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6895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些内容是本学段内不作要求的教学知识硬加到了学生的学习栏中,导致吃力不讨好,讲了还等于没讲一样,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第

  二、不能做到认真地倾听完学生的发言再做评价。

当时站在讲台上,只怕学生说不到自己设计的那方面,所以抢学生的话,没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以后一定让学生在说完后,自己再发表意见,起到主导作用,即使学生没有按自己的设计说,发生了小错误也不怕,也许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

以后得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在错误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三、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比如在4人握手时,很多孩子想出了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时应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方法,并给同学介绍,这比每个孩子说,师在上面做记录要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更多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足,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进行礼貌教育,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

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

小女孩排在第几?

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

但当我问:

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

第5指的是几个人?

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

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

第五是5个人吗?

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

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

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

  “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从左边起,涂4个和涂第4个,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应该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

做完后还要问:

如果从右边涂起呢?

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想想做做”第2题,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

很多学生回答第5层,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一数发现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所以就说是第5层。

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

我们现在的教室是第几层啊?

(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

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

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该看门从下往上数!

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

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答案是有两种,根据从不同的方向数,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回答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都对,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

比如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

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这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

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

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上课。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及时复习。

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

  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

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

薄"

变"

厚"

再变"

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

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

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教育,学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

家校沟通还不够到位,没有做到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了解,对新课标还没有深入学习没有深刻理会到学校的对教学工作要求今后工作计划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注重个人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总结心得体会、反思,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习形的教学工作习惯,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认真落好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学校和家长了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努力为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量。

  在工作中积极的反思,积极的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的安排各项工作。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

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平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

比如:

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

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

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

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

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

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

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

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

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位置》这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

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

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

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

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比较成功。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会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

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

  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

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

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

自己长高了;

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

  “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发现自己长高了。

”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

  “你们究竟有多高呀?

  “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

先猜一猜吧!

”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

”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

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

东西。

汇报的结果是:

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

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

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

我趁机告诉大家:

  “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

”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

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首先,复习铺垫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于是我通过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从情境中提出问题我们的新课标指出:

  “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进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于是我就通过简单的情境:

春天到了,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我们班有45

  (46)个小朋友还有两个老师,应该怎样坐车去呢?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新课程指出: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中,由于个别学生已经能正确地计算出得数了,但是,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很多小朋友就无法回答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画好计数器,当问到你是怎样算的时候,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水彩笔画出两次相加的珠子,大多数学生在掌握了数位后都能把整十数画在十位上,把一位数画到个位上。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的珠子说一说为什么要和十位或个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初步感受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第四,通过对比,强化算理在学完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后,首先让学生对45+30和45+3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不同。

接着让学生对从计算的方法上进行比较,发现他们虽然都要再拨3粒珠子,可是拨的位置却是不同的,一个要拨在十位上,一个却要拨的个位上,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

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这一数学学习饿方法。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区计算教学,由我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很是担心理一是总认为计算课比较枯燥,不容易上出“厚度”,二是现在的课堂“长程两段式”、“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重心下移”等这些词语在教师的对话中现已经常能听到,但如何在自己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我感到还很难落实或心存疑惑。

同时家长们也给我出了道“难题”,有些家长已经提前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方法教给了孩子,但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算理。

怎样上好这节计算课呢?

带着上面的那些疑问我开始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苏教版的第二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中的第一阶段,即教学“结构”的阶段。

它与后面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它们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似的。

抓住知识间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迁移。

本课要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的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我分几大环节:

第一环节常规训练,导入简单。

利用几个数让孩子写算式,将算式进行分类,将所学算式前后贯通,由整体进入,也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类的意识.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在教学45+30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合作交流的经验。

自主探索这一环节,第一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小棒圈一圈、在计数器上画一画获得结果;

然后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得出计算方法。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根据刚才的口算,引导学生迁移上面的口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算法,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把握知识呈现的层次性。

在细微之处仍然体现出层次性。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虽然学生语言概括不到位,我认为他说到也够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其实在新授中也融入了练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学生谈注意点,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尤其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的算式”,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炼过程结构。

在“教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内容。

  上完课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如:

蒋主任说本节课还是重心不够下移,学生的学习是钓鱼式的.的确,在教到两位数加整十数要先算什么?

学生说来说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我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引导,就一个劲的一问一答理想想这和我平时在教学中一贯的做法有关,有时害怕学生不会,设计的问题过于细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细小的问题中学会了知识,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一定要有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

  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

在教学完例1之后,看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快速进入例2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没能及时地把习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也没有沟通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同点,就觉得有些眼花了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此外,到结束也没能让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开始黑板上遗留的45+9就不了了之.要是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就是把知识贯通起来了吗.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

由第一次执教,再在一起研讨,最后到再一次执教,这一系列活动让我感觉:

没有研究之前感觉这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好研究的;

研究了才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内容,也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深入研究了,才有收获!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整十数加整十整十数加一位数,所以,这一节我以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通过复习唤醒孩子头脑中关于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

  对于例题的处理,我直接呈现3辆车的信息,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条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应该说,这样的提问完全难不倒孩子们。

对于45+30的计算过程,和我预设的一样,刘远首先站起来回答:

  “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

  的确,这是大部分孩子对45+30计算方法的初始认识,家长们的确是这样教孩子们的。

孩子就是孩子,尽管我已经用心良苦地唤醒他们头脑中关于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旧知,但是他们依然毫不领情地搬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

于是,我引导:

  “这样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到呢。

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是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很好,孩子想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