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99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0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docx

133团环境规划兵团评审后修改

第一章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为了加强兵团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为兵团小城镇开展环境规划提供技术支持,贯彻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充分认识到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兵团环境优美团场对推动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规划试点工作,促进一三三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地指导小城镇建设,按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环发【2006】1号文件的要求,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三三团环境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政府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3.《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若干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12.《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6.《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17.《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18.《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

19.《关于加快兵团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20.《农八师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

21.《农八师一三三团“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纲要》

22.《农八师一三三团(桃花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

23.编制《农八师一三三团环境规划》委托书

24.《农八师一三三团场志》

1.2.2环境质量标准

1.《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及修改单。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5.《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2.3污染物排放标准

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9.《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

1.2.4技术规范

(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

(2)《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原则与技术方法》(HJ/T14-1996)

(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4)《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5)《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1.3指导思想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4规划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针对小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生态农业的进程。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6.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7.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产业结构。

1.5规划范围

一三三团场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团域总面积744.71平方公里,环境规划区以一三三团镇区(桃花镇)为主,辐射各连队,包括一个中心镇(桃花镇)、一个集镇(红光镇)、三十一个基层连队。

其中镇区环境规划范围近期(至2010年)边界为东环、西环、黄河路以南,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远期(至2020年)边界为东环、西环、北环、南环,规划面积2.92平方公里。

见后附图。

1.6规划时限

基准年为2006年,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近、远期环境规划建设项目相互衔接,但在项目安排上划分近远期的年度建设内容。

1.7技术路线

根据规划任务,调查收集资料,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确定规划目标,编制规划大纲,制定规划方案,经过可达性分析和费用预算,采取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编制环境规划报告书(包括规划附图和规划文本)。

环境规划技术工作程序具体见流程图。

环境规划技术流程图

 

1.8规划重点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从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入手,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一三三团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一三三团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根据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结合一三三团的实际情况确定环境规划的重点为:

通过对镇区的环境卫生,绿地环境功能划分,生态功能、能源结构、工业布局、水源地保护、镇区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镇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及团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加强现有系统的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镇区生态系统质量,加强源头污染防治,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荒漠植被封育和常规造林建园工作,改善一三三团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控制噪声污染,达到环境与人类完美结合的目的。

 

第二章基本概况

2.1自然和生态环境现状

2.1.1地理位置

一三三团场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湾县与乌苏县交界处。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85°04′~85°21′,北纬44°38′~44°58′之间,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团域总面积744.71平方公里。

东邻一三四团,西与农七师一三O团毗连,南段以西岸大渠为界,北面新月型沙丘连绵,接壤一三四团沙门子镇和克拉玛依油田。

团部驻地桃花镇,距石河子市102公里,奎屯市60公里,奎(屯)下(野地)公路横穿团部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2.1.2地质地貌

一三三团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属天山褶皱以北的晚期天山坳陷地带。

自二世纪以后进入新的地质发展阶段。

从中生代开始的升降运动,在盆地边缘广泛产生错动,形成如今三排东西间的背斜构造。

场内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自侏罗系至第四系广泛分布。

天山褶皱带的剧烈隆起,直接控制第四系的发育和分布,使南部下陷很深,接受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受大地构造的控制,与现代地貌条件相吻合。

根据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大体分为卵砾石、砂砾石岩相带,砂、砂砾石、粗砂岩相带,粉细砂、粉砂岩相带。

场区属冲积平原,含水层以粉细砂为主,粗砂砾石局部出现。

一三三团场地貌形态由平原和沙丘组成,包括干三角洲地形带、冲沟地形带、较低平坦地形带和古尔班通古特多垄沙丘地形带。

地形总趋势平缓,东南稍高,向西北微有倾斜,南北坡降在0.15%~0.3%之间,东西坡降为1%,海拔高度约367~342米。

2.1.3水文

1.地表水

场区历史上直接受到玛纳斯河水系巴音沟河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细小支流(现代的古河道干沟),分布密集,最大的间距有两公里许。

