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6983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_郭家骥Word文档格式.docx

实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主要有藏族、普米族、彝族和部分独龙族、怒族、纳西族等,其中以藏族最为典型,故我们这里仅以藏族为例略加论述。

藏族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牧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方面,迪庆高原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青裸、小麦、马铃薯、大麦、养子、蔓菁等,在澜沧江、金沙江河谷地区也能种植水稻。

藏族人民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情况的轮作制度。

例如,在江边河谷区水田中’实行稻谷y蚕豆y小麦(油菜)y稻谷y小麦三年六熟制,或稻谷y小麦y玉米y蚕豆(油菜)两年四熟制;

在旱地实行玉米y绿肥(小麦)y玉米y豌豆(春马铃薯)y玉米三年五熟制。

高寒地区熟地实行马铃薯(养子、蔓菁)y青裸(马铃薯)y青裸(春小麦)y养子(蔓菁)三年轮作制;

瘦地(低湿地)实行春小麦y蔓菁y青裸y养子五年轮作制;

二荒地实行养子y马铃薯y青裸y青裸四年轮作制;

半山区实行小麦(豌豆)y玉米y青裸两年三熟制,或小麦y玉米y豌豆y青裸(马铃薯)两年四熟制。

这种轮作制度既保证了农业品种和粮食作物的多样化,又有效地保持了地力,使农业在不盲目扩大耕地的条件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畜牧业方面,藏族人民饲养的牲畜主要有耗牛、孺牛、黄牛、马、山羊、绵羊、骡子等。

根据迪庆高原天然草场因海拔高低不同而分为寒、温、热三带的实际情况,藏族人民为适应这种环境,创造了牲畜随季节变化而上下迁徙,独具特色的立体畜牧业。

每年4-5月,位于海拔3500-3800米中温层的亚高山草甸草场因气温升高、降雨较多,春草萌发,牧民们便将牲畜赶到此类草场就食,这是/过渡性牧场。

藏民称其为/西巩0意为/春秋牧场Q6月份以后,位于海拔3800-4600米的高寒层草甸牧草返青,气候转暖,牧民们便将牲畜迁往此类草场就食。

此类草场青草萌发迟、枯萎早’但牧草品质高,适口性好,生活力强,耐牧,藏民称其为/日巩。

意为/热季牧场。

9月底以后,热季牧场青草枯萎,牧民们又将牲畜迁下来到春秋牧场进行/过渡性放牧Qio月底以后,春秋牧场青草枯萎,牧民又将牲畜迁往海拔3500米以下的冷季牧场过冬,藏语称之为/格巩。

牧期为11月至翌年3月。

些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藏族村寨,就将牲畜迁回村寨周围的零星牧场和收割完毕的农田中就食。

这种牲畜春季由低至高过渡,秋季由高至低过渡的轮牧制,既有效地利用了不同海拔、不同类型的各种草场,又有效地避免了大量牲畜集中于同一牧场而必然造成的过牧和滥牧现象,保证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o[1](P487)

(二)农牧业生活方式

生境决定生产,生产决定生活,由生境和生产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经形成,并固定为传统和习俗,便会反作用于生产并影响生境,这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幻仃98)云南藏族也不例外。

高原山地适宜生产耐寒耐旱之农作物)))青裸’草原牧业提供了肉、奶、奶渣和酥油’吃牛羊肉和奶制品一方面提高了藏民在高寒缺氧地区身体的耐受力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又需要茶叶去油腻、净膻腥、助消化,并补充身体因缺少蔬菜所需的各种养分,而茶马古道上的商业贸易又为其提供了茶叶。

这样,就使藏族拥有了在高原缺氧地区生存的四样必需品:

青裸、肉、奶和茶叶,也使藏族形成了喝青裸酒、喝酥油茶、吃酥油精耙的饮食习惯。

熬砖茶为浓液,加酥油、食盐,在特制的木桶中搅拌成水乳交融状,即成酥油茶;

将青棵烫洗后用火焙熟磨为细面,即是WEo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喝着酥油茶、青裸酒,吃着精耙,并以奶渣、红糖、肉类佐餐,便成为高原藏民普通家庭的日常饮食习惯。

民居建筑也是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的产物。

属高原地区的中甸县(中甸县现已更名为/香格里拉0县,因我们的研究完成于更名之前,故这里仍称中甸县)建塘镇、大小中甸和格咱等乡镇,由于地处中甸断裂带上,是地震多发区,加之平地较宽、降雨量较多,因而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二层人字屋顶楼房。

