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113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docx

第九章课后答案文档

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

1.一个金融机构是否是存款货币银行,其判断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答:

在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它们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DepositMoneyBanks),而不论其具体采取的称呼为何。

西方国家的存款货币银行主要指传统称之为商业银行或存款银行的银行;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及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存款货币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判断一个金融机构是否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基本标志是该金融机构能否发挥资金借与贷的中介作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

(1)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2)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

2.存款货币银行经营哪些业务?

什么是表外业务,这类业务为什么越来越受到重视?

几类业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制约关系?

答:

(1)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①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这些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外来资金两个方面。

其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吸收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及发行金融债券。

在这些业务中,又以吸收存款为主,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②资产业务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包括贴现、贷款、证券投资和租赁业务。

其中,贷款业务在其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

③中间业务是指银行并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主要包括传统的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承兑业务、信托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

④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所说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即狭义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新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对监管的放松为银行开拓表外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银行面对来自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贷款客户的竞争压力,也迫使其必须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迅速发展起来,尤其侧重对有风险业务的拓展。

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少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

(2)几类业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①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业务。

其中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其自有资金及负债或银行信用转变而成的业务,代表了银行对其营运资金的运用,也是商业银行赖以取得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筹集资金,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

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资产负债业务为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所有中间业务都是建立在信用业务基础上的。

客户委托商业银行办理各项中间业务,大都是该客户与该银行有存款或贷款联系,双方具有信用业务的关系。

中间业务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发展。

因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使银行合理占用客户资金,大大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扩大实力。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相交织,又可以促进资产业务的不断扩大。

在存贷利差小的微利时代,商业银行的所有中间业务又是赖以取得手续费收入的主要业务。

 ③中间业务(含表外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在业务范围的外延上具有交叉性,主要集中表现在银行卡、信用证和承兑等业务的归属上。

就其性质而言,银行卡业务、信用证业务和承兑业务既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又因其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或转化为表内资产、表内负债而可归入表内业务之列,因此,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从而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或表内负债业务。

3.从现代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出现,演进到今天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对于这个一百多年的全过程试给出简明的描述。

答:

(1)1845年在中国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即英国人开设的丽如银行。

从这以后至19世纪末,英国以及各帝国主义列强的银行,相继到中国设立了一批分行。

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

这家银行是以商办面目出现的股份银行,但实质上受控于官僚、买办。

1904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又改为中国银行);1907年设立了交通银行,亦为官商合办性质。

与此同时,一些股份集资或私人独资兴办的较典型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也陆续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几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有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仅在1912—1927年间就新设立186家。

中国的私营银行业终究是发展起来了。

(2)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进程,其中包括以多种形式渗入和控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

旧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除由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外,有被人称为“小四行”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它们是官商合办的商业银行;有江浙财团的“南三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它们也受到官僚资本的控制;有被人称为“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它们虽未被官僚资本直接控制,但实际上也并非是全然独立的。

此外,还有几家较大的商业银行以及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它们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国民党官僚资本银行体系。

(3)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了人民币的发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接管了国民政府设立的国家银行和官僚资本银行,并通过公私合营完成了对私营金融业的改造,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国家银行体系,这个体系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

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已经被现代的多层次的银行体制所代替。

改革从设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开始。

首先是中国农业银行在1979年2月恢复,随后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分别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设出来。

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为中央银行,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负责办理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全国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

到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及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使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的决定。

除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外,中国还批准成立了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还在原来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还组建了一批城市合作银行。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大大加快。

最后形成了目前的中国银行体系。

它是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外资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完整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

4.一些西方国家的金融业,近年来经历了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过程,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体制变迁的?

对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背景及当前的发展变化趋势,你又有怎样的看法?

答: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BigBang)”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

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这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终结束。

目前世界金融三巨头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变革。

混业经营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可以调剂银行各项业务盈亏,减少乃至避免风险,有助于经营稳定,分散风险;通过吸收资金的负债业务,可以使银行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获得大量长期资金来进行更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很多银行机构网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增强银行竞争地位。

尽管混业经营有如此多的好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短时间内还很难打破,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加大银证、银保间的合作,以弥补这一缺陷。

(2)我国于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

应该说这个体制在当前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的情况下还是很适应的。

虽然就国际潮流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营来看,银行的全能化趋势确在日益加强,分业向混业的转化日益加速。

但这要求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比如,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自身的治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达到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宏观调控水平及金融监管体系的提高与完善;相关经济、金融法规的健全;证券市场乃至各类市场运行机制的日臻成熟,等等。