每年冰雪融化和夏季洪水通过古河道,消失在垦区北部的沙漠中。

低洼处形成零星小湖泊(如古大莲湖)。

到了近代,玛纳斯河水源渐减,小湖泊退潮干涸,河道沿岸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

土地开垦种植后,巴音沟河对该区的直接影响消除。

农业灌溉地表水全靠大泉沟、蘑菇湖等平原水库沿西岸大渠引入团场一、二、三支渠,供农作物灌溉。

随着农场农作物面积、结构的变化,灌溉用水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团场常出现旱灾。

1992年,农八师规划投资,从安集海水库经一四二团、一四一团引水渠从西岸大渠红桥处引入一定的水源补充,保证了农作物中期的用水。

地表水呈现季节性水情不稳定的特点,流经团场长度约10公里。

每年6月份以前,水情优劣取决于大泉沟、蘑菇湖等水库冬季蓄水量的多少;夏季灌溉则取决于天山山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枯水期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灌溉水矿化度一般在0.3克/升左右。

场区内区域性水位变化较大,特别是灌区,更为明显。

建场初期,地下水埋深10~15米,局部30米。

随农业的长期灌溉,致使地下水上升至目前的2.5米,局部已小于2米,个别地方已成封闭状态。

80年代后由于采取防渗、植树造林、挖渠排碱等措施,水位逐渐稳定,仅局部缓慢上升。

2.地下水

一三三团地处巴音沟河冲积、洪积平原的下部,属于富水性较弱的潜水及低压自流水区。

地层受成因和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地层厚度大,颗粒细,其岩性在空间的分布不均,地下水的补给以垂直渗漏和来自上游的侧补给为主,蒸发和侧向流出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

垦荒建场以来,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仅限于解决生活用水,并以开发深层自流水为主。

近几年,团场合理开发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

位于场内的吐尔条沟和梧桐沟是场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天然通道。

场区地下水由潜水层和承压水组成。

地下水位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向下渗透。

垂直方向上,26米以下为潜水,180米以上承压非自流水,200米以下为承压自流水。

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呈现明显的分带规律,由南向北径流强度由强到弱,水力坡降为5%~1%。

地下水流向与地面坡度相同,向下流明显偏向北。

地下水矿化度在1.391~1.808克/升之间。

潜水矿化度偏高,PH值为7.5左右,不能用作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承压水质较好,矿化度偏低,PH值一般在7以下,承压水埋藏较深,水量较丰富,是较理想的生活饮用水。

地下水储量有待勘探测量,根据已有的勘探成果,场区地下水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2.1.4气象气候

一三三团场位于中纬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东南季风很难到达,形成了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四季空气干燥,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干旱少雨,湿度小,蒸发量大,作物生长季节(4月~10月)光照十分充足,热量资源丰富的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全年日照总时数2645.6~3078.2小时,平均2828小时,日照率在55.2%~72.7%之间。

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2027.4小时。

夏至前后白天长达14~16小时,且晴天多,阴雨天少,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1.6%,平均日照为9.46小时。

年平均气温在5.0℃~8.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41.1℃,极端最高气温43.1℃。

夏季持续高温,冬季酷寒持久,春、秋两季升降温迅速。

场区地面年平均温度在10℃左右。

历年冻土深度在69~137厘米之间。

其中1976年冻土深度最大为137厘米,最小冻土深度为1994年的69厘米。

一般在11月下旬封冻,次年2月下旬解冻。

历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7.2毫米。

年最大降水量为262毫米(1987年),年最少降水量60.2毫米(1966年),日最大降水量24.2毫米,出现在1955年7月19日。

降水多集中在4~5月。

4~10月有效降水量66.4立方米/亩,蒸发量为166.2立方米/亩,供水差99.9立方米/亩。

场区降水稀少,四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含量很少,绝对湿度6.6~7.5毫巴,相对湿度为53%~68%。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8%。

