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123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妇产科学重点自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外侧以骨盆漏斗韧带连于骨盆壁,内侧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连接

灰白色,成年女性大小为4*3*1;

表面无腹膜

第三节血管、淋巴及神经

1.动脉

(1)卵巢动脉:

自腹主动脉发出,穿过骨盆漏斗韧带

(2)子宫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3)阴道动脉:

(4)阴部内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分出四支:

A痔下动脉;

B会阴动脉;

C阴唇动脉;

D阴蒂动脉

2.静脉:

盆腔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3.淋巴

(1)外生殖器淋巴:

A腹股沟浅淋巴结;

B腹股沟深淋巴结

(2)盆腔淋巴:

A髂淋巴组;

B骶前淋巴组;

C腰淋巴组

4.神经

(1)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

(2)内生殖器的神经支配:

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子宫平滑肌有自主节律活动,完全切除其神经后仍能有节律性收缩,还能完成分娩活动

第四节骨盆

1.组成

(1)骨骼:

A骶骨、B尾骨、C髋骨:

a髂骨、b坐骨、c耻骨

(2)关节:

A耻骨联合、B骶髂关节、C骶尾关节

(3)韧带:

A骶结节韧带、B骶棘韧带:

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2.分界

(1)分界线: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

(2)假骨盆:

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为腹腔的一部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

(3)真骨盆:

又称小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骨产道;

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肛诊或阴道诊可触及,两坐骨棘连线的长短是衡量中骨盆大小的重要径线,同时坐骨棘又是分娩过程中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五节骨盆底

概念:

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

第六节邻近器官

1.尿道:

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2.膀胱:

充盈与否影响子宫位置

3.输尿管:

于子宫动脉下方穿过(桥下流水),结扎子宫动脉及打开输尿管隧道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

4.直肠:

妇科手术,分娩时注意

5.阑尾:

位于右髂窝内,下端可达右侧输卵管及卵巢;

鉴别妇科、外科疾病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一节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1.胎儿期:

胚胎8-10w性腺组织出现卵巢的结构

2.新生儿期(出生后4w内):

内生殖器均在腹腔;

受母体激素影响,出生后乳房胀,分泌少量乳汁,阴道有少许分泌物、出血

3.儿童期(4w-12y):

8y前:

身体发育,生殖器不发育;

8y后:

少量卵泡发育,生殖器全降到盆腔

4.青春期:

A体格发育;

B第一性征:

生殖器发育;

C第二性征出现:

乳房发育D月经初潮:

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5.性成熟期(18y起,历时约30y):

A卵巢周期性排卵和分泌激素;

B月经周期规律;

C生殖机能旺盛

6.绝经过渡期(40y后):

A生殖器官开始萎缩;

B第二性征逐渐衰退;

C月经周期紊乱;

D绝经综合症:

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

7.绝经后期:

A卵巢功能衰竭;

B激素水平低落;

C生殖器萎缩;

D骨质疏松

第二节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

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规律的月经是生殖器成熟的标志之一

2.月经血的特征:

暗红色;

因含大量纤溶酶,月经血不凝

3.表现

(1)周期:

出血的第1d至下次月经第1d;

一般为21-35d,平均28d

(2)经量:

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3)经期:

2-7d

(4)初潮年龄:

13-15岁;

超过16岁未初潮应警惕

(5)部分妇女由于盆腔充血及前列腺素作用,可出现下腹及腰骶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1.卵巢功能

(1)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

(2)产生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2.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自月经第一日至卵泡发育成熟,称卵泡期,需10-14d;

发育成熟依赖促性腺激素刺激

A.始基卵泡

B.窦前卵泡:

出现卵泡刺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

具备合成性激素的能力

C.窦状卵泡:

获得黄体生成素受体,并在黄体生成素刺激下,产生雌激素增多

D.排卵前卵泡:

结构包括:

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透明带、放射冠

(2)排卵:

排卵前,成熟卵泡分泌雌激素高峰对下丘脑产生正反馈作用,下丘脑释放大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释放LH和FSH并出现峰值

(3)黄体形成及退化:

