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32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docx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

《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探析

《女房客》是《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的简称,是安妮·勃朗特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一部。

这部在后代得到过许多赞誉的小说,在问世后却使它的作者得到的磨难多于欢愉。

“作品不仅震撼了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还无视当时的国法”①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整个英国引起了反响,也使安妮受到了由于作品主题以及作者性别的问题等引起的强烈谴责,终因病而英年早逝。

《女房客》绝对忠实地揭露了当代英国上层社会道德败坏的生活面貌,又强烈地表达了拯救灵魂的主题,和两位姐姐的杰出作品一起给了当代英国社会乃至文学一个不小的冲击。

但是,由于两位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和埃米莉·勃朗特的杰出天才,评论界在研究勃朗特三姐妹时长期关注于两位姐姐及其创作上,致使安妮及其创作过久地被低估了。

当我们细细品赏过安妮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

安妮其实并不逊色。

评论家乔治.穆尔认为“她的第一部小说《艾格尼丝.格雷》是英国文学中最完美的散文体记述作品”,也从《女房客》中看出一种“火热的特质,这是种罕见的特质,假如作者多活十年的话,她的这个优点加上其他全部优点,能使她获得和简·奥斯丁同等的也许甚至更高的地位……”②;简·奥尼尔认为《女房客》“大大超前于那个时代,小说对婚姻破裂的关注,对妇女在一个坚固的道德框架中有权决定她们自己的将来和对孩子的关心,使它在将来可能会吸引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关注。

”③而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作家在叙事技巧同样独具匠心。

本文拟从双重的叙事结构、双重的叙述者、双重的叙事视角以及双重的叙事主题这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女房客》的双重叙事艺术特色,以便对这部作品和安妮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双重的叙事结构

《女房客》这部小说要呈现给读者的主要是马卡姆、海伦和亨廷顿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

海伦与亨廷顿相识、相恋、成婚,婚后却发现了亨廷顿的自私自利并不可改造,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她毅然带着儿子出走,在怀尔德菲尔府居住并自力更生;在这里,她认识了马卡姆并与之相知相爱,在亨廷顿病危的时候又果断的返回他的身边,担负起妻子的责任;直至丈夫死去一年多后,才以自由之身嫁给了马卡姆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要讲述这样的故事并不困难,但要使承载这样的内容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耐读性则不容易。

安妮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机智地放弃了传统的平铺直叙手法,而是采用了以书信体内嵌倒叙日记体的形式进行叙事,在结构上作了创新的同时也使小说有了悬念而引人入胜。

小说首先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马卡姆与海伦的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在马卡姆对海伦产生误会,出现了“海伦的过去是怎样一回事”的悬疑后,小说转换了另外一种叙事形式——倒叙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海伦与亨廷顿的爱情婚姻故事;真相大白之后,小说再次以书信体的形式继续讲述故事的结局——亨廷顿病危,海伦返回照顾,在亨廷顿去世一年多以后,马卡姆与海伦重遇并结为夫妇,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

这种以书信体内嵌倒叙日记体的形式进行的叙事,使得小说如同埃米莉的《呼啸山庄》一样拥有“文本包含文本,叙事中包叙事的‘中国套合'效应”,小说也具备了两个叙事体系——即小说叙事文本和书信叙事文本。

前一个文本的发展——马卡姆写信向老朋友讲述自己和海伦的爱情故事——构成了小说的外部情节,它贯穿小说的始终,因此又构成了小说的叙事线索;后一个文本的发展——书信内叙述的马卡姆与海伦的相遇相知相爱以及由此引出的海伦与亨廷顿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是小说叙述的主体,构成了小说的内部情节。

由于小说是以马卡姆的书信为叙事框架,分别让马卡姆和海伦讲故事,所以它具备了双重的叙事结构。

先从小说的叙事时间顺序来看。

从外部情节上说,书信中所叙述的一切事情均发生于马卡姆写信这一行为之前,它们是以马卡姆的记忆倒叙与书信中从而重现于读者的眼前,因此,小说具有一个倒叙的外部叙事结构。

内部情节则是马卡姆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主观意识把故事的发生、经过及结果远原原本本地按顺叙的顺序详细地展现于自己写给老朋友的书信中,从而形成了一个顺序的内部结构。