年平均风速1.5m/s,静风占32%,偏南风占22%,偏西风17%,偏北风占15%,偏东风占14%。

2.1.5土壤资源

辖区土壤总面积103.72万亩。

由于土壤受生物、气候、地形等条件影响,以土壤形成条件为前提,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为主要依据,按分级命名的方法,将全团土壤分为6个土类,即潮土(占12.55%)、草甸土(占19.31%)、盐土(占4.78%)、灰漠土(占53.78%)、风化土(占9.37%)、堆垫土(占0.21%);下分11个亚类,6个土属、22个土种。

其中以灰漠土、草甸土和潮土比重最大。

场区耕地地势平坦,质地适中,但肥力较低。

1980年土壤普查表明: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45%~0.61%,最高的达1.3%,最低的只有0.34%。

全氮含量都低于0.075%。

速效磷含量更处于极低状态。

近8万亩土地的速效磷含量低于5PPM。

钾含量较丰富,一般都大于200PPM。

90年代后团场注重种养结合,下大力气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

团中心化验室化验表明:

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碱解氮也有一定提高,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提高幅度最大。

2.1.6野生动植物资源

1.野生动物

垦荒前,团场野生动物繁多。

野兔、黄羊成群,野猪、狼等野兽时有出没。

团场开发后,人为捕猎,野生动物逐渐减少,生物链失衡,自然环境日趋改变。

一些野生动物迁徙他地,几近绝迹。

近些年,建立荒漠植被保护区,野兔、黄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偶有出现。

唯跳鼠、水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依然繁衍不衰,鼠类破坏民居,与人争食,屡灭不绝。

哺乳类:

野猪、狼、黄羊、狐狸、野兔、黄鼠狼、鼬、狗獾、刺猬、水老鼠、蝙蝠、黄老鼠、跳鼠等。

爬行类:

蛇、蜥蜴。

禽类:

野鸭、野鸡、山鸡、野鸽、鹰、秃鹰、猫头鹰、乌鸦、喜鹊、夜莺、苍鹭、山雀、黄雀、斑鸠、大雁、燕子、布谷鸟、翠鸟、麻雀、沙枣鸟、黄鹂、呱呱鸡、苹果鸟、啄木鸟、画眉等。

昆虫类:

品种繁多,如蝴蝶、蜂、蜻蜒、蜘蛛、蟋蟀、蚯蚓、蝎子、蚂蚁、蚊蝇、草鳖子等。

主要农作物害虫有地老虎、象鼻虫、蝗虫、蚜虫、红蜘蛛、螟蛾、棉铃虫等。

益虫有七星瓢虫、赤眼蜂等。

2.野生植物

垦荒至今,在场区内发现的野生植物品种和数量较多,除作燃料外,有的可食、可药,还有的可作饲料。

⑴木本植物:

乔木中的新疆杨、钻天杨、青杨、白杨、苦杨、密叶杨、胡杨、天山柳、天山桦、榆、沙枣等,是栽植防风林的优良树种。

灌木中的梭梭、红柳、白茨、铃铛刺、沙拐柳、黑枸杞等是耐旱、抗碱的固沙保土的优良植被。

⑵草本植物:

野生草本植物中,可作畜禽饲用的多达数百种。

常见的有针茅、异燕麦、芦苇、猫尾、猪毛菜、冷蒿、灰藜、看麦娘、骆驼刺、婆婆纳、狗尾草、画尾草、升马唐、狗牙源、牛筋草、刺八菜、胀果甘草、野豌豆、龙葵、碱蓬、回旋花、小旋花等。

2.1.7自然灾害

建场以来,自然灾害频繁。

部分年份灾害范围广、灾性严重,使团场农作物减产或绝收,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团场常年树立“抗灾保丰收”意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团场历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碱害、旱灾、冰雹、风灾、虫害和霜冻害。