排卵后卵泡腔塌陷,颗粒细胞、卵泡内膜细胞、卵泡外膜细胞共同形成黄体。

排卵后7-8d(约月经周期22d),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

黄体在排卵后9-10d退化、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约14d

3.内分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1)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激素均为甾体激素,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主要由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2)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同合成;

卵泡开始发育—少量;

月经期7d,窦状卵泡—迅速增加;

排卵前—高峰;

排卵后卵泡液中的雌激素释放至腹腔,循环中雌激素略降;

黄体形成及成熟过程—分泌增加,黄体形成前出现雌激素第二峰;

黄体萎缩—急剧减少

(3)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排卵前期卵泡的颗粒细胞合成少量孕激素;

黄体分泌孕激素,排卵后7-8d高峰

(4)雄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膜和卵巢间质合成,排卵前在LH峰作用下卵巢合成雄激素增多,促进非优势卵泡闭锁和提高性欲

第四节月经周期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xis):

下丘脑分泌GnRH,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调控卵巢功能;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又具有反馈调节作用

2.下丘脑生殖调节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十肽结构,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反馈调节类型:

A长反馈:

来自卵巢的反馈;

短反馈:

来自下丘脑的反馈;

超短反馈:

GnRH对自身合成、分泌的抑制

3.腺垂体生殖激素:

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激素

(1)促性腺激素:

FSH是卵泡发育必须的激素,其直接促进窦前卵泡及窦状卵泡的生长发育;

LH主要生理功能是在卵泡期刺激卵泡膜细胞合成雄激素,为雌二醇的合成提供底物

(2)催乳激素(PRL):

促进乳汁合成,腺垂体催乳细胞分泌

4.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GnRH和FSH/LH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作用:

(1)卵泡期,雌激素低于200pg/ml时,抑制GnRH、FSH、LH分泌(负反馈)

(2)卵泡接近成熟,雌激素高于200pg/ml时,刺激GnRH、FSH、LH分泌(正反馈)

(3)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两者联合作用,使FSH、LH受抑制

(4)黄体萎缩,雌激素、孕激素降低,两者对FSH、LH抑制作用消除

第五节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A增生期(月经周期第5-14d);

B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d);

C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d)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

A.酸性粘多糖:

对内膜生长起支架作用;

排卵后孕激素阻止其合成

B.血管收缩因子:

前列腺素F2α,内皮素-1,血栓素等促进内膜剥脱

C.甾体激素受体:

ER、PR、FSH/LH受体,呈周期性变化

D.水解酶:

组织水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参与内膜剥脱

2.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宫颈黏液周期性变化

A.月经期:

宫颈黏液量少

B.卵泡期:

排卵前分泌量达高峰;

拉丝度可达10cm;

显微镜下可见羊齿状结晶

C.黄体期:

黏液变黏稠;

拉丝度差;

羊齿状结晶消失;

出现条索状椭圆体

D.宫颈黏液性状可反映卵巢功能

(2)阴道黏液周期性变化

A.阴道上段周期性变化明显

底层细胞增生变为中层及表皮细胞;

表层细胞角化程度高

阴道上皮加速脱落;

多为中层或角化前细胞

D.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变化反映卵巢功能

(3)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A.卵泡期:

纤毛细胞生长;

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

肌层节律性收缩增加

B.黄体期:

纤毛细胞变短小;

非纤毛细胞分泌减少;

节律性收缩频率减少

C.雌孕激素协同,受精卵正常输送

D.输送异常:

异位妊娠

(4)乳腺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作用,乳腺管增生

孕激素作用,乳腺小叶,腺泡增生

C.经前期:

乳房肿胀,乳腺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

第六节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生殖系统

A.子宫肌:

促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B.子宫内膜:

促子宫内膜增生

C.宫颈:

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富有弹性(干燥后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D.输卵管:

促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E.阴道上皮:

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

F.外生殖器:

阴唇丰满,着色加深

G.卵巢:

协同FSH促卵泡发育

H.下丘脑、垂体:

通过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2)乳房:

促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3)代谢作用:

促水钠潴留;

维持促进骨质代谢

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期及怀孕)

(1)孕激素通常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2)生殖系统

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减少子宫收缩

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

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减少

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

脱落加快

F.下丘脑、垂体:

月经期正反馈;

黄体期负反馈

(3)乳房:

促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

(4)体温:

兴奋体温调节中枢,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

(5)代谢作用:

促进水钠排泄

3.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

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生殖器和乳房发育,为妊娠准备

(2)拮抗作用:

子宫内膜、子宫收缩、宫颈黏液、阴道上皮、水钠代谢、输卵管蠕动

4.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合成雌激素的前体,维持女性生殖功能;

拮抗雌激素

(2)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

促进蛋白质合成、肌肉生长和骨骼发育;

刺激红细胞生成;

促进体毛生长;

与性与有关

第七节其他内分泌腺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1.甲状腺

(1)功能低下:

性发育障碍;

月经过少、稀发、闭经;

不孕、自然流产

(2)功能亢进:

月经过多、频发;

月经过少、稀发、闭经

2.肾上腺:

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

过量雄激素拮抗雌激素可致卵巢功能抑制、闭经、男性化

3.胰腺:

高胰岛素血症可致月经失调、闭经

第四章妊娠生理

第一节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1.妊娠:

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2.精子获能:

精子顶体与子宫内膜α、β淀粉酶接触,去除其顶体酶上的去或能因子,使精子生理、形态、生化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3.卵子排出后,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连接处等待受精;

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h内;

精子与卵子两性原核的融合,标志受精过程完成;

受精后第四日早期胚泡进入宫腔

4.受精卵着床:

受精后第6-7日晚期胚泡透明带消失后逐渐埋入并被子宫膜覆盖的过程

(1)定位:

着床前透明带消失,晚期胚泡以其内细胞团端接触子宫内膜,着床部位多在子宫后壁上部

(2)黏附:

晚期胚泡黏附在子宫内膜后,滋养细胞分化为两层,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层,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层

(3)穿透:

合体滋养细胞分泌蛋白溶解酶,溶解子宫内膜细胞、间质及血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中且被内膜覆盖

5.蜕膜:

受孕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分泌期内膜的基础上进一步肥大,变成蜕膜细胞,此时的子宫内膜称为蜕膜;

(1)底蜕膜:

胚泡极滋养层接触的子宫肌层的蜕膜

(2)包蜕膜:

覆盖在胚泡表面的蜕膜

(3)真蜕膜:

底蜕膜及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其他部分的蜕膜

第二节胚胎、胎儿发育特征及胎儿生理特点

1.发育特征

(1)8周:

初具人形,B超可见胎心搏动

(2)12周:

身长约9cm,耻骨联合上可及

(3)16周:

身长约16cm,可见骨骼,宫底位于脐耻之间,确认性别

(4)20周:

身长约25cm,可闻胎心音,胎动,脐下一指

(5)28周:

身长约35cm,体重1000g,脐上三指

(6)32周:

身长约40cm,体重1700g,脐剑之间

(7)36周:

身长约45cm,体重2500g,剑下三指

(8)40周:

身长约50cm,体重3000g,脐剑之间

2.胎儿生理特点

(1)胎儿的营养供给和代谢产物排出,均需经胎盘脐血管由母体完成

(2)出生后,脐静脉闭锁为—肝圆韧带;

脐动脉闭锁为—腹下韧带;

动脉导管闭锁为—动脉韧带

(3)胎儿血循环特点:

胎儿体内无纯动脉血,是动静脉混合血

第三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1.胎盘

(1)胎盘的构成

A.羊膜:

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在胎盘最内层,半透明弹性膜

B.叶状绒毛膜:

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胎盘主要部分;

自绒毛膜板伸出的绒毛干逐渐分支,向绒毛间隙伸展形成终末绒毛网。

C.底蜕膜:

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2)胎盘的功能

A.气体交换:

脐动脉(PO220mmHg)--绒毛与绒毛间隙母血交换—脐静脉(PO230mmHg)

B.营养物质供应

C.排出胎儿代谢产物

D.防御功能:

细菌可通过破换胎盘屏障后感染胎儿;

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中;

母血中IgG可通过胎盘

E.合成功能: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a)受精后3d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激素,倍增时间约2d,高峰8-10孕周,为50-100kU/L

b)分泌动态:

受精后9-12d可检测,9-10周高峰;

12周后下降,产后4-6d消失

c)测定方法:

放射免疫法

d)生理作用:

形成妊娠黄体;

促进胎盘合成甾体激素;

免疫抑制作用;

男胎型分化

e)临床应用:

早孕诊断(诊断早孕最敏感);

促排卵;

监测滋养细胞肿瘤

人胎盘生乳素(HPL)

a)由合体滋养细胞合成,5-6周可检测,随孕周增加,妊娠34-36周达高峰,维持至分娩;

于分娩后迅速下降,产后7h即测不出

b)功能:

促胎儿生长;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促进胰岛素生成;

抑制母胎排斥

c)临床应用:

代表胎盘功能;

滋养细胞肿瘤监测

2.胎膜:

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

可防止细菌进入宫腔;

病毒可通过

3.脐带:

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及胎盘胎儿面;

表面被羊膜覆盖;

足月脐带长30-70cm,平均55cm;

脐带断面中央有一条管腔较大、管壁较薄的脐静脉;

两侧有两条管腔较小、管壁较厚的脐动脉(二动一静)

4.羊水

(1)来源:

妊娠早期—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

妊娠中期—胎儿尿液成为羊水的主要来源;

妊娠后期—胎儿肺参与羊水的生成

(2)量、性状及成分:

足月约为500-800ml;

比重1.007-1.025,pH约为7.20;

妊娠早期羊水无色澄清,足月时略混浊、不透明,可见小片状物

(3)功能:

保护胎儿及母体;

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羊水生化检测)

第四节妊娠期母体变化

1.生殖系统:

子宫容量增加1000倍,重量增加20倍;

子宫下段形成;

妊娠12周后,超出盆腔;

宫颈着色,粘液栓形成

2.乳房:

乳腺发育

3.循环系统:

因膈肌升高,心脏向左、上、前方移位;

心排出量增加;

妊娠晚期血压升高;

仰卧位使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致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4.血液:

血容量增加,32-40孕周达到高峰;

血浆增加1000ml,红细胞增加500ml;

白蛋白减少;

高凝状态;

易缺铁;

血小板无明显改变

5.呼吸系统:

肺活量无明显改变;

通气量、潮气量增加;

产气量减少;

肺泡换气量增加;

上呼吸道黏膜增厚,轻度充血、水肿,易发上呼吸道感染

6.泌尿系统:

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率过滤增加,代谢产物排泄增多,子宫右旋导致右侧输尿管积液

7.消化系统:

上腹部饱胀感及便秘

8.新陈代谢:

至妊娠足月体重增加12.5kg

第五章妊娠诊断

妊娠分为三个时期:

1.13周末之前—早期妊娠

2.第14-27周末—中期妊娠

3.第28周及其后—晚期妊娠

第一节早期妊娠诊断

1.症状与体征

(1)停经:

妊娠最早的症状

(2)早孕反应:

停经6周左右出现畏寒、头晕、流涎、乏力、嗜睡、食欲缺乏、喜食酸物、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

多在停经12周左右自行消失

(3)尿频:

前倾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子宫增大超出盆腔后,尿频症状消失

(4)乳房变化:

自觉乳房胀痛,乳房体积逐渐增大;

乳晕周围皮脂腺增生出现深褐色结节,成为蒙氏结节

(5)妇科检查:

阴道黏膜和宫颈阴道部充血呈紫蓝色。

停经6-8周时,双合诊检查子宫峡部极软,称黑加征(Hegarsign);

子宫逐渐增大变软,呈球形

2.辅助检查

(1)妊娠试验:

受精卵着床后不久,即可用放射免疫法测出受检者血中β-hGC增高,特异性极高

(2)超声检查

A.B型超声检查:

诊断早期妊娠快速、准确。

阴道B超最早在停经4-5周时,宫腔内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妊娠囊

B.超声多普勒法:

能听到有节律、单一高调的胎心音,胎心率为150-160次/min

(3)宫颈黏液检查

(4)基础体温

第二节中、晚期妊娠诊断

1.病史与症状:

初孕妇于妊娠20周自觉胎动,正常胎动每h3-5次

2.体征与检查

(1)子宫增大:

宫底定位见第四章第二节

(2)胎动

(3)胎体:

妊娠20周后,经腹壁能触到子宫内的胎体。

妊娠24周后触诊能区分胎头、胎背、胎臀和胎儿肢体,胎头圆而硬,有浮球感,胎臀宽而软,形状不规则

(4)胎心音:

于妊娠12周用多普勒胎心听诊仪能够探测到胎心音;

妊娠18-20周用一般听诊器经孕妇腹壁能够听到胎心音。

胎心音呈双音,似钟表“滴答”声,正常120-160次/min。

妊娠24周前,胎心音多在脐下正中或偏左、偏右听到;

妊娠24周后,胎心音多在胎背所在侧听得最清楚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胎儿心电图

第三节胎姿势、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1.胎姿势:

正常态姿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前

2.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

(1)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纵产式

(2)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横产式

(3)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交叉—斜产式

3.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横产式为肩先露

4.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枕先露以枕骨,面先露以颏骨,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

第六章产前保健

围生医学:

研究在围生期内加强对围生儿及孕产妇卫生保健的一门学科

围生期:

从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

第一节孕妇监护和管理

1.产前检查的时间:

首次产前检查应在确诊早孕开始,未发现异常者,于妊娠20-36周为每4周检查一次,妊娠36周后每周检查一次

2.推算预产期:

月加9,日加7

3.产科检查

(1)腹部检查(视、触、听)

A.宫高测量

B.四步触诊法(前三部面向孕妇,第四部面向孕妇足端)

a)两手置于宫底部,手测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孕周是否相符。

然后以两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推,判断在宫底部的胎儿部分。

b)两手掌分别置于腹部左右侧,轻轻深按,触到平坦饱满部分为胎背

c)右手拇指与其他4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进一步查清是胎头或胎臀,左右推动以确定是否衔接。

若胎先露部仍可左右移动,表示尚未衔接入盆

d)左右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的两侧,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进一步核实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部入盆程度

(2)骨盆测量

A.骨盆外测量

a)骶耻外径:

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18-20cm

b)坐骨结节间径:

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8.5-9.5cm

c)出口后矢状径:

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长度8-9cm

d)耻骨弓角度:

正常为90°

B.骨盆内测量

坐骨棘间径: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10cm

(3)阴道检查:

早期作双合诊检查,24周左右测量对角径

双合诊检查:

检查者一手的两指或一指放入阴道,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

(4)肛门指诊

4.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术前四项

(2)B超

(3)心电图、胸片

第二节评估胎儿健康的技术

1.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护

(1)高危儿:

①孕龄<

37周或≥42周;

②出生体重<

2500g;

③大于孕龄儿;

④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3分;

⑤产时感染;

⑥高危产妇的新生儿;

⑦手术产儿;

⑧新生儿的兄姐有新生儿期死亡。

(2)胎儿电子监护

A.检测胎心率

a)胎心率基线(BFHR):

在无胎动和无子宫收缩影响时,10min以上的胎心率平均值。

FHR变异是指FHR有小的周期性波动;

胎心率基线振幅变动范围正常为10-25bpm;

摆动频率指1min波动的次数,正常≥6次;

基线摆动,表示胎儿有一定储备能力;

基线变平,提示胎儿储备能力丧失

b)胎心率一过性变化:

受胎动、宫缩、触诊及声响等刺激,胎心率发生暂时性加快或减慢,随后又能恢复到基线水平;

判断胎儿安危的重要指标。

加速:

宫缩时胎儿心率基线暂时增加15bpm以上,持续时间>15s,是胎儿良好的表现

减速:

随宫缩出现的暂时性胎心率减慢;

早期减速—下降幅度<50bpm,时间短,恢复快;

变异减速—下降幅度>70bpm,时间长短不一,恢复快;

晚期减速—减速多在宫缩高峰后出现,时间差多在30-60s,下降幅度<50bpm,恢复慢,提示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缺氧

B.预测胎儿宫内储备能力

a)无应激试验(NST):

以胎动时伴一时性胎心率加快现象为基础;

20min至少有3次以上胎动伴胎心率加速>15bpm,持续时间>15s为正常,称为反应型

b)缩宫素激惹试验(OCT):

用催产素诱导宫缩并用胎心监护仪记录胎儿心率的变化。

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