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21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docx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11文化与社会必修3

第二十一课 文化与社会

[考点展示]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

本质上

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范围上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

提示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

如下图所示:

2.文化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安徽高考·8

2012北京高考·25

2011山东高考·29(6)

2010广东高考·31

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文化涵义和特点的理解,并常与文化的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命题点1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典例1 (2012·安徽高考)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城市文化离不开“雕塑”这一物质载体,同时城市雕塑也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说法错误,不同国家的城市有不同的雕塑,这体现的是民族文化,而非世界文化;一般说来,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④夸大了城市雕塑的作用。

      组合型选择题解法

  方法1 否定排除法,就是在题肢中,找一个或两个错

误的题肢,然后排除包含这些题肢的选项。

这些错误题肢,

可以是对教材知识点的错误表述,也可以是偷梁换柱、张冠

李戴,还可以是以点带面、以现象代替本质等。

方法2 肯定排除法,就是在题肢中,找出一个或两个特别

有把握的正确题肢,然后排除不包含这些题肢的选项。

注意:

在逆向组合型选择题中,要排除包含正确题肢的选项。

方法3 排除异意法,就是找出题肢中那些说法正确,但与

题干意思无关的题肢,然后排除包含这些题肢的选项。

命题点2 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典例2 (2010·广东高考)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古诗切入,考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以及文化继承等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由人创造的,②说法显然缩小了文化创造的主体,排除含②的选项。

1.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长篇小说《蛙》通过“姑姑”这个人物形象,描述了国家为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复杂历史过程,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乃至批判。

上述材料说明(  )

A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主旨是该长篇小说引发人们对历史、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乃至批判,故C符合题意。

2.中国邮政发行了“十八大”纪念邮票一套。

其中,小型张《欢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的美好心愿,也为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由此可见(  )

A.文化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B.文化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答案 A

核心考点二 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醒 

(1)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三者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作用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特性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闪记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角度

内容

从科学技术作用看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劳动者看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从文化生产力看

伴随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角度

内容

国内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国际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提醒 “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3.文化与综合国力

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形势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都面临严峻挑战

措施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用

①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广东高考·31

2011江苏高考·20

2011福建高考·26

2011安徽高考·37

(1)

结合具体热点材料主要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或以主观题的形式综合考查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

命题点1 文化与经济、政治

典例3 (2012·广东高考)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

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挖掘当地地域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即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①表述不正确;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二者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②表述错误。

典例4 (2011·江苏高考)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

该材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信息“通过输出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目的”,体现①③。

世界多极化反映的是多个政治力量相互角逐,②④观点正确,但明显与题意不符。

命题点2 综合考查文化的作用

典例5 (2011·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4)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材料。

范围确定是文化的作用,要把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点与材料信息一一对接。

从材料看,中国春节带来了新的商机,这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反作用;中国春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及孔子学院的发展、袁隆平的科技成就等,说明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3.人民网载文指出:

“英雄司机”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都是当代中国的闪亮坐标。

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还要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表明(  )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是经济的基础,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③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④一定的文化会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③④是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

①说的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文化,不符合题目主旨;②中“政治是经济的基础”的说法错误。

4.2012年8月24日晚,2012孔子文化节宣传月暨青啤嘉年华在山东济宁市全民健身广场拉开序幕。

据悉,―直到2012年9月10日,市民都可以到全民健身广场体验“激情圣城夜、欢乐运河情”。

该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

①发挥山东文化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②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③发展旅游文化,确保山东经济的飞跃发展 ④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山东文化竞争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说法错误;③中“确保”的说法太绝对。

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C当选。

5.2012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排行榜中,美国和中国分别位居第一、第二,这凸显了两国强大的体育实力。

有人认为,奥运奖牌之争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综合国力,也折射出中美两国不同的外交风格。

美国在田径、大球项目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在外交上也显得霸气十足。

中国则反其道专攻举重、跳水、小球等项目,以求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功效,这种方法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特色:

通过扩充不对称战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美国进行有力的抗衡。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奥运会是全球性的文化体育运动盛会,各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拼搏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奥运奖牌之争反映了中美两国非凡的体育竞争力背后非凡的综合国力,这说明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奥运奖牌之争折射出中美不同的外交风格,说明文化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美两国体育文化竞争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两国整体综合国力的强弱。

解析 本题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载体,以中美两国激烈的奖牌争夺为切入点,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相应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答本题需要紧紧围绕设问要求,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从奥运会体现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易错点1 把自然现象等同于文化现象

提醒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矫正训练1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③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①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正确。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错误。

通过《庐山图》展现庐山的自然美,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正确。

故选B。

易错点2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提醒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矫正训练2 河南安阳殷墟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既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正确。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故C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不一定是同步发展,所以B、D错误。

易错点3 不能准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提醒 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贬低文化的作用,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二是夸大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矫正训练3 在庆祝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手控对接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讲话指出,要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胡锦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C.文化有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时是自发形成的

D.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通过人的实践,A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说法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说法错误。

D表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当选。

易错点4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提醒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矫正训练4 “软实力”是同由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

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看到了(  )

A.国家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

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答案 B

解析 题干通过比较的方式说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本质,但从中并不能得出国家军事力量不重要的结论,A排除;C错误,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D的说法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强调文化软实力是在提醒人们在理解综合国力时不能忽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故选B。

提升文化软实力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对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获奖后引发“莫言热”,其作品被抢购一空。

莫言获奖带来文学市场的回暖,对中国文学是一针兴奋剂。

2012年,一部韩国MⅤ《江南Style》在很短时间内风靡全球。

韩国歌手朴载相(PSY)在MV里以自创的马式舞步、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和夸张的肢体表演让多国观众为之疯狂。

这首曲子让世界见识了“韩流”的力量。

它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对韩国流行音乐,还有对整个韩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类似这样的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也会转化为韩国软实力的一部分。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莫言获奖后引发的“莫言热”和《江南Sty1e》走红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证明了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信息点②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江南Style》走红,则成为韩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好例证。

[命题猜想]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需要,高考可能结合这一热点,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软实力等知识。

[命题预测]

1.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国内立刻掀起了“莫言热”,大家涌向书店抢书或者在网上下单,多地出现一书难求的局面。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文化市场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等弊端

B.说明消费者盲目跟风,没有坚持理性消费

C.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潜力巨大

D.表明我国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答案 C

2.韩国歌曲《江南Style》描绘了韩国江南区的风土人情,以其简单、欢快的旋律,跳着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火速成为全球Style,76天网络点击量破3亿,被誉为2012年“神曲”。

这主要表明(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唯一手段

D.世界文化是通过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

答案 A

3.一首歌的文化软实力到底有多大?

有专家分析,《江南Style》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中的文化障碍少,它用一种国际通用的方式表现了全球中产阶级成年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相比而言,同样拥有丰富文化的我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化特色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但究竟选择何种文化,如何树立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形象,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和输出上还需深思。

韩国人在展示和推广文化上的创意值得我们参考。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怎样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答案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

(3)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