房屋多为二层三楹,仓房、佛堂、客厅和卧室分设于楼上,楼下为畜厩。

房屋三面筑土墙,染白色,与主房相连形成院落。

而在德钦县的大部分地方和中甸县的东旺、尼西等地,则因地处干热河谷、山多平地少,降雨稀少,加之有一种特殊的粘土,粘性极高,能用其夯筑成很高的墙体而没有倒塌的危险’因而民居建筑多为高层平顶碉楼。

这种碉房用土夯筑而成,一般高3层,有的高达4-5层;

一般底层做畜厩,二楼做伙房、卧室、仓库,三楼做经堂、客厅,楼顶为土掌平台、可供晒粮、脱粒和休闲之用。

民族服饰亦是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的产物。

云南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其服饰多用皮毛和棉、麻为质料,形制多为长袍、长裙、长靴以御寒。

明代云南藏族的服饰还比较简单,明朝天启镇志麴縻志6说:

/古宗”披长毡裳,以耗牛或羊尾织之。

[3](Pa)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云南藏族的服饰日趋丰富多彩,既吸收了与之相邻的纳西、白、苗、彝、彳栗像等民族服饰的风格,又保持了传统服饰的特点,其服饰质料和形制基本未变。

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基本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

一般内着数件右襟齐腰短衫,外套圆领右襟宽袖长袍,腰系长带,佩挂精美的藏刀和其他饰品,头戴狐皮帽或金边毡帽,脚穿藏靴或长筒皮靴,平常喜欢袒露右臂。

女子服饰则因居住地不同,形式差异显著。

德钦藏族妇女内穿长袖彩绸衫,外着无袖大襟长袍,腰系七彩条纹带,围一片彩色条花围腰,佩戴金银或珊瑚等装饰品。

中甸高原藏族妇女身穿毛呢或绸缎大襟长衣,外罩呢子或绸缎坎肩,下穿长裤,束紧身腰带»

[4](P154'

330)居住在金沙江河谷地区如奔子栏、拖顶等地的藏族妇女,因气候炎热而不穿长袍,上衣为藏绸长袖衫和大襟绵缎坎肩,下身穿类似纳西族、彝族的宽而长曳的百褶裙,外系色绸腰带。

二、亚热带山区刀耕火种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云南亚热带山区刀耕火种农业,作为一种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赖以生存的生计方式,迄今为止已有近两年的历史。

直到今天,在云南边地与老挝、越南、缅甸毗邻的半月型亚热带地区,仍然存在着涤绵延千里的刀耕火种地带’其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有独龙、像原、怒、普米、景颇、德昂、侗、拉祜、哈尼、基诺、彝、苗、瑶等10多个民族的100多万人口,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计方式⑶为什么云南亚热带山区的刀耕火种农业能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而延续至今呢?

除了自然地理条件的规定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两个基本因素外,: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南少数民族在从事这一生计方式的实践过程中,对生存环境进行主动调适,创造出一整套既能满足生存需要又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刀耕火种文化体系或文化形态。

正是由于这种主动调适功能的发挥和刀耕火种文化体系的创造与形成,才使刀耕火种山地农业系统得以长期延续至今。

刀耕火种文化体系由技术、制度、礼仪三元结构组成,其主要内容是:

(一) 技术体系

纯粹形态的刀耕火种是无轮作刀耕火种,20世纪50年代前云南从事刀耕火种的大部分民族都以无轮作刀耕火种为主,山地民族称其为/懒活地Q此类刀耕火种在技术上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实行严格规划指导下的轮垦。

村寨把土地规划为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区,全体村民每年集中开垦一个或数个小区’每个小区只种一季作物’年年更换新区,实行较长周期的有序循环轮垦制。

二是免耕。

以刀和斧砍伐树木,烧却之后便采取点播方式播种’不使用锄头和犁耕作土地。

这就有效地保护了地中的树桩不受损伤,砍种一年抛荒后地中的树桩便蓬勃发枝,七八年后便可恢复成林;

同时具有保肥的意义,地里的树木焚烧之后,作为肥料的灰分覆盖于表土,雨水降临,灰分渗入土中,利于作物吸收;

还有利于防止杂草虫害和水土流失。

所以此类刀耕火种一般都具有省力、草少、水土流失少,树木恢复快、粮食产量高等多种优点。

三是间作和混作。

除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旱谷和玉米外,各族人民还在同一块土地中间种、混种上不同科、属、种的20多种其他作物,如粟、高粱、黄豆、饭豆、四季豆、茄子、辣椒、南瓜、青菜、萝卜、向日葵、苏子、薄荷等等。

