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19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

人生真谛。

《使至塞上》试题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的感情。

诗人自己诗人孤独、思乡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

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

二:

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

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

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

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观沧海 

》试题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观;

“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答:

(1)思想感情:

___。

(2)哲理。

【参考答案】

(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

(2)告诉人们:

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闻笛赋:

__

(2)烂柯人:

_____①怀念故友;

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奠定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凄凉伤感。

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

慷慨激昂)

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钱塘湖春行》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

初平"

,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

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

新燕"

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

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浅草"

才能"

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绿杨阴里白沙堤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4、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

5、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

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孤山寺;

白沙堤;

春;

最爱

7、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

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早莺争春(莺争暧树)草没马蹄

9、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或:

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

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分)开放题。

例: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又以“浅草”、“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13.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

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14.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

15.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花开繁盛;

色彩缤纷;

贬词褒用。

16、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春望》

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你怎样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

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首联中"

破"

、"

深"

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5、"

国破山河在"

中"

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

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最后两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0、赏析千古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1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望高大雄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

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

钟"

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文中"

割"

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字用拟人

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 

朝、暮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赤壁》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

有的咏史,有的咏物;

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

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或"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

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 

诗人杜牧和 

____合称“小李杜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何?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

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和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

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

”啊!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

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浩荡离愁(离愁)。

《行路难》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诗中采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4、诗中名句“”表现出诗人的性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7、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

“停”、“投”、“拔”、“顾”四

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是计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

9、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

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

(3分)

比喻:

仕途受阻(1分)典故:

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用意:

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1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考题集锦

1、简要赏析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渔家傲秋思》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

(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

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

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1、

(1)一个“ 

”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