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060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艰难转身Word文档格式.doc

所以,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工具性占主体地位的统一。

它指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语言文字工具的运用摆在语文教学的主体位置,而不是主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其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语文教学中要把体现工具性的语文知识、技能、方法作为语文课堂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把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文内容作为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是依靠理解课文内容渗透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而是在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转变了思想观念,为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艰难转身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阶段性和课程特点。

即体现工具性为主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符合课标设置的阶段教学目标。

1、开学初,教师要通读整册教材,分析每单元的教材特点,然后认真研读教学用书,锁定该册教材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并把该学期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

人教版语文教材并未给定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只给定一篇篇课文。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知识与理论,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

比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第七册语文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

(1)认识200个生字,会写200个生字;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训练默读能力,能通过默读大致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等。

(4)积累语言,背诵10篇(段)文章。

(5)口语交际、习作等其他目标

……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如第一单元确定为:

认识27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边读边想象,感受语言的美;

积累语言,背诵2个篇(段);

还有口语交际和习作等。

2、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宜多,要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课文只是个例子,是用于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领悟学习方法的凭借。

课文本身不是目标,借助其传授的知识、技能、方法才是目标。

既然课文只是个例子,那么不同的课文可以用来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同一篇课文也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实现一个或几个小目标,再通过几篇课文巩固这些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个学期之后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学期教学目标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后,再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如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为: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描写潮水的语言,背诵文章的2个段落;

学习作者有顺序观察的方法。

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3、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目标是统一标准的,并未量身定制。

不能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容易造成目标过高或过低。

在一次与上海师范大学国培班学员的《乌鸦喝水》同课异构活动中,于永正老师听了两位学员的课之后,立即改变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原来的重点指导写字教学改为指导学生朗读,指导讲故事。

于老师说,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于老师在听课中发现学生识字量大,字也写得工整,但是课文朗读不合要求,因为上海的一年级第一学期前半学期是诵读儿歌的,与朗读课文有不同要求,而前两位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于老师把课堂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停顿和感情朗读上,并且通过讲故事激发读书兴趣。

所以目标的制定以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学生学习起点为依据。

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学不会的也不教。

只教学生不会,但通过引导能学会的内容。

三、做好读写结合训练,注重语言的运用练习。

崔峦老师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可实践告诉我们,说这个再见是很艰难的。

这要求我们多关注语文的因素,多关注语言的运用,多关注语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只要教师有语言运用的意识,并努力创造语言运用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把语言的运用始终摆在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

在小学阶段,更应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既然是工具就应当突出它的运用。

任何一门工具都是在不断的运用实践中掌握的,没有哪样工具是师傅讲出来的,必须要徒弟本人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就在其中的敲打、磨练、失败中熟悉工具的使用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学生创造多种运用语言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广阔空间里摸打滚爬,增强训练的胆量和自信,感受语言运用的规律,提升语言的敏锐度,从而逐步把握语言运用的方法。

如低年级的语言运用。

一年级以识字、写字,学习简单的句子为主,我们也要创造简单的语言运用机会,让学生尝试用学习的工具进行阅读、说话,或者写话。

比如学习了拼音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拼音儿歌、绕口令、简短的故事、趣味思考题等等,进一步训练学生拼音直呼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时同学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让学生说说简短的话,哪怕一句话都要鼓励学生,特别要指导学生说正确、说完整、说流利,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自信和习惯。

说了之后,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笔写下自己刚才说的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一笔一划地写,写工整、写正确,耐心指导学生慢慢起步、扶着栏杆走路,尝到学走路的乐趣。

这一系列的运用就融合了读书、说话、写话、练字几个环节,是语言运用的综合体,是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途径。

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让学生依据图画写一句到几句话,也是很好的语言运用途径。

让学生依据图画写下自己的想象,写出心里的想法,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乐趣,使其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到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心、眼、口、耳、手并用,一定能学好语文。

下面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的图画日记。

10月22日星期一雨

今天外公过生日,我画了一fú

画送给外公当生日lǐwù

画上有太阳、白云、小草、小花,zuì

大的是超jí

无敌大tǎnkè

我是超jí

,外公是太阳,外pó

是白云,小草小花是爸爸妈妈。

我zhù

外公生日快乐,外公外pó

shēntǐjià

nkāng,天天开心。

(二)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主持节目,搞辩论赛,开展朗诵、演讲比赛,编写手抄报、作文选,写倡议书等,都能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就拿朗诵比赛来说,老师放手让学生组织,不怕失败,只要是学生锻炼的机会就要充分给予时间。

老师提前指导学生撰写方案,从形式、内容、评分细则、评委、奖励等几方面策划;

组织过程中主持人如何开场、如何衔接、如何评论、如何结尾,老师从方法上指导,具体多让学生操办;

结束后,老师指导学生写小结,对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次活动的设想。

如此的活动既是对朗诵能力的训练展示,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螺旋上升,逐渐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果就不只是分数能衡量的,它将是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寻找写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在读写结合中学生可以将文本的消极语言转化为写作中的积极语言,平时的语言积累在这里得到输出和运用,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强化语文学习的动力。

案例一:

《假如》教学片段。

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找到一个写话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 

 

),让( 

师:

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给谁画什么呢?

生: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我家的小狗画一个温暖的窝。

你希望能给小狗带去什么?

我想让小狗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能用这样的句式,把你刚才的想法说一说吗?

(出示句式: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给我家的小狗画一个温暖的窝),让(它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案例二:

《识字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生熟读后,师出示:

“你拍一,我拍一,

保护动物要牢记。

老师让小朋友们给第一排和第二排最后一个字注音。

然后让他们找出拼音的相似点。

同学们说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母是“i”,而且发现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与数字读起来差不多。

知道这个规律后,老师让同学们也来当小作家,把全班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仿照课文中写一句儿歌。

同学们都写完后,全班进行交流、修改,最后形成一首自己创作的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蚂蚁排队真整齐;

你拍二,我拍二,林中兔儿竖双耳;

你拍三,我拍三,孔雀开屏像把伞;

你拍四,我拍四,蚕儿宝宝在吐丝;

你拍五,我拍五,小猪睡觉打呼噜;

你拍六,我拍六,猴子在念四五六;

你拍七,我拍七,小鸡在唱叽叽叽;

你拍八,我拍八,南极企鹅有新家;

你拍九,我拍九,林间树上有松鼠;

你拍十,我拍十,林丛百兽在寻食。

案例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父亲和鸟》教学片断

当学生读到“雾蒙蒙”这个词时,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相似结构的词。

同学们自己写出几个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比如“绿油油”“黄澄澄”“一串串”“金灿灿”等。

时间证明结合课文挖掘写点,随文练笔,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随堂练笔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写,小组合作写,同桌互相学习,集体讨论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尽情释放,随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哪些角度找出写点呢?

一是“依葫芦画瓢”,如《识字二》韵文仿写练习。

二是利用课文留白进行想象,如《假如》教学片断。

三是积累新词法,让同学们通过“雾蒙蒙”积累“ABB”式词语。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虽说是积累几个词语、一句话的仿写,但这都是积累的过程,总有一天会厚积薄发。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课文内容对比等进行随文练笔。

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写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写下来,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一个艰难的转身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学习,转变观念,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堂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多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就一定能实现这个艰难的转身,而且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的那样,是美丽的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