这样,一块土地上的庄稼高矮相间’直立、蔓生互依’上层、中间、地上、地下应有尽有’形成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多种作物组成的垂直群体结构,为山地民族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粮食、蔬菜、油料以及制作水酒的原料,所以山地民族尊称其为/命根子0和/百宝地Q百宝地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亩产通常都在350-450公斤之间;

而且还具有荫蔽土地,防止暴雨山洪冲刷土壤,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

(二) 土地管理制度

刀耕火种,特别是无轮作刀耕火种需要频繁转换土地,如果没有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就不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0世纪50年代云南从事刀耕火种的山地民族’基本都实行氏族土地所有制并有相应的氏族社会组织,因而大都保持着对本社区土地实行认真规划和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

基诺族实行以/卓巴0为首的长者制,布朗族实行以/捉蛮0为首的长老制’景颇族实行山官制’拉祜族实行以/卡些0为首的头人制,等等。

村社长老和头人通常由年长者和能力强者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并且德高望重,依据村规民约和习惯法对本村社土地进行管理。

将村社所属土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包括公有和私有),每年垦殖一个大区域或几个小区域,其余的使之休闲,并严禁擅自开垦休闲地。

土地的区域规划,主要依据地力更新的周期,即取决于当地森林的生长速度。

只有规划的区域数目即轮垦周期充分满足植被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才能保证刀耕火种农业有较好的收成,也才能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每年村社按规划垦种一个区域,对于生产管理也十分重要,村民集中开垦土地’引发山林火灾的可能性较小’在防止粮食免遭牲畜、野兽抢夺的斗争中’也要依靠村社统筹管理和村民的集体行动。

因此,云南山地民族传统的刀耕火种之所以能够长期正常协调地运行,其传统的土地管理制度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农耕礼仪

云南每…个从事刀耕火种的民族,都有从备耕到收获依次举行的选地、砍树、烧地、播种、求雨、吃新米、叫谷魂等一系列仪式。

他们认为,刀耕火种不仅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而且是人与超自然神灵相互关系的产物。

因此’他们除进行辛勤的劳作外’还要举行种种仪式祭祀各方神灵,遵守种种禁忌以取悦于各方神灵,祈求其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些祭祀和禁忌虽然是虚幻观念的产物’但却在生产中发挥着维护小区规划、组织协同劳动、传承生产经验等实际功能,因而也对刀耕火种农业的协调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亚热带缓坡山地梯田稻作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与刀耕火种农业带相毗邻,同时存在着一条梯田稻作农业带,以梯田稻作农耕为生计的亦涉及哈尼、拉祜、怒、便彳粟、景颇、独龙、基诺、德昂、伉、彝、苗等10多个民族的相当一部分人口。

-般规律是,在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居住的山区,人们将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河谷地区和半山区开辟为梯田;

而将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半山区和高山区做为耕种一年即抛荒休闲的无轮作刀耕火种地。

这样,在某些地方就形成一个民族既从事刀耕火种’又从事梯田农耕;

而有的地方则形成居住在低山和半山的民族从事梯田稻作居住在高山的从事刀耕火种。

在云南少数民族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而创造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类型中,居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是其典型代表。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哈尼族的梯田农业就已赢得了/蛮治山田,殊为精好0"

的赞誉,直到今天,这一农业生态系统依然在良性运行并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哈尼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整套适应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的梯田垦殖技术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管理机制。

其主要内容是:

(一)梯田农耕技术

哀牢山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是山高谷深的切割地貌和气候、植被的立体分布,哈尼族的梯田农业系统就是根据这一特定的生态特征而构建的。

哈尼族一般都选择在海拔800-1300米的气候温和、坡度平缓的半山区开辟梯田,以利于耕作和水稻生长。

在气候阴冷、雨量充沛、坡度较陡的高山区,则保留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以涵养水源。

其间以人工修建和自然形成的无数条水沟和溪流把森林泉水和雨季洪水引入田中,从上到下依次注满所有的梯田,形成一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科学简便的水利灌溉系统。

梯田农耕由于山高路远,平原地区人背马驮的施肥方式在这里很难实行,于是哈尼族人民就利用其独特的水利灌溉系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冲肥0方式。

源于深山密林中的潺潺流水在为半山梯田提供水利灌溉的同时,也把原始森林中的大量腐殖物,村寨周围的人畜粪便以及人工修建的村寨肥塘中贮存下的大量肥料冲入层层梯田中,这一巧夺天工的施肥特技,充分显示了哈尼族梯田农业的文明水平。