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这些条件我国现阶段仍在培育之中,尚未完全具备。

因而,选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定位存款货币银行于职能分工型是有其原因的。

当然,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与生俱来的桎梏也显而易见。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使其利润来源渠道减少——主要限于存贷利差;同时则难于以多元化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过分地强调分业经营,也使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当缓慢,信托业从发展到现在则呈现萎缩的态势,金融中介机构多样性的发展也得不到鼓励,等等。

总之,分业经营不仅使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和国际竞争力,而且降低了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必须严格划分的凝固化了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

我们应该一方面要求坚持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的基本框架,同时松动管制,并支持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并逐步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进。

5.金融创新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创新活动形成一种趋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意义何在,同时带来了哪些问题?

答:

(1)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

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

这个趋势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即已开始,70年代各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

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及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金融创新之所以会形成一种趋势,是因为这种创新浪潮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的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

特别是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得经济的发展不断突破时间、地域以及各种社会传统的界限,涌现出更多、更新的为人类文明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行业、部门、模式和手段。

在这种形势下,当然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于为之服务的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新的要求,原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和融资技巧等就会在一些方面显得笨拙、落后,不怎么合理并缺乏效率。

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樊篱的金融创新。

而且,由手经济发展变化所提出的客观需要不仅是强劲的,而且是持久的,所以金融创新的浪潮也仍在不断地推进。

(3)反映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使得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

创新的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且金额大小均有,适合不同投资者需要。

②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全面交叉。

如商业银行普遍开始涉足证券业务;不少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办理支票存款这类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

金融业务日趋综合化、全面化的格局在形成。

③使一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法令法规。

这又成为推动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因素。

(4)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增加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由于创新后的金融工具大多增强了支付的功能,这必然增大了货币当局在宏观调节中对货币层次划分标准及控制上的难度,容易对货币供应量做出错误判断。

另外,金融创新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国际结算的速度和成本大大降低,但同时也使各国金融体系联系得更加紧密,金融风险的传递更加迅速,一旦一国发生问题,将造成全球性危机。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产物,但是其本身操作的复杂性以及保证金制度的杠杆效应增大了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

6.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有一种说法,网络银行将最终取代传统银行,你怎样认为?

答:

网络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传送渠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

(1)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方便、快捷、超越时空。

传统银行基本上是在柜台内为客户提供直接服务,这就要求客户只能在限定的营业时间内到银行接受各项服务,时空限制极为严格。

而网络银行能够提供全球24小时的“AAA”式服务,即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实时服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②各项成本低。

网络银行可以少设甚至不设分支机构,而且其雇员要比传统银行少得多。

③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

网络银行不仅提供大部分传统银行业务,还提供一些全新的业务,如公共信息服务(包括利率、汇率信息,经济、金融新闻等)、详细而低成本的投资理财服务、投资咨询服务和综合经营服务等。

④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方式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客户只能在限定的业务范围内选择接近自己需要的银行服务项目。

网络银行摒弃了传统银行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方式,采取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方式,即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网络银行还具有信息透明度高、存款利息高等优势。

(2)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劣势有以下两点:

①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公开性势必威胁到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而安全性问题是决定网络银行成败的关键。

对于精通网络操作技术而又熟悉银行业务的不法者而言,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伪造和复制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和信息,并可以假乱真,非法侵吞巨额资金。

②法律规范问题。

网络银行的发展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与之适应。

而目前全球关于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有关这方面的金融法规很不健全。

如对网络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规定、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与转移、金融监管部门对网络银行的监管、网上如何确保银企的信用关系等问题,都还缺乏明确规范的法律框架。

(3)应该说,网络银行较之传统银行有许多优势,但并不是说网络银行就能够取代传统银行。

即使在美国,网络银行现阶段也还有一些不可克服的困难。

例如赢利能力弱,银行业务产品种类少,IT技术投入较大,客户忠诚度低等。

如果没有传统银行的支持网络银行也会出现发展的瓶颈。

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被加拿大银行收购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多项调查表明,安全也已成为网络银行乃至其它形式的电子商务客户的最大顾虑。

网上银行业无法解决与客户的沟通交流问题。

比如信用卡业务,银行必须与客人直接接触,才能了解客户年龄、财政状况等真实资料,这是网上虚拟世界所无法做到的。

同时,“网上银行”绝非保险,万一发生线路故障,客户必须打电话或以其他方式通知银行进行维修。

所以,从目前来看,网络银行无法最终取代传统银行。

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你过去听到过什么议论,现在对其严重性怎样估价?

