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57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docx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核心考点

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不是天生的,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真题连接】(2016·北京文综)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横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

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答案】A

【解析】用山、桥、小舟之间的联系代表体细胞与小分子、基因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A正确;科学与艺术来自于社会实践,B不选;材料并没有表明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C不选;材料表明科学的传播需要借助艺术的手法,D与材料主旨不符。

文化的作用及发展

△一、文化总体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四)我国如何应对

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拓展: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1)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3)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真题连接】(2016·浙江文综)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

B.

C.

D.

【答案】B

【解析】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政府和企业建设“文化车间”的理由。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说明“文化车间”建设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不选;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实践,而不是物质载体,

说法错误。

文化的多样性

一、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态度和要求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真题连接】(2016·江苏政治)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

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D

【解析】“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说明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点,文化是民族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说明中西方文化有共通之处,文化是世界的;结合起来,材料体现的知识点就是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B说法不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是实践,C错误。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一、文化传播途径

1.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文化传播的媒介:

大众传媒

△二、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

1.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多样性)

3.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态度)

4.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促进文化交流。

四、大众传媒的功能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真题连接】(2018·新课标Ⅰ文综)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

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

“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

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文化价值的实现受到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①中“取决于”表述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②表述片面。

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些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的表现,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③④表述错误。

故选D。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能够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会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双重作用)

△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知识拓展:

对待传统文化常用答题术语。

(2)具体要求: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5)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三、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根本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

(4)教育。

(5)社会制度的更替。

△四、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五、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真题连接】(2017·新课标Ⅰ文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科学素养,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强行让各种文化统一,也不能人为地消除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

②④说法正确。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一、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三、文化发展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

【真题连接】(2017·新课标

文综)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

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选B。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包容性。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2.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二、中华文化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力量源泉。

三、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①含义:

求同存异: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真题连接】(2017·江苏政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错误。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的地位、作用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4)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真题连接】(2016·新课标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

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

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

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

“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

”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

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措施类试题。

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1)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公益性文化权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5)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7)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8)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9)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 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五、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作为中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六、怎么样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6)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真题连接】(2017·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天津在全国首创文化惠民卡,对市民观看演出进行补贴,大大降低了市民走进剧场的门槛。

以前很多文艺院团演出上座率不到五成,“文惠卡”推出后,各院团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超过八成。

一张小小的“文惠卡”,不仅让普通市民享受到多种文化盛宴,而且倒逼各文艺院团转变经营理念,促进了更多优质剧目的产生。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惠民卡推出的意义。

材料二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于2017年8月在天津召开。

体现全民参与、倡导全民运动、推动全民健康是本届全运会的鲜明特色,必将对我市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国家体育事业,存在“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和“优先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两种不同观点。

(2)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列出3点理由)。

【答案】

(1)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②有利于用优秀文化塑造人,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③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繁荣。

(2)答案示例一

优先发展竞技体育

理由:

①为国争光,实现人生价值;

②振奋民族精神;

③提升国家软实力(综合国力)或提升国际地位(影响力);

④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发展。

答案示例二

优先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理由:

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转变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④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发展。

(如果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是以天津在全国首创文化惠民卡和第十三届全运会于2017年8月在天津召开为背景材料,第

(1)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