此外,哈尼族梯田农业还特别注重驯化、培育和选择多种适宜当地生态的稻谷品种。

仅元阳县,就拥有稻种180多个,并根据不同的海拔、气候、土壤而栽种不同的谷种。

栽秧时,还根据高低层梯田不同的地力分别确定不同株距行距和不同的种植密度。

这一整套既合理利用自然而又达到精耕细作水平的农业技术’使哈尼族梯田稻作农业的平均亩产瞰达到300公斤左右,堪称山地农耕产出的较高水平。

(二)资源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梯田稻作农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哈尼族早就形成了对高山森林水源、水利灌溉沟渠和合理用水的管理机制。

对高山水源林区,哈尼族主要通过原始宗教的寨神崇拜进行管理。

哈尼族村寨一般都建在背靠原始森林,面向平缓山坡的半山上,村落以下直至山脚河谷,都是层层梯田。

背靠的原始森林被认为是寨神/昂玛。

的栖息地,是凡人不能进入的圣地,林中的一草一木,都被认为具有神性而不能攀折,违者定将受到惩罚。

这种信仰有效地保存了哈尼族地区的高山水源林,使其得以长年保持/山有多局、水有多0的灌溉用水,维系了梯田的命脉。

对于水利灌溉沟渠,哈尼族通常依靠传统风尚来保证其无破无损、畅通无阻。

依靠梯田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每…个哈尼人都知道,水沟是他们的命根子,故每年冬季各村寨成员全都出动疏通沟渠,砍去杂草,维修一新;

而平时沟渠稍有破损,则无需任何人组织和命令,总是谁见谁修,蔚然成风。

对于水资源的均衡、合理利用,哈尼族主要通过不成文的传统水规来进行管理。

这种水规根据一股山泉或沟渠的灌溉面积,由这一面积内的田主依各自的梯田数量共同协商、规定每家的用水量,然后按泉水流经的先后,在沟与田的交接处横放一块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木槽,水经木槽口流入各家梯田。

这种约定俗成、代代不逾的水规,使高低层梯田都能得到均衡的水利灌溉,有效地避免了相互之间可能发生的纠纷,保证了梯田农业的稳定协调运行

四、坝区水田稻作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分布于云南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地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

除回族和满族已基本或大部转向二、三产业外,其余8个民族至今仍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

其中,傣族的稻作文化最为典型,可视为云南少数民族水田稻作农业的代表。

云南是亚洲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傣族则是最早从事稻作农耕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傣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主动调适,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稻作文化。

这一文化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

(--)稻作生产技术

傣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曾经历过人工锄挖、象牛踩田和犁耕农业三个阶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德宏傣族因多受汉族影响,耕作技术巳比较精细,一般都实行三犁三耙,并注重选种、换种和施绿肥。

西双版纳傣族则因土地宽广和区域闭塞,耕作比较粗放’一般不施肥’大多不除草’一犁一耙即可。

然而,西双版纳傣族的农耕技术仍有一些科学的发明创造及其对自然生态的合理适应。

一是虽然种田不施肥’但历史上以牛踏田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家家养着几头牛放养在田里,让牛边吃草边踩收割后不要的谷草和谷草根,于是牛粪和腐烂的谷草就成了很好的肥料。

二是独具特色的/寄秧0技术。

/寄秧0是先让秧苗在秧田里长20天左右,然后将其大把地寄植到有水的大田中,又过20天后拔起掐去须根和尖叶,移植到犁耙好的本田中去。

经过两次栽培的秧苗生长肥壮,可以提高产量。

/寄秧0技术是一种防旱保苗措施,是对西双版纳旱、雨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的合理适应O[2](P35)三是人工水利灌溉设施的修筑和管理。

早在遥远的古代,傣族先民便在这里打桩筑坝、开渠引水,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并形成了严密的管理制度。

这些水利设施有的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稻米生活方式

稻米是各地傣族的主食,不同的是,德宏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傣族主食糯米。

在西双版纳,糯米饭是每日不可缺少的,没有糯米就是缺粮;

在节庆、婚、丧礼仪中糯米食品是礼仪食品;

在宗教活动中糯米及一系列糯米食品又是沟通人神联系的物质媒介;

制作和糯米饭搭配而食的酸食必须以糯米饭为发酵剂;

作为饮食体系中的饮料)))米酒,也常用糯米酿制。

当地群众说:

/不让我们吃糯米饭,就是不承认我们是傣族。

0稻米文化除了在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渗透到伦理道德观念和节庆活动中。

是否有利于稻作农业的发展,是傣族衡量是非善恶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传统鼓励并赞美勤劳耕耘的人和行为,民间谚语和传统经典教导人们要爱护庄稼,珍惜粮食。

年之中之所以有个/关门节0从农事安排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为了在农忙的三个月内禁止人们外出,年轻人不能在这段时间恋爱结婚,老年人不能外出走亲访友,以便集中精力从事稻作生产。

(三) 资源管理制度

土地和水利是稻作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两块基石,因此,西双版纳傣族的土地和水利资源管理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随处可见。

其传统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所有土地都归最高统治者/召片领0所有,召片领将土地分封给各初土司,各勘土司又逐级将土地分到基层村社’成年人都可向自己所属的村社领种一份土地’并承担相应的徭役地租。

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下农村公社/集体所有,私人占有。

/平分田地,平分负担0的土地制度,使每个村社成员都能占有一份基本均衡的土地,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稻作农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其传统的水利管理制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是比较完善的。

一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仅励景洪坝子就有长约10多公里的大水沟13条,分为13个小灌溉区,汇成一个全初性的大灌溉区。

二是有一套完备的垂直管理系统。

由召片领任命他的内务大臣/召龙帕萨0为最高水利总管,每条水沟设/板闷龙0和/板闷囱0(即正副水利监)各1人,每个村寨又设/板闷曼。

即水利员1人。

/板闷。

是傣族村社对水利管理人员的特称。

/板&

铜锣,/闷Ob水沟,直译为/沟锣0它以管水员鸣锣开道,通知有关修沟、分水事而得名o[11](P140)三是有一套完备的水利管理措施。

从动员组织修沟坝、定期检查渠道、确定灌田时间、维护传统水规、处理水利纠纷直至为每家每户合理分配水量,都有专人按既定程序具体组织实施。

这套完备、严密的水利管理制度,同样为傣族水田稻作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此外’为了保证稻作农业的正常进行,历代封建领主还制定了传统法规对妨碍、损害稻作农业的各种行为进行惩罚。

诸如牛马糟踏他人庄稼、偷围田的篱笆、偷放别人的田水等,都要罚银;

水牛黄牛吃了巳栽的秧,除罚银之外,还罚牛主祭谷魂;

牛吃了已抽穗的苗’除罚祭谷魂外,还要赔偿稻谷的损失,[12](P22O)等等。

(四) 稻作农耕礼俗

在傣族人民的观念意识中,同样认为稻作农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自然神灵的保佑和赐福。

因此,以祈求超自然神灵赐福禳灾为目的的稻作农耕礼俗,便成为稻作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pl07)其主要内容有水崇拜和谷神崇拜。

西双版纳傣族在一年渡放水犁田插秧时,都要举行放水仪式,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

祭祀时要制备丰盛的祭品,诵读祭文,然后从每条大水沟的水头寨放下一个挂黄布的竹筏,漂到沟尾后,再把黄布拿到放水处祭祀。

景洪县的傣族,每隔三年就要祭一次水神/南坡o由板闷主持祭祀,祭时祝福说:

/三年到了,现杀猪献给你,请你保护水沟平安,水流畅通,庄稼获得丰收。

傣族把谷魂封为主封为王。

傣族古籍说:

/我们封谷子的魂为王为主,因为谷子是人类的生命,寨神励神虽然是至高无上了,可是没有谷子它就活不成。

013](pll5)因此,每年谷子收割时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叫谷魂仪式,傣文经典中的叫谷魂词曰:

/谷子黄了,-牙欢毫.(谷魂)回来吧!

今天从犁田开始,我们都不往地上吐口水,我们用金槽把圣洁的水引到田里,使秧苗成长,谷子黄了,不打不行我们只好用刀割它,用脚踩它。

因此,我们怕牙欢毫生气跑了,跑到龙宫’今年希望不要去了明年依旧在,今年我们修了新仓,回来吧,牙欢毫0[14](P35)

综上所述,我们对生态环境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云南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复杂的生物多样性,而生活于其中的云南各民族,为适应这种多样性,便创造和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及其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正因为自然与文化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区域内实现了相互依存、互相适应以至高度融合,才使云南的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资源得以持续发展数千年而延续至今,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因此,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从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作用,争取把右南民族地区建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参考文献:

[1]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甸县志[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1997.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