1.碱害

场区成土母质含盐量较多,历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地下水径流较慢。

开垦以来,农业用水依赖渠水灌溉,且渠系长,常年渗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耕层、地表层残留盐分过高,土壤次生盐渍化日渐严重,形成碱害,危害农作物和房屋建筑等。

开垦以来,农作物连年遭受碱害,累计损失面积11.45万亩,其中死亡绝收面积6.32万亩。

1991年,团场实施挖渠排碱工程,团场南部的排碱渠形成网络,地下水位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蔓延得到一定抑制。

2.旱灾

一三三团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干旱荒漠气候,灌溉农作物靠大泉沟、蘑菇湖等水库供水,且地处玛河下游,渠系长,蒸发量大,渗漏多,存在明显的枯水期。

枯水期一般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正值小麦灌水和秋作物灌水高峰,而库水不能满足,秋作物缺水矛盾非常突出,作物为此受害减产。

供水季节性不平衡是制约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

1958年~1997年年间,可记载的资料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28次,受灾面积57.86万亩。

其中有13个年份发生旱灾面积达万亩以上。

如1973、1974年遭受旱灾的农作物分别为73349亩和85912亩,死亡面积分别为15936亩和13881亩。

团场历年采取以水定地,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加强引水渠系的养护、更新、防止渗漏,减少蒸发量,植树造林,改善农作物生育环境等措施,以缓解旱情。

此外,近年开发地下水,投资打机灌井,以补供水不足。

3.雹灾

团场每年6~8月盛夏季节,由于热气流的骤然上升,多形成冰雹灾害。

冰雹大多在午后至傍晚出现,5月、9月也偶有发生。

冰雹袭击的路线规律一般是西北向东南。

1976年7月14日,下了15分钟的冰雹,雹径0.5~4厘米,成熟的麦穗被打落,棉花花蕾、叶片遍地,林中麻雀也难幸免。

损失面积1.9万亩,绝收2363亩。

1996年8月30日下午,持续18分钟的冰雹,雹径1.5厘米,地面沉积雹粒3~4厘米厚,30323亩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50.63万元。

据资料记载,建团以来,共发生12次冰雹灾害,累计受灾面积13.64万亩,造成9388亩作物绝收。

1979年开始,团场自制农田火箭防雹降雨。

1984年后,购进高炮防雹。

当雹云袭来,实施有效防雹,效果明显,大大减轻了冰雹的危害程度。

4.风灾

场区发生的风灾有大风和干热风两种。

建团以来六级以上的大风时有发生,对农、林、牧生产造成极大危害。

八级以上的大风也偶有发生。

大风一般发生在4~11月,以夏季最多。

干热风常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之间。

一定的风速伴随着高温低湿,农作物水份蒸腾量加剧而危害作物。

使小麦逼熟,结实率低,千粒重下降,产量锐减。

1958~1966年,大风连年发生,对农作物危害甚大。

1959年春,当作物刚显形时,狂风卷着风沙,漫天袭来,1784.3亩幼苗被沙掩埋,被风吹死。

随着农田防护林的形成,风灾危害有所缓解。

1990年,1.11万亩农作物遭受风灾,其中死亡面积400亩。

1997年春,出现沙尘暴天气,风力达7至8级,造成棉花受灾面积7425亩。

据不完全统计,建团以来,历年发生风灾21次,累计损失面积50687亩。

建团以来,农场人一直与风沙作斗争,植树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荒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对预防风灾的发生和危害起了一定的作用。

5.冻灾

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1月,历年中约有20%的年份出现积雪偏晚、偏少,时常威胁冬麦越冬。

建场初期到80年代,种植的冬小麦常受冻而死亡。

有“三年一小冻,五年一大冻”的规律。

如历史上曾出现1962~1963年,1969~1970年,1974~1975年,1981~1982年,4个大冻害年,损失惨重。

90年代团场实行了小麦“冬改春”(即由原来的种植冬小麦改为种植春小麦)后,避免了冻害的危害。

低温、霜冻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西北方的冷空气入侵,常形成晚霜,造成棉花烂种、烂芽。