此外,在内部情节中,海伦与亨廷顿的爱情婚姻故事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内嵌于马卡姆的书信中进行叙述的,它发生于马卡姆与海伦相遇之前,因此相对于马卡姆的叙述,这是一种倒叙。

这样,整部小说从外至内便形成了一种倒叙与顺序交替进行的叙事结构。

在内部情节中,马卡姆讲述的自己与海伦的爱情故事贯穿小说的始终,海伦与亨廷顿的故事的插入是为了解释清楚海伦的过去,消除众人的误会,似乎小说要讲述主要内容就是前一个故事而已。

但只要我们略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小说的大半以上的篇幅都是在叙述后一个故事,海伦如何在自己的失败的婚姻里如何拯救自己是作者主要要描述的内容,这也正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

因此,海伦与亨廷顿的爱情婚姻故事是小说真正的核心情节线。

从这个意义来说,马卡姆与海伦的交往(相知相爱),对海伦的美德起了进一步烘托的作用,相对来说,这一故事就成了一条附属情节线。

核心情节线内嵌在附属情节线里,使得小说又具备了另一种结构——“戏中戏”结构。

非单一的叙事结构使得小说情节有起有伏,跌宕有致,交叉的时空叙事使读者的视野有了更大的跳跃性,阅读起来不至于视觉疲劳,同一个女主人公的故事分成两部分,互相补充体现海伦的品质,戏中有戏的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带来的乏味,这双重的叙事结构在无形中为小说增添了许多魅力。

二、双重的叙述者

叙事理论认为,叙述者是叙述文本中的“陈述行为主体”,“声音或讲话者”,“小说家在展开叙事时,必须要为作品确定特定的叙述者,并由叙述者来完成叙事的职能。

叙述者是小说的有机构成部分。

”④传统的方法把叙述者分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但从现代叙事理论的角度看,这种区分远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

因为叙述者在进行叙述时,实际上只能以第一人称存在,只不过叙述的对象可能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我”的故事,也可能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第三人称“他”的故事。

所以,根据叙述者在故事中的位置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故事,可以将之划分为故事外叙述者/异故事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叙述者/同故事叙述者/人物叙述者。

由于叙述者承担着叙事的职能,理解小说的叙述者的性质对于读者认识并深入理解作品就十分的有必要。

安妮在《女房客》中安排了两个主要叙述着:

马卡姆和海伦,他们在展开叙述时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在第一到第十五章里,第一个叙述者“我”——马卡姆以书信的形式叙述里自己与海伦的爱情故事,他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并处于故事的形象体系的中心,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他是故事内叙述者。

由于马卡姆并未参与过海伦的那段与亨廷顿相爱直至从两人失败的婚姻中逃跑的生活,他对海伦的过去无从知晓,为了使故事更具可信度,作者安排了另一位叙述者——海伦出场,由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亨廷顿的爱情婚姻故事。

海伦由马卡姆的叙述中的某一人物转变为次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内叙述者;而马卡姆在这一故事的叙述活动中变成了叙述接受者,聆听着海伦的故事;当马卡姆把这个故事原封不动地转述给老朋友听时,他就成了这个故事的外叙述者。

当海伦讲述完自己过去的事情后,为了保持叙述的完整性,作者让海伦退下演讲的舞台并再次将马卡姆由后台推向前台,由他继续讲述此后发生的故事。

在这一段故事里,马卡姆、海伦、亨廷顿三人同时为故事的中心人物,作为其中一员的马卡姆,他这次叙述的同样是他的所见所闻和主观意识,因此他再次成为故事内叙述者。

此外,小书中也有罗丝、亨廷顿、哈格雷夫等人的一些叙述,但他们的叙述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于马卡姆或海伦的叙述中。

纵观全局,海伦的叙述又包含于马卡姆的叙述之中,因此,马卡姆是小说故事的第一叙述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女房客》不但突破了一人叙事的传统模式,采用了两位叙述者进行叙事,同时又让叙述者拥有了多重的叙述身份——马卡姆既是故事内叙事这,又是故事外叙述者,同时他还是第一叙述者;二海伦也拥有了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二叙述者的身份。

