表演类

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类

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类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类

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

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3.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

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五、微课有什么作用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当前的博客、微博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一)、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2.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3.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

4.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5.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

6.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7.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二)、实施微课能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发展

1、选取课题

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计算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

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2、设计内容

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课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要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

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组成一个融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一体的主题资源包。

3、提高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

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

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实际进行的状况,这样才能有一节吸引人的精彩的课。

4、开拓教师的视野。

为拓展知识点,就必须查阅资料去充实内容,才不会显得空泛和空洞。

那么,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的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批判能力

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师们的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6、更快促进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跟上并赶超时代的步伐

做微课,需要了解并掌握许多相关的软件,比如PPT,录屏,截屏等。

微课,最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三)对教育自身的发展

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

过去录制的大量“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而全,冗长,难以直接加以使用。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

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

定期组织“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共享。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

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

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六、如何制作微课

(一)微课理解

1、微课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

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

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2、微课与课堂教学区别

微课是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区别于一对多注重教师教的课堂教学,微课类似于一对一辅导注重学生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

微课要避免黑板搬家,而是解决用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3、微课与传统视频课区别

相较于传统视频课的资源封闭、资源固结、难以修改、教师教为主,显然微课有着自身的优点,诸如易搜索、易传播、应用范围广,同时微课的录制对象、学习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4、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

(二)、选题标准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1、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较为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

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教师)解惑,启发教学。

2、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

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

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

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三)、教学设计要求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

1、适合教学对象

不同学科学段的微课对应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我们微课理念的。

2、符合认知过程

良好的微课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方式是大有差异的,对于低年龄儿童,具体(多图、动画、视频)的知识对于他们更易于接受,对于中学儿童,认知方式已经发展为更易于接受抽象的知识,可以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诸如高中语文,可以更多的情景陶冶,而对于低年级儿童,情景陶冶也许就会分散注意力。

“停顿”对于低年级学生是不太需要的,而对于高年级学生,适当的“停顿”是非常必要的,此时的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显然是低效的,进行知识的自我思考才是高效有建设性的。

如果学习的对象是教师,则由于记忆能力下降,可能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牢记。

同时由于观念的固化,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缓冲过程,在陈述内容、观点时,转折应适当圆滑、缓慢。

3、内容精炼、科学、严谨

4、微课教学效果

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分享:

课堂有效提问思考

                    西影路小学  亓小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

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开发大脑潜能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者,问什么,怎样问,何时问,何处问,同一节内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教学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反差。

要做一名善教者,必先学会善问。

1、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课堂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堂课上问题倒不少,但师问生答,学生不主动思考,不提问题。

李政道教授曾说过:

“学习怎样提问题,这才是学问”。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我们提供的情景中,积极主动思考,抓住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一些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能力的目的。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正是抓住这一点,善于采撷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和内涵,适当做些变形处理,尽量给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数学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循环”这一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一年四季的更换,初步感受循环现象;

再让学生说出每周从周一到周日的变化,加深理解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意义。

这样利用“四季变化”、“星期反复”、“昼夜交替”等循环往复的熟知现象,抽象出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试算1÷

3,10÷

9,从而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环境的特点,掌握了循环小数的概念。

2、生尝试后导问,于似无疑处生疑

只有学生产生质疑,才会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因而,我们要以“置疑”开路。

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教材“3的倍数特征”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应用结论,对学生来说,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如何通过探究3的倍数特征,从而让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更多方法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于是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说说2和5的倍数特征,紧接着问学生: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去猜想。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直接说出:

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

我没有急着否定学生,而是按照学生的思路出示这样一些数:

29、16、33、306、3690,让学生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是0、3、6、9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

接着,我又出示一组数:

12、51、75、67、124、315,让学生猜想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接下来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对别人的猜想拿出证据进行证明和反驳,就这样师生一起进入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活动中,从而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

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懂得了,提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养成勤思善想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在无意处追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课的重点。

大多数教师把公式的推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和突破的难点。

一次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现象,在我的组织下,学生们把平行四边形按照要求沿着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们顺利地进行着这些数学活动,我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

处理课堂练习时,我问一个学生:

知道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

孩子回答:

“你让我们这样做,我没想,只管照样子去做了。

”孩子的话让我意识到,看似无疑的状态,无意中淡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

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我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在作了简单的比较和推导后,提了如下问题:

①剪下一个三角形时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剪?

②有没有平行四边形不能剪拼成长方形?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议的,有画的,有动手开始剪的,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在比划,在思考,在交流……课后大家在评议课时,对我的尝试给予充分肯定。

大家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

过去的教法过多关注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理解较为肤浅。

而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外在的动手操作与内在的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在无意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这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想问、会问、善问,这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把尺子。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真正做到有效提问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有待于我们深入大胆进行多种尝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通过对有效问题思考、提练、升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