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1136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当湖温上下层一致,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同温层,4℃)。

第二节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悬浮物质:

粒径大于100纳米(10-7米)的物质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如泥沙、粘土、藻类、细菌等

悬浮物的存在使天然水有颜色、变浑浊、产生异味。

2)胶体物质:

粒径为100—1纳米的多分子聚合体,包括次生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腐殖酸

3)溶解物质:

粒径小于1纳米的物质,在水中成分子或离子的溶解状态,包括盐类、气体、某些有机物。

天然水八大离子:

K+、Na+、Ca2+、Mg2+、Cl—、HCO3-、SO42-、CO32-。

八种主要离子的含量都占溶解质总量的95—99%以上。

矿化度:

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天然水的矿化过程:

主要矿化作用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过程。

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是解吸过程。

吸附和解吸的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

胶体吸附的饱和容量称为吸附容量,单位:

mol/g

3)氧化作用包括使围岩的矿物氧化和使水中有机物氧化。

4)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可以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

5)蒸发浓缩作用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海滨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

河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①河水的矿化度普遍偏低。

②河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很大。

③河水化学组成的含量差异很大。

④河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变化明显。

湖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①湖水矿化度有差异。

②湖中生物作用强烈。

③湖水交替缓慢,深水湖有分层性。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①地下水充填于岩石,土壤空隙中,与岩石,土壤广泛接触,渗流速度小,循环交替缓慢,而且地下水贮存于岩石圈上部相当大的深度,构成地下水圈。

②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直到盐水。

③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此层可溶入氧气称为氧化作用带。

海水的化学组成:

目前已发现80多种元素,但含量差别很大。

主要化学元素:

Cl(氯)、Na(钠)、Mg(镁)、S(硫)、Ca(钙)、K(钾)、Br(溴)、C(碳)、Sr(锶)、B(硼)、Si()硅、F(氟)等12种,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含量的99.8—99.9%,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

海水盐度:

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

是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标志。

影响盐度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影响海水盐度的各自然环境因素和发生于海水中的许多过程。

1)低纬海区,降水、蒸发、洋流和海水紊动、对流混合等起主要怍用。

降水大于蒸发,使海水冲淡,盐度降低;

蒸发大于降水,则盐度升高。

盐度较高的洋流流经一海区时,可使盐度增加;

反之,可使盐度降低。

2)高纬海区,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结冰和融冰也能影响盐度。

第三节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水资源:

广义:

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

狭义:

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水资源的特征:

①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

水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在水文循环过程中使水不断的恢复和更新,属可再生资源。

水循环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但又受太阳辐射等条件的制约,每年更新的水量都是有限的,因而具有有限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水资源主要补给为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他们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且在地区的分布很不均。

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④利害两重性:

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和时程分配的不均匀,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

通常采用多年平均径流量来表示水资源量

按照年降水和年径流的多少,全国大致可划分为水资源条件不同的五个地带:

①多雨----丰水带。

②滋润----多水带。

③半湿润----过渡带。

④半干旱----少水带。

⑤干旱----干涸带。

我国水资源状况:

(一)水资源时空变化:

①地区分布:

因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

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季节变化:

全国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和秋季介于冬夏之间。

春雨和秋雨各地不同,多气旋过境春雨较多,多台风过境的地方秋雨较多。

(二)水资源条件和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赢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

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3.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5.地下水是我国重要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

6.天然水质量相当良好,但认为污染日趋严重,防止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一节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

①水循环服从与质量守恒定律。

即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无结尾。

②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③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④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⑤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水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大循环:

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小循环:

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水体的更新周期:

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

影响生态平衡;

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自然界的水文过程来说,水循环是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的根源。

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

水通过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水循环与全球气候:

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存储和转化者;

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

水循环的强弱及其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在这方面,海洋环流系统的气候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

水重塑了全球的地貌形态,并影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是触发地震,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水循环与生态平衡:

水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没有水循环,就不会有生命活动,水循环的强度与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或凋萎,贫乏的主要因子,还是造成本区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继利用。

水循环与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水循环是一切水文现象的根源,研究水循环,是认识自然界错综复杂的水文现象的一把钥匙,是把握自然界各种水体的性质、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

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

即水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研究意义:

1.通过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效果;

2.水量平衡也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蒸发,降水及径流等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3.是水资源现状评价与供需预测研究工作的核心。

4.在流域规划、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中,也离不开水量平衡工作,它为工程规划提供基本设计参数且可以用来评价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益。

5.合理处理各部门不同用水需要,进行合理调度,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I-Q=ds/dt(I为水量收入项;

Q为水量支出项)

(p+E1+R表+R地下)+S1=(E2+R’表+R’地下+q)+S2

——P为时段内降水量;