两位叙述者交替地叙述以自己为故事形象体系的中心的故事,使得小说的故事的现实性的得到加强,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故事。

三、双重的叙事角度

叙事角度又称作叙事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小说在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时所采用的特定出发点”④,小说文本必须通过它把故事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它对于一部小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柏西·勒伯克说:

“在小说技巧上,全部的复杂问题,我认为是由角度问题——叙述者跟故事的关系问题——来决定的。

”⑤同样的一个生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就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根据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位置,一般认为小说的叙事视角有以下三种:

(1)全知视角:

“即叙述者超脱于作品的情节之外,自身并不参与事件的进程,从一种全知全能的地位来展开叙事,叙述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①这个叙述者一般是作者本人;

(2)限制外视角:

作者退出小说,隐蔽于幕后,由作品中某一人物充当叙述者,他不是主人公,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体验、描述,其描述范围受到自己视角的限制;(3)限制内视角:

主人公担任叙述者,他能够描述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所见所闻,但其叙述范围进一步受到限制。

《女房客》采用了双重的限制内视角,作者把自己隐藏于人物背后和读者疏离,让两位主人公来分别担任两个故事的主要叙述者。

由于海伦是小说描写的形象体系的中心,怎样看待爱情婚姻中女性的地位以及宗教道德问题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所在,如何使海伦的形象丰满、小说的内容更可信、主题更深入人心,是作者在创作时不能忽略的问题,而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首选。

在小说中,作者首先安排了第一位主要叙述者——马卡姆展开叙事:

一八二七年的秋天,“我”听说怀尔德菲尔府住进了一个单身女人,她自称格雷厄姆太太,戴着孝,其深居简出与不合群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主动登门拜访,与她相识,由于心灵上的契合,两人在交往的过程中由相知到相爱,在马卡姆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海伦:

容颜秀丽、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含蓄节制而又性格尖锐、不无偏见,同时又对自己的儿子有着炽热的爱。

这是生活在怀尔德菲尔府的海轮透过情人马卡姆的视角展现给读者的形象。

但由于马卡姆受自己的视角所限,他不可能对海伦的生活里的每一点一滴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海伦本人,无法洞悉她的内心世界,因此他的描述也许并不够全面或客观,同时由于海伦的过去生活的缺失,这个人物的形象无疑尚有所欠缺。

这就要求小说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海伦进行描述,把所欠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了解海伦的过去的只有雷切尔一人,但由于她与马卡姆的疏离,如果由她来叙述海伦的故事并与马卡姆的叙述融合为一体,则无疑会显得相当的别扭。

这样一来,由海伦自己亲自走上前来为大家解密,则是必然的选择。

于是,当小说转换到从海伦的角度出发,叙述她自己的过去时,由于她使用的工具是自己之前写下的记录着她过去的生活的真实情况的日记,因此这番叙述必然忠实于她自己,无论是丰富的内心世界描写,还是完整的故事情节,都很能给读者一种真实可靠的感觉。

由此,我们又得到这样一个海伦的形象:

年轻妩媚,笃信宗教又有点自以为是,怀着珍爱恋人和改造一个浪子的理想嫁给一个恶棍,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努力拯救自己和孩子,坚守着宗教道德规范。

当小说从海伦的角度叙述了海伦的过去,在马卡姆通过阅读海伦的日记得到这样的一个海伦的形象后,它必须使这一形象和马卡姆脑海中的海伦的形象磨合,这一进程也必须由马卡姆自己来见证。

因此,在海伦结束了叙述之后,小说再次把叙事角度转移到马卡姆身上来。

透过马卡姆后来看到的和听到的关于海伦回到生病的丈夫身边履行自己为人妻的责任的事情,他见证了海伦在道德上的完善,至此,海伦在读者心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象。

此外,如何看待爱情婚姻中女性的地位问题以及宗教道德问题,马卡姆从男性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海伦则从女性的角度表达了与之相近的观点,结合海伦的遭遇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观点,小说就多角度地综合这些看法,从而令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更有说服力。

正是由于小说采用了这种双重的叙事角度进行叙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复杂的,是一点一滴地完整起来的,而不是作者以标签的形式强加于我们的;同时,要求爱情婚姻中男女关系平等,遵守宗教道德不仅是女性发出的呼声,同样也是有道德的男性发出的呼声。