答:

(1)过去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议论主要有:

2002年春,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5.3%。

2004年8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低于20%。

但这一说法甚至没有得到国内研究者的认同,不少研究者指出,这个资料具有不可比性,一是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没有包括已经转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5888亿不良资产,如果加上这一块,估计不良贷款率就需修正为35%;二是中国国有银行对贷款仍沿用“一逾(逾期贷款)二呆(呆账)”的办法,而非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办法,这也使得名义上的不良资产比率较低。

至于国际金融界关于中国银行的坏帐比率更是众说纷纭,比中国政府公布的数位要高许多。

国际债信权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于2003年11月26日发表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

标准普尔估计,2002底中国金融体系不良资产可能几乎占据贷款总额的一半。

在说明中国不良资产比率估计为44%至45%时,标普强调:

①所采用的指标为不良资产率而非不良贷款率;②百分之四十五的不良资产率是当前数位,并不包括一九九八年早已剥离的一万四千亿不良贷款。

这一比率虽然较之标普以前百分之五十的估计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不仅与2000年世界前二十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资料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亚洲危机前东南亚各银行的水平(东南亚各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前不超过6%)。

标准普尔还作出另一项预估:

中国银行体系的呆账以及银行再资本化的费用约65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

(2)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大幅下降3.71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81%,比年初下降5.24个百分点。

8.你是否了解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背景?

它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1)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背景如下:

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以及国有企业各种改革方案的不断探索,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不良贷款增长很快。

银行信贷风险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隐患。

在吸取1997年亚洲一些国家化解金融危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提高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长远考虑,中国政府决定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独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以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

1999年,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

中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二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三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成本。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采取的措施: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政府出资设立。

为了有效地集中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多种投资手段,并被赋予一些银行所不具有的权力,如自主决定豁免贷款企业部分本息的权力等。

资产管理公司对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过来的不良债权的处理方法在不断探索之中。

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①债转股;②将债权公开拍卖;③将债权直接出售给第三方。

其中,“债转股”是重要的方法。

所谓“债转股”,就是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换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

“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将通过对企业的持股或控股,派员参加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实现股权的保值和增值。

9.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赞成者认为是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关键性制度,国家必须给予财力支持,反对者认为这一制度是道德风险的根源,不利于银行体系的健康运作与发展。

对这样对立的见解,你的判断是什么?

答: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整个银行体系设立的一道“安全网”,它是通过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的各种措施,保持公众的信心,抑制挤兑,减少银行的连锁破产,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是,对存款保险制度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夸大该项制度的作用。

从纯粹的理论出发,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是否能够实现促进金融系统稳定的目标,并没有明确结论,它至少还需要其它的条件,如有效的金融监管等。

其实,存款保险制度只不过是对市场机制和监管当局金融监管制度的一种补充,要想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及时发现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加强监管才是最关键的。

可见,存款保险制度不是万能的,它既不能取代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职能,也不能取代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和政府出资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

作为清偿赔付的保证制度,储蓄存款保险制度的职能仅仅是保护储户利益在银行等储蓄机构出现财务危机时免遭过于严重的损失,并由此提高储户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最终避免整个金融体系因为个别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造成储户的悲观预期从而引发银行挤兑传染而陷入危机,仅此而已。

从根本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只是一种心理支持制度。

它以“保险”的承诺,给存款人特别的心理慰藉,使存款人一般不会轻信传闻而非正常地到银行提款,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商业银行挤兑的风险。

但是,心理支持毕竟有限,保险金集中的程度更有限,一旦银行经营问题严重且具有普遍性,存款保险制度就会由于心理支持不堪重负和保险金不足以补亏而濒于崩溃。

因此,片面依赖于存款保险制度而放弃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金融体系现存风险的积极化解,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存款保险永远只能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而不是根本的保障制度。

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任何理想化设计及宣传都将是十分有害的。

过高期望存款保险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是不现实的,在银行体系出现系统危机时,有限清偿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无效的,因为系统危机超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预算约束。

因此,正确定位存款保险制度目标,合理赋予存款保险制度职能,把存款保险制度从防止个别银行的破产等力不能及的俗务中解救出来。

这一方面可以削弱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存款保险制度不堪负重,是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应有职能的必要条件。

10.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把握?

为实现经营原则的资产一负债管理,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

答:

(1)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

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

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

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

因此,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两难选择:

为增强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就要把资金尽量投放在短期周转的资金运用上。

这就不能不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

为了增加盈利,就要把资金投放于周转期较长但收益较高的贷款和投资上。

这就不可避免地给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带来威胁。

对此,只能从现实出发,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