——E1、E2分别为时段内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表和R’表分别为时段内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地下、R’地下分别为时段内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为时段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分别为时段始末蓄水量。

第三节蒸发

蒸发的三种类型:

①水面蒸发(水体与大气之间界面上的分子交换)②土壤蒸发(土壤空隙水的蒸发)③植物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

水面蒸发: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

只需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

土壤蒸发:

土壤水在汽化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外,还要克服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从本质上说,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随着蒸发过程的持续进行,土壤中的含水量会逐渐减少,因而其供水条件越来越差。

土壤的实际蒸发量亦随之降低。

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

①定常蒸发率阶段:

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蒸发率相对稳定,等于或近似于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水面蒸发,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

②蒸发率下降阶段:

当土壤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将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减小,于是土壤蒸发进入蒸发率明显下降阶段。

③蒸发率微弱阶段:

在此阶段内土壤水由底层向土面的薄膜运动亦基本停止,土壤液体水供应中断,只能依靠下层水汽化向外扩散。

土壤含水量:

质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

毛管悬着水:

当地面获得降雨或灌溉后,凭借毛管作用而保持在靠近地面的土壤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水

土壤田间持水量:

土壤中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到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土壤田间持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

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

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

气象因素:

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气压等

水的状况:

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

土壤的状况:

土壤孔隙性、土壤颜色、土壤温度梯度

水面蒸发的影响因素

1、气象因素:

太阳辐射、水面温度、湿度、风速、气压、饱和水汽压差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水分汽化的主要能量条件,太阳辐射越强烈,蒸发量越大。

一般,干旱地区蒸发大于湿润地区。

(2)水面温度

水温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因而易于逸出水面而跃入空气中。

蒸发量随水温的增加而增加。

(3)饱和水汽压差

饱和水汽压差:

水面温度的饱和水汽压(e0s)与水面以上z高度处实际水汽压(ez)之差。

(4)湿度

相同温度下,空气湿度小(饱和水汽压差大)时蒸发量大。

(5)气压

气压会抑制水分子逸出水面,蒸发量随气压的增高而降低;

同时,气压高,空气湿度就会降低,又有利于水面蒸发。

(6)气温

气温高有利于蒸发,一般蒸发量随气温呈指数变化。

(7)风速

风能加强对流扩散作用,带走水面上空的水汽,有利于增加水面水分子的逸出量。

一般来说,风速越大,水

面蒸发就越大。

2、水体因素:

水面大小和形状、水深、水质

(1)水质

当水中溶解有化学物质时,水面蒸发量一般会减少。

如,含有盐类的水溶液常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起

着抑制蒸发的作用;

深色水体蒸发大于浅色水体。

(2)水深

对于浅水,气温对蒸发的影响显著。

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冬季则相反;

对于深水,深水水体储藏热能较

多,对水温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故蒸发量在时间上变化比浅水缓慢。

(3)水面的大小和形状

水面面积大,其上空水汽不易很快被风吹散,不利于蒸发;

水面形状通过风向影响蒸发。

风向与水面延伸方向垂直,蒸发大;

与水面延伸方向平行,蒸发小。

植物散发(蒸腾)过程

1、过程:

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后,经由根、茎和叶脉输送到叶面,并为叶肉细胞所吸收,其中除一

小部分留在植物体内外,90%以上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汽化而向大气散逸。

2、动力条件:

根系中溶液浓度和四周土壤中水的浓度存在梯度差而产生渗透压,这种渗透压差使得根系象水泵一样,不断地吸取土壤中的水。

气象因素:

水的状况:

土壤的状况:

根土渗透势

(溶质势)

散发拉力

植物叶面散发水汽后,叶肉细胞缺水,细胞的溶液浓度增大,增强了叶面吸力,进而拉引根部水向上传导。

第四节水汽扩散与输送

水汽扩散:

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

包括分子扩散和紊动扩散。

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涡动输送。

(W1+Ei)-(W2+Pi)=ΔW(2-46)

W1是流入气柱的水汽量;

W2是流出气柱的水汽量;

Ei是蒸发散发量;

Pi是降水量;

ΔW是气柱内水汽变量。

对于长时段ΔW→0,于是研究时段内气柱的降水量可用下式表示:

Pi=W1-W2+Ei

水汽输送通量:

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

有水平输送通量和垂直输送通量之分;

通常说的水汽输送主要是指水平方向的水汽输送。

影响水汽输送的主要因素:

①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决定着全球流场和风速场关系,进而影响水汽全球的分布。

②地理纬度的影响:

影响了辐射平均值,气温,水温的纬向分布进而影响了蒸发。

③海陆分布的影响:

海洋是水汽主要源地,因而沿海水汽多,向内陆减少。

④海拔高度的和地形屏障作用的影响:

随高度增加,水汽含量相应减少,垂直于气流运动方向的山脉,常常成为阻隔暖湿气流运行的屏障。

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

①存在三个基本的水汽来源三条输出入路径,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来源:

极地气团的西北水汽流(路径:

西

北方向入,东南方向出)。

南海水汽流(有广东福建入,长江附近出)。

孟加拉湾水汽流(北部湾入,长江中下

游出海)。

②水气输送既有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又有移动性涡旋动输送,其中平均输送方向基本与风场相一致。

而涡动输送方向大体上与湿度梯度方向相一致,即从湿度大的地区指向湿度小的地区。

涡动输送的这一特点对于把东南沿海地区上空丰沛的水汽向内陆腹地输送,具有重要作用。

③地理位置:

海陆分布与地貌上总体格局,制约了全国水气输送的基本态势。

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决定了我国水汽输送场形成南北两支水汽流,北纬30°

以北地区盛行纬向水汽输送;

30°

以南具有明显的经向输送。

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我国南北气流的经常汇合的地区,是水汽流辐合带;

海陆的分布制约了我国上空湿度场的配置,并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进而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④水气输送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在850百帕气层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场形势比较复杂;

在700百帕气层上,在淮河流域以北盛行西北水汽流,淮河以南盛行西南水汽流,两股水汽流在北纬30°

—35°

一带汇合后东流入海;

在500百帕高度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呈现纬向分布;

而低层大气中则经向输送比较明显,因而自低层到高层存在经向到纬向的顺钟向切变。

第五节降水

降水:

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雹现象的统称。

降水要素:

①降水量:

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

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

②降水历时:

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

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例如,1、3、6、24小时或1、3、7天等)。

③降水强度(毫米/分或毫米/时):

简称雨强,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④降水面积:

(平方公里,km2)降水所笼罩的面积

⑤暴雨中心:

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地区。

降水过程线(反映雨强、降水时间):

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曲线或直方图

降水累积曲线(反映雨强、时空变化):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

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

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即I=ΔP/Δt 

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Δ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即i=dP/dt。

等降水量线:

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

等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

绘制方法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图作法类似。

面降水的计算:

1)算术平均法——以所研究的区域内各雨量站同时期的降水量相加,再除以站数(n)后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平均降水量(P)。

适用条件:

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2)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1)按地图测站的位置连线,构成许多锐角三角形;

2)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再用这些垂直平分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

3)量取每个多边形的面积fi。

4)面积加权法计算。

雨量站分布不均匀地区。

缺点:

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

3)等雨量线法:

1)绘制等雨量线;

2)量取每2条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fi,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Pi,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

3)将所有的雨量相加除以全面积,得流域平均雨量。

实用条件:

足够多的雨量站资料,地形资料

不同场次降雨,其面积权重是变化的,所以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图,工作量很大。

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汽流的屏障作用与抬升作用对降水强度与时空分布发生影响的。

②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③水体的影响:

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对降水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面上方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与陆面上存在差别而引起的。

④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而间接影响降水。

第六节下渗

下渗:

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①渗润阶段:

下渗水份主要在分子力的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首先成为吸湿水而后成为薄膜水。

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时,这一阶段即结束。

②渗漏阶段:

下渗水份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在土壤空隙中做不稳定流动并逐渐充填土壤空隙。

当全部孔隙被水充满而饱和时,这一阶段即结束。

③渗透阶段:

在土壤空隙为水充满而饱和的情况下,水分在重力下做稳定运动。

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①饱和带: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的供水条件下,该带含水量接近于饱和含水量,即形成饱和带。

但不论浸润深度怎样增大,该带厚度不超过1.5cm。

②过渡带:

位于饱和带之下。

在该带内,含水量随深度急剧减少。

③水份传递带:

在过渡带之下。

含水量基本保持在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大致等于饱和含水量的60%-80%,沿垂向均匀分布,水分运行主要靠重力。

④湿润带:

在水分传递带之下。

该带内含水量随深度急剧减少。

末端为湿润锋面,锋面两侧含水量突变,此锋面为上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下渗过程中水的垂向分布图

影响下渗的因素:

①土壤的特性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的前期含水量。

通常来讲,土壤颗粒越粗糙,空隙直径

越大,透水性越强,下渗能力越大。

②降水特性的影响:

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程分配及空间分布等。

其中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

及下渗水量,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下渗率随雨强度增大而增大。

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如

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小于间歇性下渗量。

③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具有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

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

在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有增大的影响,也有抑制的影响。

第七节径流

径流:

流域的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

固态降水形成融水径流。

河川径流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表层流)三种径流组成。

地(面)表径流:

沿着地表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聚的水流;

地下径流:

指沿潜水层或隔水层的含水层,向河、湖,沼、海等汇聚的地下水流;

壤中流:

指包气带土壤中的一种饱和水流,汇流速度介于以上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