出土的棉花、甜菜受冻死亡。

90年代,随棉花种植面积加大,倒茬、秋灌地增多,春季播种期提前,幼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相继出芽。

若遇年际初、终霜之间日数变幅大,霜终日推迟到4月下旬后,作物幼苗就易遭受霜冻危害。

1955年4月20~22日,连续3天的低温霜冻,地表温度降至-6℃,造成35475亩作物受害,其中全面补种的12212亩,全部死亡改种的915亩。

据统计资料记载,建团以来,团场共发生冻灾13次,累计危害作物14.04万亩,其中死亡面积6518亩。

2.1.8生态建设现状

1.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一三三团土地资源丰富,区域南北长35km,东西宽约27km,辖区面积为744.71km2。

土壤类型主要有:

潮土、草甸土、盐土、灰漠土、风化土和堆垫土六个土类。

农用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属中等水平现耕地中,二、三等地分别存在着盐碱,干旱缺水,土壤质地等因素限制,全团大多数土壤结构质地良好,保水保肥性能较强,缺钾、缺磷、缺氧,有机质少,自然费肥力不高。

2.农业资源

一三三团光热资源丰富,宜于多种作物生长,尤其适宜棉花,瓜果等种植。

种植业主要有小麦、玉米、甜菜、棉花四大作物。

3.林业资源

团场现有树种主要分为:

森林树种、沙生树种、果树树种和绿化树种等。

森林树种:

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胡杨树、白蜡树、复叶槭树等。

沙生树种:

梭梭、红柳、枸杞、沙拐枣和琵琶柴等。

果树树种:

苹果、葡萄、桃子、李子、海棠果等。

绿化树种:

垂榆、垂柳、馒头柳、圆冠榆、章子松、榆叶梅等。

至2006年,团场现有各类林地5480.0公顷。

4.人口规模

⑴人口来源:

主要来源于老团场调入、复员转业军人及其家属、支边青年、社会招工及职工接家来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劳改刑满就业人员。

⑵人口数量:

至2006年,全团人口为27954人,其中镇区人口为13412人,各连队人口合计14542人。

⑶民族构成:

历年来,在团场居住生活过的民族有20个:

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侗族、壮族、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俄罗斯族、满族、苗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塔尔族、锡伯族、瑶族、保安族、土家族。

现今全团共有14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3.4%,回族占总人口的2.85%,其余13个民族占总人口的3.75%。

⑷性别构成:

建场初期,多为轻壮年男性,女性极少,比例严重失调。

1958年团场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下同)为2.22,男性青壮年多为单身汉,择偶非常困难,于是鼓励他们探亲娶妻,信函征婚,以及1959年后,湖南、江苏、甘肃、四川、上海、武汉等地的支边人员陆续来场,女性比例逐渐增大。

至1988年,团场人口性别比例为1.01。

以后经过多年的人口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进入自然增长为主的阶段后,性别比例趋于平衡,现今团场人口中男性占总人口的50.57%,女性占总人口的49.43%,性别比例为1.02。

⑸年龄构成(2006年):

年龄段

0~3岁

4~6岁

7~12岁

13~17岁

18~59岁

60岁以上

占总人口比例

1.39%

1.46%

5.32%

6.49%

61.47%

16.55%

⑹文化构成:

建团初期,大多数人员出生在解放以前,文化程度很低,文盲、半文盲居多。

从60年代中期起,内地城市大批知识青年和复转军人来场就业,他们具有小学以上至高中文化程度;国家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增加,大大改变了职工的文化结构。

1983年后,大批初、高中毕业生通过自学考试,电大、业大、函大、党校等学习,得以深造;据1990年统计,全团总人口为13721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者168人,占总人口的1.22%,中学(其中中专、高中、职业高中、初中)7051人,占总人口的51.39%;小学文化程度3549人,占总人口的25.87%;文盲和半文盲1845人,占总人口的13.45%。

截至199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