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充分地实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的需要,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同时,也为小说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双重的叙述主题

伊丽莎白·鲍温说过:

“一部小说如果要写得有深度,它的故事就还需要另一件东西。

需要一个主题,一个内在的含义”,接着她又解释了“主题”的含义:

“所谓主题是指小说要告诉读者什么,或者提到更高的高度上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小说。

”同时,她也认为作家在创作前,“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

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

”⑥由此可见,主题才是小说的核心所在,是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

那么,安妮创作《女房客》,真正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

这部作品其实蕴含着双重的叙述主题。

1、呼吁女性自由、男女平等

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文学仍以塑造由于、纯真、温柔顺从的“家庭天使”般的理想女性为己任;而“海伦在自己的卧室给丈夫吃闭门羹,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整个英国引起了反响。

《女房客》因以一对完全不相称的恋人之间的失败婚姻为主要题材,描述女主人公海伦被迫离开了她那万恶的丈夫,要求独立生活的权利并成功地做到自食其力而“堪称‘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篇宣言。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为人妻的妇女——尤其是以婚生子女的妇女——完全受丈夫的控制,男女地位严重的不平等。

生于此时代的勃朗特姐妹不止一次地遭受到性别歧视的痛苦,因此,“有关性别的问题,勃朗特三姐妹全都雄辩地主张男女平等,其中尤以安妮最为勇猛。

她在《女房客》再版序言中说道:

“所有的小说都是,也应当是既供男性又供女性阅读而写作的,而且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容许自己写出确实使女性丢脸的内容,或者为什么一个女人写出了对男人来说是恰当而相称的任何内容就应当受到苛评。

”⑦正是出于对现实社会里男女地位尤其是婚姻关系中男女关系不平等的强烈不满,安妮安排了海伦这样一个人物出场,让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代表女性对此提出抗议。

亨廷顿是一个自私自利、言而无信的恶棍,他要求海伦必须只爱他一个人并且对他温温顺顺的,而自己则可以朝秦暮楚,甚至宣称:

“女性的天性是坚贞”;海伦义正词严地予以反击:

“你设身处地想一想,要是我这样子了,你会不会相信我爱你呢?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相信我的抗辩,尊敬并信任我吗?

”(260)在亲自证实了丈夫不再爱自己后,她不卑不亢地要求离开独自生活的权利;当她发现自己的逆来顺受换取到的只是对方对自己以及儿子的伤害时,她坚强地与之抗争并成功出逃,靠一技之长自力更生。

海伦这种坚决追求婚姻中男女关系平等的秉性,恰恰寄托了安妮最大的心愿:

现实生活中所有女子都应该(社会也应该支持)追求平等,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

此外,安妮还有惊人的见解:

爱情婚姻甚至不应该为门第高低和财富多少所限制,心灵相通才是成就婚姻的关键所在。

小说中,马卡姆只是一名普普通通乡绅,在海伦以一名自力更生的租客身份出现时,由于心灵上的契合而对她萌发了真挚的爱恋之情,在得知海伦出身贵族、家财殷实的真相后,他几乎失去了寻找爱情的勇气;海伦同样是因为与马卡姆有着心灵的契合而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出身远远比自己低贱的男子,她丝毫不介意对方的出身,甚至在对方退缩时用真情打消其顾虑,最终成就了一个美满的爱情神话。

从海伦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都在表明安妮创作《女房客》的真正意图:

女性应当与男性享有相等的自由,爱情婚姻不应为门第财富等世俗观念所限,男女双方都应忠诚并互相平等地相处。

这个旗帜鲜明的主题,无疑给当时的以塑造“家庭天使”般的理想妇女为己任的英国女性文学带来了当头一棒的冲击。

2、遵守宗教道德

出身于牧师之家的安妮受父亲的感染,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但她发现这个社会的氛围与基督教条所宣扬的信念相当的不协调,亲眼目睹了上层阶级道德沦丧的糜烂生活更是让她心灵痛苦万分,正因如此,她在创作中尤其注重宣扬宗教道德。

她在《女房客》的再版序言中说明了自己描写真实生活的原因:

“事实的真相总是能……传达它本身在道德方面的教训的”,同时,她对质疑的人反问道:

“应该向那些年轻而没有头脑的旅客揭露人生道路上的陷阱和罗网,还是用树枝和花朵把这些陷阱和罗网掩盖起来,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为了“能够使一个轻率的小伙子免于重蹈覆辙,或者可以防止一个没有头脑的姑娘像我的女主人公那样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⑦,安妮用一个关于宗教道德的故事给读者再来一次洗礼。

《女房客》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身上都有着道德上的鲜明色彩。

亨廷顿及其朋友格里姆斯比是不折不扣的恶棍,他们不相信宗教,没有廉耻之心,终日沉醉于豪饮狂欢之中并不可救药;哈格雷夫先生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喜欢在背后中伤别人并引诱他人之妻,最后为了金钱和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人结婚;安娜贝拉贪图虚荣,同样的没有廉耻之心。

他们都是践踏宗教道德的人,前者更是完全的道德沦丧,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到好下场,主人公亨廷顿病重时众叛亲离,直到在海伦强烈要求他相信宗教,向上帝忏悔后,在临死前他的灵魂才得到拯救,得到了安宁。

与他们相近的还有两个人物——洛勃罗勋爵和哈斯特利,他们都曾沉沦过,但当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伤害时,他们都能猛然醒悟并且安分做人,他们的灵魂得到拯救,并且拥有和珍惜幸福的生活。

此外,海伦是最光辉的形象,她一直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周遭糜烂的生活中保护自己忠实的灵魂,同时她总念念不忘地及时给予身边犯错误的人们及时的教训,试图拯救那些正在沦陷或已经沦陷的灵魂,她不因为丈夫的抛弃而自暴自弃,也不轻易接受另一个男人的爱情,尽管逃离了丈夫的身边,遇上了一个真正心灵相通的情人,但出于道德,她毅然与之分手,丈夫病危时,她又果断地回到他的身边承担妻子的责任。

此外,马卡姆也拥有一个美好的灵魂,他尊重女性,尊重宗教,感情始终如一;次要人物劳伦斯、玛丽·密尔沃德等同样坚守宗教道德,心地善良。

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

热爱宗教,遵守宗教道德,因此他们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通过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及其最终遭遇,安妮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

践踏道德的人们必然会遭到惩罚,而只有那些遵守宗教道德的人们才会有一个美丽的灵魂,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吁求女性自由、男女平等是一个至今还未过时的主题,安妮于维多利亚时代就敢发出此呼声,且用海伦出走后成功地自力更生解决了“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疑难,让人不禁对她的胆略和远见大感佩服;在一个宗教信仰被人们忽略的年代,用小说极力呼吁人们遵守宗教道德,这无疑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这双重的叙事主题集中于《女房客》,本小说也就有了更丰富也更为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耀目的光辉。

四、结语

《女房客》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双重的叙事结构、双重的叙述者、双重的叙事角度和双重的叙事主题等叙事手法,在文中设置悬念,令情节跌宕起伏,召呼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想象。

小说对叙事策略所作的这些独步一时的新的探索,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文本领域,增大了文本的容量。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安妮·勃朗特出色的艺术才华和作为小说家的深厚功底,也使小说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注释:

维尼佛雷德·杰林言,

穆尔言,转引自:

安妮·勃朗特著,莲可西海译:

《女房客》Pi-xv,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简·奥尼尔著,叶婉华译:

《勃朗特姐妹的世界》,海口三环出版社2004

杨铸著《文学概论》第九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柏西·勒伯克著《论小说描写的角度》,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伊丽莎白·鲍温著《小说家的技巧》,引自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安妮著《再版序言》转引自:

安妮·勃朗特著,莲可西海译:

《女房客》Pxvii-xix,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安妮·勃朗特著,莲可西海译:

《女房客》,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杨静远编选:

《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杨静远译:

《夏洛蒂·勃朗特书信》,三联书店2003

(4)杨铸著:

《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刘彩霞著:

《〈怀尔德费尔庄园的房客〉的叙事艺术》,许昌学院学报2006(3)

(7)李冰著:

《19世纪女权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小议〈维尔德费尔庄园主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