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94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1.三年级上册背诵与积累知识梳理

一、词语积累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百发百中

百战百胜

百依百顺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七上八下

七嘴八舌

七手八脚

二、名句背诵

1.关于“理”的名句

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2.关于“团结协作”的名句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关于“爱”的名句

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

三、古诗背诵

1.《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课文段落背诵

1.《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2.《大自然的声音》第2、3自然段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当微风拂过,那

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3.《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五、重点课文知识梳理。

1.《花的学校》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文中“当雷云在天上轰鸣,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秋天的雨》中“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里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

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童话故事,认识了很多可爱的童话角色,有《去年的树》里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鸟儿;有《那一定很舒服》里努力生长成一颗大树、然后被农夫做成一辆手推车、接着被做成一把椅子、最后被拼成木地板的种子;有《在牛肚子里旅行》中被吞到牛肚子里的红牛和机智勇敢帮助朋友脱离危险的青牛;还有《一块奶酪》中处事公正的蚂蚁队长和团结守纪的小蚂蚁们。

除此之外,我在课外还阅读过很多童话故事,如:

《小红帽》《三只小猪》《白雪公主》

《拇指姑娘》等。

4.《金色的草地》的作者是苏联的普里什文,文中“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中午时草地是金色,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朵张开了,花瓣是金色的;早上和傍晚时草地是绿色,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朵合拢了,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

5.《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

可爱的地方”这句话,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

全文结构为总分总。

6.《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秋天,森林会向人们献出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7.《大自然的声音》中介绍了很多大自然的声音,其中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8.在《司马光》中,当小孩落水时,其他孩子的做法是“众皆弃去”,司马光的做法是“光持石击瓮破之”,最后的结果是“水迸,儿得活”。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2.三年级上册词语表

1早晨穿戴鲜艳服装打扮校园敬爱国旗敬礼铜钟教室朗读安静树枝这些好奇招引古老粗壮枝干影子

2阵雨荒野绿草跳舞狂欢功课放假互相狂风急急忙忙自然能够双臂

5金色水泥放晴明朗亮晶晶金黄雨珠落叶闪闪发光尽头平展排列规则棕红叶丛歌唱迟到

6清凉留意颜料枫叶邮票果树菊花仙子淡黄气味香甜香味过冬丰收

8寒冷离开一定原野发生剩下树根

斧子山谷火柴村子 煤油灯告诉灯火接着

10旅行要好咱们草堆作声答应做梦可怜来得及救命拼命大吃一惊马上消化当然刚才知觉光亮眼泪

12变成门板准备暴风雨安心主人墙壁母鸡注意根本蜘蛛漂亮因此

15母亲外祖父雨点船夫用力船头羽毛

翠绿静悄悄翠鸟捕鱼

16乡下窗前蒲公英盛开常常玩要

一本正经绒毛假装哈欠钓鱼而是观察合拢有趣喜爱睡觉起床

18群岛位于南海部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杏黄相互交错海底海面色彩

岩石成群结队条纹周身游动堆积宝贵肥料祖国事业发展必将更加

19海滨街道交界来来往往云朵帆船渔民遍地远处汽笛船队满载银光闪闪靠岸初夏散发除了打扫整洁

20东北红松脑袋严严实实挡住视线花坛

显得苍翠飞舞名贵药材雪花树洞

巨大宝库

21美妙音乐家演奏手风琴歌手歌曲轻柔感受温柔激动合奏乐曲充满喜欢

乐器雨滴音乐会滴答所有河流轻快合唱

22父亲童年雾蒙蒙鼻子茫然轻声生怕惊动气息过夜总是抖动露水湿气呼吸时刻猎人翅膀沉重

23红枣摆动如同无数新月后院忽然

圆乎乎赶忙墙根注视暗暗兴许清楚活动劲头匆匆散落归拢水沟急火火聪明本事高明好奇心弯腰黑洞洞

25掌声文静默默轮流讲台一齐角落慢吞吞刚刚热烈持久泪水平息动听勇气面对

26郊外养病跳动欢快谷粒男孩或者严寒本来可惜肯定诚实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

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

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

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

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

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

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

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

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

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2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

如(如:

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

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

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3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

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

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

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

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

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

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

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

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

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

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

……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

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

……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八、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

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

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九、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

十、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

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

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十一、名著阅读。

公式:

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三、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

格式为:

……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四、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五、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十六、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十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十八、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十九、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4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

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 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

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

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

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