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853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docx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初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考点透视

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

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

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

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分类

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官》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机智辛辣、长短结合、舒卷自如、奔放流畅、词采瑰丽、言浅意深、简练流畅、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简洁幽默、用语警策、隐含哲理、用语工丽、用语精妙、一呼一应、自然天成、语丽情悲、言近旨远、含蓄蕴藉、音节响亮、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朴素自然、通俗精练、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时光流逝古迹——怀古伤今梅花——傲视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征蓬、归雁——思念(思乡)南冠——囚犯松、竹、梅——高尚情操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白衣苍狗,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双鲤——书信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隐居生活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苌弘化碧——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折桂——科举及第怀橘——孝顺双亲红叶——以诗传情红豆——相思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三、辨析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物、事、画面)抒情

3.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

6.通过典故言志(《锦瑟》)

7.渲染

8.移情化

9.对话表现人物

10.以小见大

11.侧面描写(《风》)

1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

13.虚实结合

14.点面结合

15.一语双关(刘禹锡《竹枝词》)

16.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象征

19.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

20.明贬(褒)暗褒(贬)

21.赋、比、兴

22.重章叠唱(《诗经·秦风·无衣》)

23.对比

24.类比

25.反复

26.动静结合(《山居秋暝》)

27.衬托(正、反)

28.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9.以静写(衬)动

30.以乐景衬哀景

31.以哀景衬乐情

32.拟人

33.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方法点拨:

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

中运用的妙处。

解答技巧:

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

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长亭送别5.生活杂感

五、分清艺术风格

1.豪放类:

苍凉博大志趣高远情感深沉雄劲粗犷气势雄健气氛悲壮意境高远情调豪迈

寄托遥深气势雄伟想象新奇腾挪跌宕撼人心魄景象壮阔清新飘逸

2.婉约类:

风格清新清新淡雅含蓄蕴藉韵味悠长“诗中有画”格调凄清意境深邃抒情

含蓄婉转清幽空寂幽静

诗歌鉴赏解题指津:

1.填空型:

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

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2.问答型:

认真审题,明了要求。

读全、读准、读懂题目。

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

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

3.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一

个判断以表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

(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3)揭示这样

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旨展开论述;

2.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

3.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

4.术语表述要正确。

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题型解读

品味炼字佳句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

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

“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

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分析诗歌内容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

“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

句诗的大意”等。

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

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

心路历程。

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

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描述意境画面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描述。

【解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解题时要注

意三个要点:

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

营造的氖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

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优民、壮志难酬等)。

为了增添语言的

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本诗的前两句描

写了五种景物:

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

自己的想象之景。

【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感知艺术形象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

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作答。

【解析】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

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

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

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

“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

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

或清而脱俗,素雅高洁。

把握情感主旨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

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

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

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

核心词句。

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

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分析手法技巧

蒹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题目: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

言有什么特点”等。

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

具体作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本诗中所谓重章叠唱,就

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

一两个字,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

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

烈的艺术魅力。

【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

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巩固练习

一、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释】①浦: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

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

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3.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三、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5.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6.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

找出来并简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7.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8.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

六、阅读《归园田居(其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劳歌:

送别歌。

13.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14.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阅读下面古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两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16.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涵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九、阅读下面古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的后两句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1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映衬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十、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阙题

(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②每:

每当。

19.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0.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参考答案:

一、1.“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解析:

运用联想、想象,结合诗句解释“翻”的意思,然后概括出画面特点。

2.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

解释出“闲”“倚窗”,形象特点往诗歌主题上靠拢。

二、3.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扣住景物的特点来鉴赏即可。

4.垂杨、荷叶,春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根据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即可。

三、5.示例:

愉快(高兴、愉悦等)。

“人意好”(“好”“意好”)

6.示例:

“乱”。

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

解析: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

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

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

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描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诗中“乱”是用的最妙,是没有条理没有秩序的意思,该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四、7.杨花,子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根据首句中的“杨花”“子规”来分析有哪些意象即可。

8.表达了对遭贬老友无限的思念、热诚的关怀、深切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根据“愁心”以及朋友的遭遇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即可。

五、9.B解析:

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难度较小。

B项描绘的是秋风凄凉的景象,与诗中“红叶黄花”所体现的季节相同。

A项中的“绿肥红瘦”所描绘的是春风骤歇的早晨,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C项中描绘的是一个年迈老者在已有一尺厚的雪的冬日蹒跚拉车前行的凄凉之景;D项中的“乱”表明春花没能姹紫嫣红的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而“浅”描绘的是草还没有马蹄那么长的早春景象。

做此类题,一定要对所学知识熟悉,同时还可以借助诗句中能表明季节特征的关键性词语来加以分析,做到准确判断。

10.萧瑟,明丽解析:

本题由本曲前两句中的“孤”“落”“残”“老”“寒”这些修饰性的词语来看,这是一幅冷色调的画面,为我们渲染了今晚时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后两句中“青”“绿”“白”“红”“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为本曲增添了亮色,使画面变得绚丽多彩。

六、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2.是指诗人辞官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解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作的。

它是一首反映劳动生活的田园诗,从对田园风光和农事劳动的描写中,深切体会到作者洋溢于字里行间的那种热爱劳动、热爱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的思想感情。

作者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与丑恶,厌倦了官场生活。

七、13.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

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14.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解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亭送别友人之后写的一首诗。

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送别时所看到的景色。

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以送别的季节是深秋。

满眼红叶,两岸青山,色彩鲜艳,相映成趣。

这景色是明丽的、美好的,与送别的气氛极不协调。

这种写法是以乐景写哀情,美好的秋景更增添了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

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远”:

朋友走了以后,诗人并没有马上离开谢亭,而是在原地独自饮酒,就可以消解离人心中的愁绪,不知不觉竟喝醉睡着了,直到夕阳西下才醒来,刚刚清醒,离别的愁苦马上又占据了诗人的心头,诗人意识到友人已经走远了。

一种惆怅空虚的感觉笼罩了天地。

八、15.D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千帆”和“万木”不是指白居易的,而是说诗人自己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故选D。

16.D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

这首诗中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自己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把对未来的信心叙写在“千帆过”和“万木春”中,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却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选项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的分析有误。

九、17.B解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由“走遍溪头无觅处”的“无觅处”可知选项B中的“寻觅……终有结果”的理解不正确。

上片后两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