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40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docx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3分)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

(三)(6分)

5.(6分)

(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

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6分,每小题各3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

请简要分析。

(3分)

(2)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

(3分)

8.

(1)答案:

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

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

(评分要点:

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

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

(评分要点:

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

(4分)

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

(2分)

(二)(6分)

7.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1分)。

第一首第二句通过“几家欢乐”与“几家愁”的对比来发问,这个问句的涵盖而极大。

此诗三四句是二句发问的具体化,选择了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

(2分)

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

(1分)

8.第一首短短四句,道尽了世上苦乐,人世间的不平(1分)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

(1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5.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4分)

(1)以动写静,或反衬。

(1分)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1分)泉和鸟的声响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1分)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心境的寂寞。

(1分)

(2)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2分)首句描写了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的情形,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声写静,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抒发了他谪居中郁悒孤独愁苦的情怀。

2分(原因2分,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2点)

【诗歌鉴赏】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解

  泠泠:

拟水声,使人有夜凉之水的感觉

  倚楹:

靠着门柱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

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

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

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两字用得极妙。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

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

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

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

“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

“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注解:

  [1]中夜:

半夜。

值:

碰上……的时候。

  [2]觉(jiào):

睡醒。

繁露:

浓重的露水。

  [3]临:

面对。

西园:

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4]东岭:

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5]泠泠(ling灵):

形容声音清越。

  [6]逾(yú余):

更加。

  [7]时一喧(xuān宣):

不时叫一声。

  [8]倚(yĭ乙):

斜靠着。

楹(yíng营):

房屋的柱子。

旦:

天明、天亮。

  [9]言:

说。

  今译: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

  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

  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

  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

 

  元和五年(810),这已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了。

以前住无定所居无安室的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

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

而在这期间所写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则叙述了诗人触景生情而引发的一种别样的心境。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

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

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人心扉上。

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

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

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发响亮。

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

!

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

  寂寞从何而来呢?

除了远离京城,心绪起伏这“僇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诗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缘由。

人思归乡,可诗人家破人亡,家安在?

亲人何在?

严父慈母都已作古,贤妻杨氏夭折,皆弃他而去,家道空落,这是其一。

其二,“故旧”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归。

昔日的“同志”,仅剩鸿雁往来,同病相怜;而“谪吏”、“新交”的相继北去,加之求助无果,留给他的是无限的困惑与无尽的落寞。

更让诗人悲凉的是“旧我”不再,聪颖早慧、自视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显美、卓励风发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系囚”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之际,却百病集身,精神萎顿,惶惶如“丧家之犬”。

悲悲相迭,让诗人透心凉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全诗着力写声音,有繁露坠落声,泠泠泉流声,以及山鸟的喧叫声,更有月光银辉泻地,反衬出的是内心的黯淡、凄凉、孤寂。

看到四周起伏环绕的山峦,就觉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样,境界空旷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彻灵魂。

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与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冬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请分析两首诗各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3分)

(2)喜爱“含蓄”的读者认为,若删去《秋歌》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认为能删去吗?

为什么?

(3分)

7.

(1)《秋歌》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思妇的思夫之情的。

(1分)“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氛围,极易触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人愁绪。

诗歌就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分)《冬歌》则是通过赶在“明朝驿使发”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现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的。

(1分)

(2)不能删去。

因为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而且从内容上看,从闺情说到“罢远征”,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大大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或:

能删去。

在前四句,秋月、杵声、秋风已经形成浑然天成的境界,虽无人出现而“玉关情”自浓。

删去后两句使思妇之情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三)古诗鉴赏(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

 6.

(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

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

②鹖(hé)冠:

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诗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请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3分)

(2)诗题中有“舟中作”,这三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3分)

8、

(1)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

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

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

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

(2)诗歌以“舟中作”入题,一是真实地反映了杜甫晚年孤独困苦的处境,二是从自身想到国家不安,天下多少人民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既叹已,又忧国忧民。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分)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3分)

5.

(1)在阴云低垂,野苹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1分),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2分)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1分)。

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1分)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1分)。

(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1分)。

5.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

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

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

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

(3分)

(2)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

(3分)

5.(6分)

(1)(3分)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

(答对一点得2分)

(2)(3分)答案示例:

“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第5题。

题壁①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②满炉煨榾柮③,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①题壁:

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

本诗选自《千家诗》。

②争似:

怎似。

③榾柮③(guduo):

树根。

5.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

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6分)

5.(6分)

答案要点:

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

·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

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

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

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

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

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分)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来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4分)

5.

(1)上片主要描写了诗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

评价:

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飘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①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①流水,即沅水,流经武冈。

(1)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友人而写,第二句为什么说“不觉有离伤”?

请简要分析。

(4分)

(2)起句“流水通波”,一作“沅水通流”。

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好?

为什么?

(2分)

5.

(1)原因一:

虽友人即将别离,但两地流水通波.云雨相同,明月共睹。

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离而不远,别而来分。

原因二:

诗人是用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宽慰友人。

(答对一条原因给2分,答对两条原因给4分。

(2)示例一:

“流水通波”更好,流水迢迢,烟波浩淼,诗人离别的怅惘与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1分)“流水”泛指水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

(1分)

示例二:

“沅水通流”更好,写出了水流的名称.与武冈相呼应,突出水路相同,诗人与友人别而未分。

(1分)“流水通波”则泛指水流,过于笼统。

(1分)

5.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淮阴行五首(其四)

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

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

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为什么?

试结合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

同意。

本诗用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诗人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远行的丈夫,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婉转达意,以曲取胜,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厚爱。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泊歙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3分)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

(3分)

5.(6分)

   

(1)(3分)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

(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1分)

   

(2)(3分)“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

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

“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

(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①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

张华传》:

“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

”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

焕曰:

“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3分)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3分)

5.

(1)(3分)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各一分) 

(2)(3分)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1分)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1分),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1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诗歌题为“落日怅望”,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结合全诗,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3分)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3分)

  

(2)作者见景生情,(1分)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1分)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

(1分)

落日怅望  作者: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

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