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2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二轮历史专项1 素养4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评判能力

(1)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

(2)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产生的不同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1)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2)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考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体现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示例——高考命题感悟

一、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示例1] (2018·

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命题立意] 本题以历史解释认识历史兴衰的规律,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是以历史解释关注商代的“德政”。

[解题思路] 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

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D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A

二、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

[示例2] (2017·

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命题立意]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可推理出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试题从历史解释的视角,要求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先后两次实现合作,并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推动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A项可排除;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可排除;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C项错误。

[答案]D

分说——权威备考指要

一、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1.关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历史比较研究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

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绳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

(2)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

(3)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4)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也可以从拥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到各自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通过横向比较,可以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横向比较中发现历史发展中的区域性异同,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片面性。

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

从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2.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

(1)历史事实的划分标准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充分体现在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

(2)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

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原始史料。

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更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更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更可信。

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是能否清晰正确的解读和使用。

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

③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做出正确、客观、辩证地认识。

3.例析发现问题和历史解释

(1)解释是多样化的,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去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2)示例:

(2017·

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点拨]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故A项错误。

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故B项错误。

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故C项错误。

二、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1.情境化高考命题新趋向

(1)情境化高考命题的主要模式

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目“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经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

摆脱过去“依纲靠本”的命题思路,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科目命题的主要模式。

(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2.运用定量分析和推理判断

(1)定量分析的计量史学

①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

主要类型包括:

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

②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

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

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

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

③计量史学体现了历史解释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计量史学的材料大都是由各种数据构成,要求进行定量分析和推理判断。

(2)解答计量史学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

①两头看,项间比

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项间比:

按表中所给信息找备选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②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③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3)计量史学定量分析示例

①计量史学:

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各行业所占比重(%)示意图。

②定量分析:

通过对比甲、乙两幅饼状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占比重最大的一直是农业和手工业,说明1920—1936年自然经济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

与1920年相比,1936年农业和手工业在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体现了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比重有所变化,但地位仍很高;

图片材料中的文字“工场手工业”反映的深层信息是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动生产关系,该行业所占比重的增加,表明了该行业的发展。

由此可知,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了两个问题:

一是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二是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3.例析还原情境和创新思维

(1)还原情境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点,选取典型史料,创设新情境,全方位考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2018·

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点拨] 民间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发展到通过向政府纳税就可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意味着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三、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1.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1)历史叙述是对于历史真实事件的描述、记录,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

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2)灵活运用历史解释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实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再进一步把握其内在历史逻辑,通过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梳理逻辑关系来提升相应的学科能力。

(3)示例: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历史解释

①应从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出发,真正理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而盲目扩大生产的现实,进而体会到经济危机的最大特点是供求不平衡,供过于求,并理解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下跌等现象。

②在此基础上,理解美国政府为渡过这场危机需重点围绕“减少供给”和“刺激需求”两方面下功夫,故可从这两个角度去剖析罗斯福新政的相关举措。

为“减少供给”,从国内来看要控制生产,如“农民减耕减产”“控制工业产量与规模”“监督工业生产各个环节”“规定工人最高工时”等;

从国际来看,政府既要刺激出口,又要控制进口,具体措施有“抬高关税”“货币贬值刺激出口”等,以此可进一步理解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因为关税战、货币战、市场战而导致各国矛盾激化的现象。

③为刺激消费,重点是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大规模经济救济”“兴办公共工程”“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等举措。

④抓住“供过于求”这一核心特征,重视经济危机及新政期间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剖析,才能将罗斯福新政理解到位,应对高考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2.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1)“历史现象”是指历史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2)“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

(3)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

我们只有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把握许多事物、事件、情况、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与未来。

(4)运用历史解释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示例: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八年海战史》称:

“7点45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开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点拨] 题干材料中中方引用《济远航海日志》的记载,日方引用日本出版的《二十八年海战史》,显然双方记载明显不一致,这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3.例析反思结论和评论观点

(1)从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看,加大了对考生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能力的考查力度。

以此提示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①要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②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再次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③要提高解释能力,学生既要理解教材知识,也要扩大阅读量,扩充知识面,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

北京卷)(节选)史学: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

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

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

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恩格斯指出: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阅读材料,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点拨] 本题给出结论“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反思结论和评论观点。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应该……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得出历史研究科学化;

根据“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得出关注民族历史研究;

根据“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恩格斯指出: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得出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

第二小问,结合17—19世纪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及这些事件的影响分析。

[答案] 特点:

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

关注民族历史研究;

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

分析:

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

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

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

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